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老年痴呆症 > 疾病病因

1amp老年悲歌一篇能直击内心的

点击蓝字

  

人到老了,自理能力就非常差了。

一个独居的70多岁的老头儿,老犯糊涂,经常把锅坐在煤气炉上就忘了,出去买东西,不仅烧干了锅,弄得满楼道都是烟,最后把消防队也招来了。

还有一个老太太,那天买了一只鸡,回来用弹簧秤一称,差了2两,又回去找,就把锅忘了,里面的水把煤气浇灭了,满楼道是煤气味儿,差点儿引起大火。

闻讯赶来的人们只好把门给踹开,关掉了煤气。当她惊异于人们为何打开她的家门时,耳聋的她,却听不清人们在说什么。

他们也是一对90高龄的老两口,为了下楼这件事,已经商量了好几个月了。

5层的楼梯,对他们就构成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于是他们就被禁锢在家中的小天地中,日复一日,只能互相面对,与外界唯一的联系就是那台电视。

他们太想去晒晒太阳,听听孩子们嬉戏的声音了……

这一切对别人来说太平常了,而对他们来说却是一种奢侈———唯有这样他们才会感到他们还活着,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

他们仅有的一个儿子在国外。

因为住在5层楼上,他们平时很少下楼,靠着儿媳的姐姐每周为他们买一次菜和生活用品维持生活。

在一个天气晴好的冬天,他们终于决定实施蓄谋已久的下楼计划。

对两位高龄的老人来说,下这5层楼,无异于一次冒险,也许一脚站不稳,就会从楼梯上摔下来,后果不堪设想———他们之间只要有一个人出了意外,生活就维持不下去了。

可他们总得去晒晒太阳啊,要不,骨质会更加疏松,会连路也走不了了。

于是俩人搀扶着,如履薄冰般一点一点走下来,没想到当他们刚走到阳光下时,两人同时感到天旋地转……

当居委会主任从院内花坛经过时,看到这两个老人紧紧地挤靠着一起坐在花坛边上,冻得浑身哆嗦。

一问方知,他们因无力上楼而回不了家,又冻又饿地坐在这里已经整整一天了!

主任连忙叫了几个年轻人把老人背上了5楼。下楼的远征终告结束,从此他们再也没走到过外面那个世界。

高龄的马老太太住在一栋有电梯的楼房中,按说走出家门对她来说应该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她却近半年没出门了。

由于高龄导致的骨质疏松,她已经骨折过好几次了。

经常来照顾她的女儿工作忙———她知道自己不能出任何一点儿意外,只要生病,就会耽误女儿的宝贵时间,影响她的前途。

马老太虽然蜷缩在家中,心里却很明白,她如果老不走动,走路的功能很快就会丧失了,那就真走不动了。

于是,她每天都在家里那巴掌大的地方来回走步,每走步,她就在纸上画一道儿,直到走满步。她用毅力在与死神作斗争。

一个人如何度过每天这漫长的时间呢?

每天吃完早饭,她就坐在窗口看人们上班,等到上班的人们走完了,她就回到床上睡个回笼觉。

然后起来做她每天都做的3件事:

第一是玩玩具。她把孙子当年玩的玩具都放在一个纸箱子里,每天都挨个儿玩一遍,特别是那个拼图,一次一次拼上又拆开。

第二件事是攒烟头,她把每天抽剩的烟头攒起来,5个一组,一遍又一遍数。

第三件事是翻看一本旧相册,每天都翻,这本相册看上去已经脏兮兮的,被翻得角都翘了起来。

开始是60多岁的大儿子照顾她,后来儿子得了脑溢血,来不了,只好由女儿来照顾她。

女儿每周来一次,给她做一周的饭放在冰箱里。如果打开她的冰箱,你可以看到,芹菜都已经空了,胡萝卜也长了白须,看上去起码放了半个月了。

平时她也就是把冰箱里的菜拌点儿盐就吃下去了。

我问她:”你平时就吃这个吗?”

“我还吃什么饭哪?每天吃的药比饭还多哪!”为了对付12种慢性病,她每天一次就吃差不多一小碗药,再喝点儿水,就吃不下什么东西了。

当我问她:”你每天怎么解闷呢?是儿女们回来,还是找人陪?”

“我不希望儿女们回来,耽误他们的时间。”然而,她还是向往外面那个世界,要走到人们中间去!

她每天都走步呢,在外面遛一会儿总该没问题吧?何况她住的这栋楼还有电梯!

她终于下决心走出家门,可她万万没想到,当她的脚踏上大地,接了地气的一刹那,突然感到天旋地转,失去平衡,没走两步便一屁股坐在地上……   

这种奇怪的现象在医生那里得到了解释:

人长期在屋里,视野对耳内迷走神经的刺激形成一种固定的条件反射,当人突然来到外面的世界时,宽阔的视野会使人的平衡功能发生紊乱,于是人便会感到天旋地转。

很多小说中也写过,长期在地牢里囚禁的犯人一走到外面的世界时会眩晕。

人们不会想像到,老人们为走出隔绝———就是为了走出那个单元门,进行了多么艰苦卓绝的努力!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纷纷搬进楼房告别了昔日的大杂院。

然而,虽然人们居住的密度更大了,但彼此间的距离却更远了。

一个个单元给人人们带来私密空间的同时,也把人们隔绝在一个个防盗门后。

然而,人,毕竟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

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人,也都忍受不了与世隔绝的痛苦。

04

陈先生爱读信

在陈老先生的生命中,唯一的乐趣就是读儿子的来信。

繁忙的工作、体贴的老伴都已经成为过去,当生命中一个又一个希望被实现并且失去意义之后,出国留学的儿子,以及有关儿子的一切消息,就成了支撑他活下去的全部动力。

幸亏他有个远在天边的儿子,于是他每天也就有了个念想,吃过早饭,他就到收发室去等信。

如果看到儿子的信,他就把信从头到尾念一遍,于是这一天他都像过节一样,兴高采烈的,然后就去找往日的老伙伴,讲给人家听,等到把信讲得熟得都背下来了,第二封信也来了。

可前些年,事情开始发生变化了,儿子开始不愿意写信,改打长途电话了。

因为能直接听到儿子的声音,老爷子开始还挺高兴,但儿子末了一句话让他心里不痛快:“爸,这周我就不写信了,太忙。反正我这儿的情况电话里也说了。”

以后,儿子打电话回来老人就觉得不满足了:好容易把电话等来了,拿起来还不敢多说,国际长途,怕儿子多花钱。越是这样,到儿子来电话时,真想说的事又记不起来了。

前年,儿子把孙子也带回来了,可把老爷子乐坏了。

孙子还在儿子的指使下给他买了电脑,让他学会收E-MAIL。

这高科技的东西真是好,真是“天涯若比邻”了,他与亲人的联系越来越方便了。

可孩子们一走,他就开始恨上了这高科技:没有它时,他心中还有个念想,可以到收发室去等信,现在联系方便了,儿子倒不写信了,有事都在电话里说了,或者发封E-MAIL了事。

他发现,到收发室等信的那点儿乐趣,对他来说,竟是那么重要!

刘老伯与老伴燕子衔泥一般,养大了一双儿女。

先是将女儿供到大学毕业,又八方努力,帮助她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女儿结婚后生活得也挺美满。

此后,老两口又倾其所有将大学毕业的儿子送到国外留学。

现在,儿子拿到了博士学位,在美国成家立业。   

忙完了儿女的一切,老两口也到了退休年龄。

正好接着给女儿带孩子,直到将外孙送上了小学,他们才算喘口气,告别了忙碌的日子。

要说周围的人,没有不羡慕他们老两口的:一生的辛劳没有白费,似乎一切都很美满,孩子们都挺给他们争气。

然而,外孙长大以后,女儿一家回来的时候也越来越少,最后发展到两三个月才来一次。

老人想孩子,时而去女儿家看望。

可由于女儿家与他们的住处相隔太远,大热的天来回奔波很辛苦,便渐渐很少去了。日子就在寂静中一天天地耗着,两位老人时常感到孤独。

不久前的一个周末,刘老伯到菜市场买菜跌伤了脚,老伴一着急犯了心脏病,俩人都起不了床。

他们只好向女儿求援,一打电话才知道,女儿一家外出旅游去了。

万般无奈,刘老伯只好向邻居求救,邻居帮着在街上拦出租车,拦了多少辆都不停,好容易找到一辆车,车主听说是心脏病人,就怎么也不肯拉,医院的救护车。折腾了两个多小时,救护车总算来了。

刘老伯拖着医院。

可由于耽搁的时间太久,老伴的病情加重,最后发展到半身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从此,刘老伯的日子更难过了,每天干完家务后便看着病床上的老伴发愁。

后来女儿花钱给他们雇了一个保姆,刘老伯不用干家务了,但日子却比原来更艰难了。

两个老人时常思念儿女,回忆他们小时候的种种趣事。

每当这时,刘老伯就会无奈地安慰老伴说:“儿女就是长大飞出巢的鸟,老人只能独守空巢。看看周围那些老人,不也都像我们这样寂寞地过着么?老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要说儿女们有本事是好事,可惜忠孝不能两全,越有本事,他们也就走得越远。剩在巢里的两只老鸟,也就只能终日与电视为伴了!

空巢老人的状态

SPRING

据一位心理科的大夫说,这样的分离焦虑和不适障碍都是空巢家庭成员最初的反应。

有些空巢家庭不但孩子已经独立生活,老伴儿也故去了,家庭中只剩下一个人。这样的老人通常更容易感觉孤独,

而后出现抑郁症状:觉得生活没有意思,经常回想往事,感觉失落、悲观。

一般来说,只要是健康的人,面对空巢情况都会进行自我调适,如果不适的感觉延续下去,三个月、四个月,甚至更长,就是病态的反应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空巢家庭的成员大部分都是老年人。

老年人除了需要不断进行心理调适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也要格外   

前不久的一天,天气十分寒冷。

我乘公共汽车去看一个朋友,这时一位老人吃力地提着一个篮子爬上来,坐在我身边。

她一上车,售票员就让她买票,她有些吃力地说:“您让我缓口气,我这胳臂疼得抬不起来,我缓过来就给您拿钱。”

好一会儿,她才费力地从衣袋里掏出钱,递给售票员。我关切地问她:“医院瞧瞧啊!”

“唉,哪有钱哪!老伴得癌症了,他这一病啊,是人也没啦,钱也都没啦!家里的钱只能尽他看病了,我这点小毛病就对付着算了。”

她告诉我,她年从北京一家工厂退休,现在每月多元的退休金。

老伴是家中收入最多的,参加工作早,去年刚退休,每月有0多元的退休金。

“老伴是结肠癌,两年前做了手术。没想到刚一退休就又不行了,听人家说,癌症只要一转移就不好治了。

原来这家里就指着老伴儿这点工资,他要一走,我们这家就更完了,我更瞧不起病了!

这癌症不像感冒,三天两天的能好,这种病哪有个头儿啊?现在家里什么也不敢买了,有点儿钱就往这无底洞里扔吧!”

“孩子呢?他们经济上总会好点儿吧,不能帮你们一下吗?”

“孩子的工作也不稳定,有今儿没明儿的,哪能指望他呀!

就这样,我儿子还得不时给媳妇家点钱,他的丈母娘不到年龄就内退了,每月才元的退休金,她自己的儿子还没工作,每月还要拿出元给她儿子,你说,元够干什么的?”

“那您老也应该看病啊,何况胳臂的毛病怎么着也看得起呀。”

“您这就差了!医院,钱就少不了。我那老伴为了给家里省钱,医生要给他开的很多药,他都不吃。作完化疗有一种能缓解症状的药,因为贵,他不让医生开,我去看他时,他吐得那叫厉害啊,我看着心里别提多难受了!现在,索性我也不去看他了,少受点刺激!”

“人老了,最怕得病。一得病,多少钱都得扔进去!”我感叹道。

她说:“可不是!要不现在大伙儿老说,没病就是发财!唉,这人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搁不住病啊!”   

带病生存是常态

SPRING

据统计,我国疾病模式目前正处于从传染病为主向慢性病为主转变的过程中,慢性病患者越来越多。

这当中除了生活方式的影响,还有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老年人口的比例明显上升,多种慢性病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

据北京市老年保健及疾病防治中心办公室主任汤哲介绍,在北京地区地老年人中,72%~73%的老年人患有各种慢性病,而且,得病的老年人中,有50%的人身患多种疾病。

而对老人威胁最大的前四种疾病是脑血管病、心脏病、肿瘤及呼吸系统疾病,这四种疾病的致死率占老年人死亡率的75%以上。

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障体系,主要是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相对于各种慢性病,基本上是要由个人负担大部分的,而且很多用于慢性病治疗的特效药品都是自费药,

因此,老年人一旦生病住院,个人负担仍然很重。

疾病,会造成恶性循环:

越病,越穷;

越病,对别人的依赖越多,自主就越少。

在我周围生活的老年人中,我发现,他们最恐惧的就是疾病,特别是疾病导致的意外死亡,很多老人明显缺乏安全感。

一位居委会主任告诉我,她的辖区内有一对儿年龄均已90多岁的老两口,他们时常嘱咐她说:”主任,你平时经常来看看我们,你如果敲门时,我们5分钟之内来给你开门了,就没事,如果没开门,你就得想办法来救我们了。”

我曾经两次采访过这样一位老人。

事隔两年,当我第二次采访他的时候,先给他打了一个电话,在电话里,当他知道我是两年前采访过的那个记者后,还没等我说完便急切地问我:

”你现在哪里?你的电话是多少?能不能把你的电话告诉我?我已经在床上躺了1个多月了,我有事能找你吗?”

我说:“可以,我的电话是———”

他说:“我不会很麻烦你的,只是迫不得已的时候求你行吗?”

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如此急切地求助身边的每一个人,甚至不管是否了解底细,可见他的恐惧感有多深了。

在上一次采访时,他曾对我说,他最恐惧的就是生病,恐惧病倒在床时身边没有人。 

07

稀里糊涂的婚姻

老人是两航起义人员,一直在民航工作。

年轻时有一个在老家比他大7岁的表姐,一人带着3个孩子。表姐混身是病,生活非常艰难,3个孩子也因家穷而上不起学。

出于一种朦胧的说不清的感情和善良的天性,他把表姐一家接到北京,当时正是新婚姻法公布,民航为了推出一个贯彻新婚姻法的典型,动员他与表姐结婚。

于是他糊里糊涂地成了3个孩子的父亲,也糊里糊涂地成了典型。

在以后的45年中,他不仅要照顾多病的表姐,还要照顾3个孩子,终于把孩子们都抚养成人。

两个大的孩子在外地,只有表姐最娇惯的小女儿在北京工作。

不久,他的表姐去世了。在她病重时,女儿并不来看她,人一死,女儿来了,只是把母亲的东西都拿走了。

这个名牌大学毕业的中年女人还盯上了他的房子。

当她知道继父有了女友时,千方百计阻挠他们。

背着老人,用很下流的语言侮辱继父的女友张女士。

张女士终于忍受不了,伤心地去了美国。

后来老人得了很重的病。

就是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病床上,连一个给倒水的人都没有。

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日子,让他从此特别恐惧生病。

当他的女友张女士得知这个情况后,为了他,毅然放弃了美国的优越生活,回到国内来照顾他。

现在,张女士年龄也大了,两个高龄老人生活在一起,都是一身的病,因而对疾病的恐惧更深了。

我到他们家中采访时发现:家里虽然很整洁,但简陋得像是30年前人们生活的房间———毕竟是两个疾病缠身的老人了。

沙发还是50年代的简易沙发,厨房里连抽油烟机都没有。

“为什么不安抽油烟机呢?”我很奇怪。

“我们已经没有这个能力了。我们有时也想添置点儿家具,可哪有力气啊!”

据一项调查表明,我国目前老年人年龄和收入成反比,即年龄越大收入越低。

年龄越大,自理能力也就越低,而其所面临的生活、健康方面的问题也就越多。

面对医疗护理及其他必需的家政服务费用的增加,使老年人尤其高龄老人忧心忡忡。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以基本工资为基础的退休金比退休前的实际收入大为减少,有些亏损企业甚至不能按月发放退休金和医疗费,因而老人们很难与其他社会成员共同分享到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成果而日益成为社会的贫困阶层。

与此同时,因缺乏与老年人群需求相适应的老年卫生保健服务体系,造成老人看病难的一系列问题:

医院太远,看病过程太长,使体弱多病的老人无法适应;

老人医药费负担沉重,加之又进入体弱多病阶段,医药费开支数额明显增加,得了大病更是不堪重负。

很多老年人经过一生辛苦劳作,省吃俭用,都或多或少地积攒了一部分“老底”,这些“老底”聚集了老人一生的心血,是老人为自己平安度过晚年生活奠定的经济基础。

但是,由于老年人工作生活的年代生活指数都比较低,因而积蓄也十分有限,所谓的“老底”实际上也并不丰厚,很难保证老年人安全地度过高龄老年期。

出于对疾病的恐惧,医院检查身体,生怕有了癌症或大病没有及时发现。

还有不少老人每天都要吃各种不同的药,以为吃得越多,健康也就越有保证。

在前些年公费医疗的时代,导致医疗费用大幅上升,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损失,从而也成为医疗制度改革的导火索。

我认识一位退休老人朱老伯,在社会全面进入医保前,医院去作心脏造影。

他的两个儿子都在领导岗位,平时工作很忙。

听说父亲要作心脏造影,着实吓了一跳:到了要作心脏造影的地步,可见父亲的病已十分严重!

私下里内心十分自责:平时就知道忙工作,忽视了父亲,这下可好,老人一旦有个好歹,他们岂不后悔一辈子!

于是儿子们放下手头的工作,开医院,医院里作心脏造影的人太多,竟然排不上队,两个儿子急得抓耳挠腮。

朱老伯的儿子恰巧有一个是记者出身,出于职业敏感,觉得这个现象十分蹊跷,便去问医生:“难道现在得心脏病的人这么多吗?”

医生颇不以为然地说:“根本就不是!好多人怕明年医疗制度改革后交不起那多钱,所以都集中在今年年底来作。医院的工作量比平时多了几十倍!”   

到了关键时刻,方显出“英雄本色”,儿子们终于通过各种关系医院。

那些日子,全家都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中,不知会“造”出个什么影儿来。

儿子们家里、单位、父母处连轴转,忙得茶饭无心,平时还要在父母面前强作笑颜,特别是每日忧心忡忡地加强了对母亲的保护,不断做她的思想工作,生怕一旦“结果”出来,她会受不了。其实两个儿子精神已经快崩溃了。

结果终于出来时,全家都松了口气:什么事儿也没有!

这时老爷子才吐了真言:“医生当初就说了,我这造影可作可不作。”

这让倍受惊吓的儿子们简直不知该说他什么好!   

类似这种情况,在北京享受公费医疗的老人中其实很普遍,我个人认为,很多老人是因为医院,而非真正的器质性病变。

在南方某城市,还出现过更极端的例子。

一位看了一辈子大门的老人,因为被单位用两万元买断了30年的工龄,竟出家当了和尚。

过去真有个灾啊病的,可以找组织,现在这2万元把这最后一条线也买断了。

想想反正看病也看不起了,干脆割去一头烦恼丝,出家了。

有人说老年期是人生的丧失期,不仅会失掉金钱,还会丧失配偶,更重要的还会丧失健康。

正因为如此,这个年龄段,也是最容易丧失生存意义的时期。

因此,在高龄老人中,心理疾患常常比生理上的病痛更多地侵扰着他们,而这一点又常常被人们所忽略。

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他们的亲属,往往对他们生理的疾病还比较重视,而对他们心理的疾患却往往是不仅忽略了,而且常常贻误治疗时机。

我发现,有不少老人思维怪异,行为失常,特别是一些六七十岁的老年男性,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不肯罢休;

有的对一些不值得争论的话题,也火冒三丈,唠叨起来没完没了;

还有的性情孤僻,沉默寡言,固执己见,多疑多虑。

在生活中不仅与周围的人难以相处,而与老伴或家人也不断冲突。

有的老人退休后,情绪常常极不稳定,无缘无故就会跟人吵架,说不清楚自己到底哪里委屈,有的老人说“经常想大哭一场”。

在一家养老院里,就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一位80多岁的老人仅仅因为自己所住的房间里被安排了新伙伴,就跑到院子里大吵大闹。护理员们像哄小孩一样哄他,还为他在床头安了一个布帘。

结果,老人转怒为喜,为了那个新装的布帘高兴了好几天。所以人们常形容老人是“老小孩”。

因为在一些高龄老人身上,出现许多儿童的表现。

据专家介绍,老年人的这些“怪脾气”,与男性进入老年期以后体内的雄激素减少等生理变化有关。

医学研究还发现,老年男性的“怪脾气”还与高血压及脑动脉硬化等老年疾病有关。

这类患者,早期常常伴有头痛、头昏、耳鸣、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而且情绪极不稳定,感情脆弱,精神抑郁,或痛哭流涕,或嘻笑激动。

此外,有1/3的病人还会出现恐惧或多疑的心理,常常无端怀疑自己得了癌症或其他大病。

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智力衰退,情感渐渐淡漠,趋向于老年痴呆症。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患有高血压及脑动脉硬化的老年人,平时无任何自觉症状,但因突然受刺激发脾气,在大怒之下往往会发生中风,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

08

想自杀却没有力气

2年发生了一起令人瞠目的凶杀案,

凶手是一名85岁的老人。这名85岁高龄的老凶手于老汉在杀妻之后,自杀未成自己先累得睡着了!

宣判的时候,他拄着拐杖颤巍巍挪进法庭,即使带了法庭给他配的助听器,却连法官的问话都听不清楚!

根据《刑法》的规定,作为无生活自理能力的高龄罪犯,他原本可以监外执行。

但是他因犯罪已不能享受原来的退休金,对于这样一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高龄罪犯,只好于判决宣布10天后生效之日让其入狱服刑。

———得,监狱只好把他养起来了!

那天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人们也只能从这个话都说不连贯的老人嘴里获知了。

85岁的于老汉独自在家照顾99岁瘫痪在床的老伴儿李老太。

老太太从未有过正式工作,老两口靠于老汉每月元退休金生活。

据说当晚,李老太把正在熟睡的于老汉喊醒,让他倒水,拿饼干。

拿到水后,老太太又喊水凉。要这要那,让于老汉十分生气,于是手持斧头和尖刀朝躺在床上的李老太猛击、猛刺。

由于老汉年老体虚,李老太尸检时身上28处伤口无一致命伤,是由于“创伤失血过多休克而死”。

于老汉讲,杀死老伴后,他拿起菜刀割脖子自杀。

由于年老体衰,他割了两下只受轻伤,竟累得睡着了。

次日一大早,醒来后的于老汉即投案自首。

据说这于老汉73岁才第一次做新郎,没有过子女。

老太太和于老汉开始感情还很好,但近年来经常吵架。

老太太没有收入,老两口靠于老汉每月元退休金生活。

老太太有一儿一女,儿子从未来看过他们,女儿很少来,即使来了也是向老太太索要生活费,2年一次就拿走了老两口攒下的余元。

3年初,李老太患病瘫痪卧床,生活无法自理。85岁的于老汉独自在家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伴儿。

于老汉在法庭上听判决时还兀自喃喃:

“我一直当宝贝似地宠着她,想不到她还这么气我。”他的思维几乎像一个儿童。

于老汉在杀死老伴后,用菜刀割颈自杀,后自言当时想法:“老伴儿也死了,自己又这么老,活着没意思。”

监狱,这种惩罚犯罪的场所,竟然成了养老的地方,确实有些滑稽。

同是2年,还发生了另一起因琐事发生争执,某老年公寓一名84岁的老人持刀将同室另一名86岁的老人刺死的悲剧。

据说那天中午,公寓服务员给室的两位老人打饭,端着饭菜返回室时,发现悲剧发生。

公寓立即报警,民警赶到现场时,地板上满是血迹,民警协同医护人员将倒在血泊医院抢救,将行凶者李某带回派出所调查。

医院后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经查,现年84岁的李某系铁路退休工人。

据介绍,李某脾气古怪,其老伴与子女都感到很难与其相处,两个月前,李某被家人送到老年公寓。

受害者夏某,登记年龄76岁,但据了解,夏某实际年龄为86岁,因无儿无女,老人的外甥于一个月前将他送到老年公寓。

当时夏某在床上剪脚指甲,李某的饭碗正好放在两张床间的茶几上,李某说夏某不讲卫生,夏某开口反驳,俩人因此而发生争执。

生气的李某手持拐杖在夏某头部狠砸四五下,夏某被打昏,之后李某用一把水果刀刺向夏某。

经法医鉴定,夏某头、胸、腹等部位刀伤多达17处,其中致命一刀刺伤了右肺叶,致其死亡。

事发当晚,因涉嫌故意杀人,犯罪嫌疑人李某被公安局依法刑事拘留。李某悔恨难当,老泪纵横。

这两件同时发生的高龄老人犯罪案件,让我想起多年前在《北京法制报》当记者时采访的一桩类似的案件。

那也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与女儿、女婿一起生活。

因一点生活小事与女婿发生口角,竟趁女婿在家中干活毫无防备之时,用利斧将其砍死。

当他已近中年的女儿下班回家时,看到丈夫倒在血泊中,白发苍苍的老父亲被警车押走,顿时昏了过去……

一点微不足道的原因,就酿成血案,确实令人扼腕!

高龄老人犯罪现象确实应该引起人们的警惕,这类案件常常不是因为社会因素,而是因为个人生理因素导致。

根据医学调查,老年人心理障碍常常与他们脑动脉硬化有关,而由此导致的老年痴呆、老年精神病,又常常不被周围的亲人们察觉,因而一旦出现悲剧,人们往往猝不及防。

在这个年龄的老年人中,还出现过更荒唐的事件。

据四川在线2年报道,一位退休老人,不顾多年卧病在床的老伴,整日在外嫖娼,让儿女们脸面无存。

他的儿子说到这件事时激动得声音都发颤!

为了挽救父亲,儿子一家苦口婆心,从讲道理到进行经济制裁、行动限制,能想到的办法都用尽了。

平时看到报纸上关于扫黄打非的报道,他们都会刻意放到父亲易留意的地方。

每天给父亲限制回家时间:中午11点,晚上5点。除了买菜,不让父亲身上带多余的钱。

家庭关系十分紧张。为了证明自己痛改前非,父亲甚至出门不带钥匙,表明自己很快回家。

然而“强制行动”只奏效了两三个星期,此后,父亲又故态复萌。

工资也不交给家里。

年近古稀的老人似乎还真的“爱”上了那个与自己长期有不正当关系的女人,有时冲动得要提了菜刀去砍与那个女人有关系的其他男人。

儿子一家为此备受伤害,几乎成了惊弓之鸟:只要父亲没有按时回家,一家人就心神不宁。

他的儿子因为承受不了这种心理折磨,连工作都受到影响。

他既担心父亲被公安机关抓获,又担心他染上什么病,还担心生病的母亲受不了这种打击。

每次路过那些地方,他的儿子都不敢抬眼睛,生怕看见自己的父亲也在那里出现。

为此,他的儿子甚至冒出了要杀死父亲或毒死父亲的念头。

一辈子老实本分,老了,却做出这种下三滥的事儿,确实令人不可思议。

撇开道德的因素不谈,我认为,老年人的荒唐行为,很多都与长期孤独或脑动脉硬化导致的心理障碍有关。

在我多年的记者生涯中,也采访过一些类似的案子,其中有的是勤勤恳恳工作多年的老工人,他们晚年的荒唐行为让周围的人们不能理解。

可能人们更多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ddfht.com/jbby/136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