这款新药的研制难度多大,突破意义何在?能解决什么问题,多大程度为患者带来福音?
新在哪儿?重新认识阿尔茨海默症发病机理
11月3日,新药主要发明人、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耿美玉在绿谷研究院
研发新思路:脑病改从肠道医!
“九期一”是我国原创、国际首个靶向脑—肠轴的阿尔茨海默症治疗新药,其研发逻辑背后,是对阿尔茨海默症发病机理的一种全新认识。
此前,世界范围内治疗阿尔茨海默症主要依靠之前上市的5种药物,临床获益不明显。全球各大制药公司在过去的20多年里,相继投入数千亿美元研发新的治疗药物,但大多已宣告失败。
支撑上述大多数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试验的理论认为,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沉积引发炎症,进而损伤神经元,导致阿尔茨海默症发病。但是,靶向β-淀粉样蛋白研发药物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其临床药效不明显。
“九期一”主要发明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耿美玉说,围绕“九期一”长达22年的研究之后,科研团队对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理得出全新认识:肠道菌群紊乱所诱发的神经炎症是阿尔茨海默症的重要发病机制。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原所长丁健认为,如果把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比作灭蚊子,原先的思路是在屋里一只一只拍,最多进一步把窗户关上。“九期一”则采用一个新思路,要全面清理屋里屋外的污染源,让蚊子无处滋生。
谁受益?用于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症
阿兹海默症患者(老年痴呆症)
根据公布的三期临床试验研究结果,“九期一”可改善轻度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具有起效快、呈持续稳健改善的特点,安全性好。
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一旦患病,人的记忆力、思维判断能力等会像被脑海中的“橡皮擦”慢慢擦去。据统计,目前全球共有约万患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阿尔茨海默症的危害越发显现。
研发团队介绍,该新药的三期临床试验为期36周,相对于安慰剂平行对照组,认知功能量表(ADAS-Cog)评分改善2.54分。针对于此,有医药界人士指出,作为慢性疾病的治疗药物,在更长时间周期内的效果如何,还有待检验。此外,新药的作用机理仍值得进一步深化研究。
国家药监局网站消息显示,国家药监局要求申请人上市后继续进行药理机制方面的研究和长期安全性有效性研究,完善寡糖的分析方法,按时提交有关试验数据。
对此,耿美玉解释,团队还没有正式提交大鼠长期致癌性试验报告,但相关数据统计已全部完成,试验并未发现与本药物相关的任何致癌风险。“按常规,新药需要提交所有材料后才能获批,但考虑到我国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用药需求量大且紧急,所以目前国家药监局允许先上市,3个月内补交材料。”
有多难?22年“接力跑”攻关原创新药
在“”诞生的背后,中国海洋大学院士管华诗率领团队走了22年。
在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的接续努力下,“九期一”研发团队历时22年,终于闯出了一条道路。
耿美玉说,很长一段时期里,旁人难以理解团队选择的研发路径,即便在实验室跑完了“第一棒”,能否找到企业承接后续的巨额研发投入、承担临床试验失败的巨大风险,一度也是未知数。
上海绿谷制药董事长吕松涛说,虽然当时完全不敢想何时才能成功,但既然攻关,就必须“背水一战”。
“接力跑”不仅在研发端,也在审批端。能够实现“有条件批准”的政策基础,是我国自年起开展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这是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加速了我国新药研发速度,让新药有机会先完成、再完美。
在新药发布会上,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表示,“九期一”新药研发成功并获准上市是国家不断强化原始创新的重要标志,上海将全力推进支持,助力更多科研团队在攻克人类复杂疑难疾病的道路上提出更多“中国方案”、世界标准。
三、关于阿尔茨海默症与创新药
▍关于阿尔茨海默症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脑部疾病,目前全球患者高达万人,中国患者约占20%,其治疗仍然是世界性难题。GV-由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和上海绿谷制药联合开发的,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原创新药,该药的获批上市,填补了过去17年AD治疗领域无新药上市的空白,为广大饱受阿尔茨海默病困扰的患者带来“福音”。
阿兹海默症患者(老年痴呆症)
阿兹海默症(AD)是最常见的痴呆症,这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神经退行性疾病,随时间推移患者出现渐进性痴呆,直至生活不能自理。当前,全球有万AD患者,预计到年增至1.52亿。然而,放眼全球,迄今为止能够治疗阿兹海默症的有效药物仍未出现。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药物综合数据库PDB的数据显示,近医院抗痴呆药市场有所缩减,在-年,医院痴呆治疗药销售额从29.57亿元增加至42.5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23%。
数据来源:PDB药物综合数据库
国内批准用于阿尔茨海默症的药物主要是γ-氨基丁酸(GABA)类促智药。代表品种主要为奥拉西坦、长春西汀等。但由于没有药真正有效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症状,仍然是该市场最大的难题。
从研发进程来看,截止目前,全球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研发药物中,仅3%进入了III期临床,而最终成功上市的仅剩下1%。
免费数据来源:药分享Plus
在这成功上市的1%中,获FDA批准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药物仅有6个,并且都为年之前获批的药物。
FDA批准治疗AD药物
免费数据来源:药分享Plus
在过去年的时间里,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原因还没完全研究清楚,仅有的是基于有限观察基础之上的推测和假设,包括遗传基因,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减少),β-淀粉样蛋白沉淀,微管相关蛋白质(Tau蛋白),病毒,金属,免疫系统紊乱……
蛋糕的吸引力让制药巨头纷纷拼杀战场。然而近年来,数个阿尔茨海默病新药陆续在大型III期研究遭遇失败,引起市场巨震,不免让人沮丧。
年1月,武田制药宣布吡格列酮的阿尔茨海默病Ⅲ期临床试验失败;辉瑞宣布放弃阿尔茨海默病领域的阿药物研发;丹麦制药公司Lundbeck的idalopirdine试验性药物未能阻止轻度及中度阿兹海默症患者的认知能力下降,它曾被看作是治疗阿兹海默症最有希望的药物之一;
年2月,默沙东宣布停止Verubecestat的临床试验;
年6月,礼来与阿斯利康联合开发的lanabecestatⅢ期临床中止;
年1月,罗氏宣布CrenezumabⅢ期临床失败……
尽管有太多失败,但这个领域仍然有一批批制药人往前冲,让人看到希望。
10月22日,渤健(Biogen)和卫材(Eisai)宣布,在与FDA沟通后,渤健计划将在明年对早期阿尔茨海默病试验性治疗药物aducanumab递交上市申请。Aducanumab被业内期待为首个逆转疾病进展的AD药物。
如今,GV-的获批,展现了以微生物群为中心的抗阿尔茨海默症效应,为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开辟出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通过重塑肠道微生物群来指导未来有效治疗的发展,在AD史上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你怎么看?
文章来源:本文内容与数据来自新华社、腾讯新闻、医药地理,达人学社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甲壳虫博士
达人学社:达人达己,达己达人
编辑
甲壳虫
达人学社(ID:darron_Society),达人学社编辑整理
本期编辑:甲壳虫、小小书童
觉得不错,请点赞↓↓↓
注:本平台每日从海量站点为用户选择优质信息,部分文章无法联系作者,若有选用不当,敬请联系我们3日内删除。投稿、合作、建议等可后台留言加本站编辑。
达人学社诚邀生物、医学领域科学家在我们的平台上,发表和介绍国内外原创的科研成果。
注:国内为原创研究成果或评论、综述,国际为在线发表一个月内的最新成果或综述,字数字以上,并请提供至少一张图片。投稿者,请将文章发送至
qq.皮肤科白癜风杂志编委中科获“聚力共健”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