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年12月1日,医院贾建平教授团队在《LancetPublicHealth》(IF:16.)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Prevalence,riskfactors,andmanagementofdementiaandmildcognitiveimpairmentinadultsaged60yearsorolderinChina:across-sectionalstudy”的论著。本研究对中国60岁及以上成年人痴呆和轻度认知障碍的患病率、危险因素和疾病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痴呆患病率为6.04%,患者人数为万,轻度认知障碍患病率为15.54%,患者数为万,并且发现了12种痴呆与轻度认知障碍相同的危险因素,其中9种可控,为降低痴呆患病率找到了有效途径。本研究对中国60岁及以上成年人进行了痴呆和轻度认知障碍的患病率、危险因素和疾病管理的研究,是迄今为止全世界较大的痴呆患病率调查研究,明确了痴呆患病率为6.04%,阿尔茨海默病为3.94%,血管性痴呆为1.57%,其他痴呆为0.53%。以此推算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有万痴呆患者,其中阿尔茨海默病万,血管性痴呆万,其他痴呆万。结果显示,痴呆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痴呆患病率(7.04%)显著高于男性(4.97%),且不同年龄组女性痴呆患病率均显著高于男性患者(图1,2)。研究共发现9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居住环境、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病。这些危险因素如果能够得到控制,就会大大降低痴呆和轻度认知障碍的患病率。图1分年龄推算的痴呆及轻度认知障碍的患病率及患者数
图2分性别、年龄估算的痴呆及轻度认知障碍患病率
因此我们呼吁建立更强的抗痴呆策略来控制这种疾病,其中应包括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网络监测老年人的认知变化,控制轻度认知障碍发展为痴呆的危险因素,改善痴呆患者的管理,优化痴呆照护系统,并增加痴呆和轻度认知障碍的公众知晓度。我们相信这样的策略将会有效的降低中国痴呆的患病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课题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院管理局“使命”人才计划(SML);北京学者计划;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北京脑计划(Z);中西学双领人才项目;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试点项目(PXM__)等基金资助。02
年11月16日,医院贾建平教授团队在《Brain》(IF:11.)杂志在线发表题为“PredictionofAlzheimersdiseaseusingmulti-variantsfromaChinesegenome-wideassociationstudy”的论文,通过中国首个较大样本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研究发现了4个与阿尔茨海默病(AD)相关的新风险基因位点,利用风险位点建立了AD预测模型,在队列研究中进行了验证,能够有效地对AD的发病进行预测。这不仅为全球AD相关GWAS研究提供了东亚数据,也为AD的早期筛查提供了新的遗传标记物。文章第一作者为首都医科大学医院贾龙飞副主任医师,通讯作者为贾建平教授。
AD是老年痴呆最常见的类型,具有较大遗传复杂性。GWAS研究通过病例对照分析能够发现与AD有关的风险基因,这些基因影响了AD的病理改变和疾病进程,包括脂质代谢、炎症、先天免疫、β淀粉样蛋白的产生和清除等,对AD预测有重要意义。然而既往报道的AD相关GWAS研究多是在欧美国家进行的,中国在该领域尚属空白。不仅如此,国外发现的AD相关风险基因也很少在中国人群得到验证,因此缺乏能够预测国人AD遗传风险的预测模型。
本研究对来自全国多家研究中心共计例研究对象(包括例AD患者和例认知正常者)进行两阶段GWAS研究。其中一阶段对例研究对象进行了全基因组基因分型,二阶段对例研究对象的34个位点进行了基因分型,经过Bonferroni校正后,最终有13个位点达到P界值,并通过了异质性检验。进一步对13个点的一阶段、二阶段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均达到了GWAS显著性界值(P5.0×10?8),并在纵向队列数据中也得到了进一步验证。两阶段GWAS研究发现的13个位点包含4个新位点(rs,rs,rs,和rs)(图1)以及9个APOE区域内的点。结果显示,中国人与西方人在遗传方面存在较大异质性,本研究揭示了中国人特色的AD风险位点,为中国人AD的预防提供了重要的数据。
图1.四个新位点Regional图
为了将发现的位点在临床中进一步应用,研究将13个位点进行不同组合建立AD遗传风险预测模型,以期用最少数量的位点达到最好的预测效果。最终发现,在APOE阴性人群中,可以用4个位点对AD预测的曲线下面积达到0.73。该模型能够对青年人群进行遗传筛查,对阳性人群进行极早地警示,对预防AD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课题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院管理局“使命”人才计划(SML);北京学者计划;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北京脑计划(Z);中西学双领人才项目;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试点项目(PXM__)等基金资助。03
年9月3日,首都医科大学医院贾建平教授团队在《Alzheimer’sDementia》(IF:17.)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TheAPOE-ε4exertsdifferentialeffectsonfamilialandothersubtypesofAlzheimer’sdisease”的论著。本研究首次针对中国人载脂蛋白E4(ApolipoproteinEε4,APOEε4)的携带情况进行分析,对来自全国30多个省份的人进行APOE基因型检测和分析,证实了APOEε4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之间的强关联性,揭示了APOEε4等位基因在三种AD亚型中起到了不同风险效应,尤其在未知基因突变的家族性AD中起到了尤其突出的风险效应。我国正常人群中约有20%携带APOEε4基因型,而APOEε4被认为是主要的遗传危险因素。本研究的发现为建立大规模人群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文章第一作者为首都医科大学医院贾龙飞副主任医师,通讯作者为贾建平教授。本研究共纳入例受试者,包括正常人、已知基因突变的家族性AD、散发性AD、未知基因突变的家族性AD,其APOEε4基因型的频率分布呈递增趋势,分别为19.54%、26.19%、36.23%、56.27%。根据APOEε4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提示,APOEε4对已知基因突变的家族性AD无风险效应,而对未知基因突变的家族性AD具有最强的风险预测能力,APOEε4基因型可能是造成未知基因突变的家族性AD主要原因之一,解释了大量此类家系致病的风险基因,为今后精准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础。本研究报道的APOEε4对不同亚型AD风险预测效力,是迄今为止关于中国人群APOE频率分布最大规模的多中心研究。研究结果逐步揭开了APOEε4对AD患病率调控的奥秘,对国际上理解中国人群中APOEε4对AD的发病机制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国人AD遗传干预和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望从基因编辑方面入手,降低AD风险基因的表达,为最终治愈AD找到新的突破点。本课题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科学仪器和设备开发项目();医院管理局“使命”人才计划(SML);北京学者;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Z);西学中双领人才项目;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PXM__)等基金资助。04
年8月10日,首都医科大学医院贾建平教授团队在《Alzheimer’sDementia》(IF:17.)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Bloodneuro-exosomalsynapticproteinspredictAlzheimer’sdiseaseattheasymptomaticstage”的论文,这是国际首次在外周血中发现可在症状出现前的5~7年预测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的生物标志物,准确率高达87%~89%,为AD的早期干预打下基础。文章第一作者为首都医科大学医院副主任医师贾龙飞,通讯作者为贾建平教授。为了探索AD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贾建平团队10年前开始从纵向研究中招募受试者,通过对5~7年前认知功能正常的人群进行随访,共收集了例受试者,分发现、验证外周血神经源性的外泌体突触蛋白可以作为辅助诊断AD和轻度认知障碍(MildCognitiveImpairment,简称MCI)的生物标志物和建立、验证预测模型检测AD无症状期两个阶段纳入研究所需的认知正常、AD和MCI受试者。从中发现,AD和MCI受试者中的外泌体突触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associatedprotein43,GAP43)、神经颗粒素(Neurogranin)、突触体相关蛋白25(Synaptosomeassociatedprotein25,SNAP25)和突触素1(Synaptotagmin1)显著低于对照组(图1),此外,发现外周血神经源性的外泌体和脑脊液中表达的GAP43,neurogranin,SNAP25和synaptotagmin1的水平高度相关,通过ROC曲线分析,表明外泌体生物标志物可能反映了大脑的病理变化,可用于辅助诊断AD。且通过岭回归分析建立高性能的预测模型,并在FAD(FamilialAlzheimer’sdisease,FAD)队列中的受试者中进一步验证,表明它们的联合检测可以在认知损害发生前5~7年预测AD,为改变AD目前治疗困境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图1:AD和MCI受试者中的外泌体生物标记物显著低于对照组
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表明外周血神经源性的外泌体突触蛋白可以作为AD无症状期的生物标志物,这对AD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对AD早期或无症状期的有效诊断可以为AD的超早期干预赢得时间,增加治疗的有效性,降低疾病发病率。贾建平,首都医科大学医院神经疾病高创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主任、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所所长等。主要从事阿尔茨海默病遗传机制研究以及国内外新药临床试验。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名誉主委、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认知障碍疾病专业委员会主委;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年度,第一完成人)及其它省部级奖16项;先后主持并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30余项;主编我国统编教材6、7、8版《神经病学》;发表SCI论文余篇,中文核心期刊学术论文余篇。研究汇总
近年来,首都医科大学医院贾建平教授团队在《Alzheimer’sDementia》杂志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在阿尔兹海默病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brainnews白色世界编辑部对多篇论文进行了汇总,方便大家学习。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医院贾建平教授团队在《AlzheimersDementia》发表文章,论文题目为“ThecostofAlzheimersdiseaseinChinaandre-estimationofcostsworldwide”。该研究联合国内30个省市自治区81家中心,对年中国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以下简称AD)患者的人均年花费、中国AD所致总费用进行了调查,并对今后数十年内我国乃至全球AD经济负担进行了相对准确的预估。医院贾建平教授为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医院魏翠柏、加拿大麦吉尔大学SergeGauthier为共同通讯作者。结果显示,年中国AD患者的人均年花费为.36美元,我国AD所致社会经济负担总额达到.4亿美元,比“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报告(年)”中的.8亿美元高了5.95倍。预计到年,我国AD经济负担将达到2.54万亿美元,而到年将达到9.12万亿美元。这些数字同样远高于“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报告(年)”预计的2.11万亿美元(年)和7.45万亿美元(年)。用该研究数据更新WHO年中东地区痴呆症经济负担数据后,全球痴呆症成本出现明显上升。
该研究对中国AD患者的人均年花费和总费用进行了估计,研究结果显示中国AD成本被大大低估,进而影响了全球AD费用的预估,中国AD负担在世界AD负担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结果为今后WHO编撰“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报告”提供了可靠依据。
2年3月,医院贾建平教授团队在《Alzheimer’sDementia》上在线发表题为“Theeffectsof7-weekcognitivetraininginpatientswithvascularcognitiveimpairment,nodementia(theCog-VACCINEstudy):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的论文。研究团队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证实认知训练可有效改善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vascularcognitiveimpairmentnodementia,V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医院唐毅副教授、邢怡主治医师、江苏师范大学朱祖德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医院唐毅副教授、赵国光教授、贾建平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通过该项研究,证实计算机化、多认知域、适应性认知训练可以显著改善皮层下VCIND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并揭示神经可塑性是患者认知功能改善的内在机制,从认知评测和神经机制两个层面证实了认知训练对VCIND认知功能的改善,为临床上开展痴呆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3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医院贾建平教授团队在《Alzheimer’sDementia》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ConcordancebetweentheAssessmentofAβ42,T-tau,andP-T-tauinPeripheralBloodNeuronal-derivedExosomesandCerebrospinalFluid”的论文,在外周血中找到了等同于脑脊液诊断阿尔茨海默病(AD)效力的生物标志物,解决了这一难题,将会对AD的诊断模式产生重要影响。医院神经疾病高创中心、神经内科贾龙飞为第一作者,贾建平为通讯作者。
结果显示,在外周血神经源性外泌体中,AD患者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MCI)和对照相比,Aβ42,T-tau和P-tau水平均具有显著差异,能够清楚对三者进行区分。对外周血神经源性外泌体和脑脊液生物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神经源性外泌体中Aβ42,T-tau和P-tau的水平与其在脑脊液中的水平高度相关,表明外泌体生物标志物可能反映了大脑的病理生理变化,等同于脑脊液的诊断效力,可用于诊断AD。
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比较了同一患者个体血液和脑脊液外周标志物的诊断效力,发现外周血中外泌体的生物标志物诊断效力在AD诊断方面等同于脑脊液,在AD外周标志物诊断方面发出了中国人的声音,报道了中国人的研究成果。
4年1月,医院贾建平教授团队在《Alzheimer’sDementia》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PSEN1,PSEN2andAPPmutationsinChinesepedigreeswithfamilialAlzheimer’sdisease”的论文。该研究对个中国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FamilialAlzheimer’sdisease,FAD)家系进行了长达17年的追访研究,深入系统地揭示了这一疾病的遗传规律,为中国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的遗传学干预和基因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贾建平教授团队从年开始建立全国最大的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登记网络(TheChineseFamilialAlzheimer’sDiseaseNetwork,CFAN),其中有11个突变为国际上首次报道,表明中国人与其他种族之间发病机制的异质性。个家系中有83.17%的家系不携带已知基因PSENs/APP突变,尚有大量的未知基因有待我们挖掘,这种挖掘将会对发现中国人AD的特色基因产生重要意义。
贾建平团队于年报道了中国第一例FAD,由此开启了从遗传学方面研究AD的先河。经过长期系统的研究,逐步揭开了中国人家族性AD基因突变的奥秘,对理解中国人AD的发病机制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国人AD遗传干预和基因治疗提供了思路和平台,有望从编辑方面入手,逆转基因缺陷,为最终治愈AD找到新的突破点。
(资料源于:首都医科大学医院官方网站、医院神经内科、认知论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