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圭吾在《红手指》里讲述了一宗令人发指的谋杀案。一个初中生杀了邻居的小女孩,父母亲居然是要替他掩盖罪恶,甚至要让自己的老母亲去顶罪。这般惊世骇俗,冰冷绝望的情节,让读者不再去考虑什么悬疑推理,而是感觉到阅读时的战栗,掩卷后的悲凉。
故事是这样的:
昭夫与八重子的相处很平淡,谈不上有多深刻的感情,只是到了适婚年龄,为了结婚而结婚。因为八重子与长辈的相处并不愉快,所以他们一直都在外面租房。在昭夫的父亲去世后,他们出于想要占有父亲的大房子的原因,于是接受母亲政惠提出的同住建议。
一家四口,三代同堂,并没有我们预想的那样其乐融融。相反,在他们之间的相处观念中,亲情太过于淡薄、冷漠。作为家庭的支柱昭夫一心扑在工作上,辛苦劳累,回到家也没有精力去尽到照顾家庭的责任。
八重子则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孩子直巳身上,对家务不甚上心,一日三餐主要是便当。她只管直巳的感受,要让直巳开心才是唯一重要的,其他的事情不在她的思考和行为范围内。久而久之,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占有欲,避免孩子跟其他亲人相处。
直巳在校园里受到欺凌,胆小怕事,身心越来越不健康,回到家里还受到父亲昭夫的粗暴对待,于是他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唯有陷入在游戏中才能暂时忘记那些欺凌,也只有在母亲八重子的面前,他才能够随心所欲,横冲直撞,反正想要什么,八重子都会满足他。
政惠患了老年痴呆,在这个家庭里,成了一个负担。于是她经常自己呆呆坐着望着窗外,唯有女儿春香来的时候,她才能感受到有一丝幸福和生命力。
在这样的家庭中,早已隐隐埋下悲剧的种子。
直巳因为好玩和内心的虐童倾向,将邻居的小女孩诱拐到自己家里。因为小女孩不听话,挣扎喊叫,于是就动手将她虐待致死。这是一个初中生下的毒手,让人不寒而栗,更让人愤怒难平的是,他将事情全部推给八重子处理,自己却心安理得地上楼玩起了游戏。在他的认知中,反正母亲都会收拾,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虽然八重子什么事情都会满足直巳,杀了人又怎么样,他只是个孩子呀,但是毕竟尸体还是要处理,她也有些慌乱。平日里对着昭夫颐指气使的八重子第一次想起家庭的重心才是昭夫,于是她让昭夫出来主持大局,负责处理。但是不能报警,更是以死相逼昭夫,绝对不能将直巳供出去。
一直对家庭教育不管不顾的昭夫虽然意识到这个事情的严重性,但是他不得不顶着良心的巨大压力遗弃尸体,清理痕迹,编造谎言。但是在刑警加贺的眼中,这些转移视线的手法太过拙劣,很快就锁定了犯罪现场。
随着刑警一步步追问和调查,昭夫经过和八重子的盘算,决定将一切推到自己年迈又痴呆的母亲政惠身上。他安排好了一切戏码,主动打电话报案,说凶手是自己的母亲。然而这一切在加贺看来无疑是破绽百出,心中有正义和亲情的加贺认为“刑警不只是破案就够了。什么时候破案、怎么破案才是最重要的。这个家里有隐藏的真相,但不应该在警察局的审讯室里强迫他们说出来。必须在家里,让他们自己说出来。”
在这里,加贺是想给这个冷漠的家庭一次机会,让他们能够认识到亲情、道德、伦理、法律的层面。只有能够意识到错误,才能够挽救这个岌岌可危的家庭,也才能完成自我救赎。
政惠要被警察带走,收拾临行的物品。这个时候昭夫看到了曾经送给母亲的木片,所有成长的经历在脑海里如蒙太奇般的闪过,对父亲、母亲的愧疚、对良知的愧疚,他的内心遭受着鞭打和折磨,心理防线一下就崩溃了,向警方坦白了一切。
东野圭吾在这里还设置了一个反转,原来政惠从来没有老年痴呆,她是伪装的,在这个家庭里,她原本是想用老年痴呆引起儿子昭夫的注意,然而并没有达到目的,反而习惯了用老年痴呆来将自己独处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她用涂满口红的手指向加贺表达了自己并不是凶手,也是想让儿子回忆起曾经的父亲患了老年痴呆时玩性地涂满红手指的样子。
政惠在听着自己亲生亲养的儿子与儿媳讨论怎样把自己送上凶手的枷锁上,内心是如何的残忍与心酸。那一刻,不禁让我们动容,有种无法言喻的窒息感。
最后,直巳被警方带走。临走时,他还口口声声的说“我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做的事父母有责任,我什么都不知道。”没有反省、毫无悔意。
东野圭吾在此书中,还设置了另外一条暗线,是加贺对待自己病重的父亲的态度。通过加贺的口中说出自己的想法:“必须记住的是,越是老年人,或者说正因为是老年人,内心常常会有不可平复的伤痕。治疗的方法有很多,周围的人不能理解。所以我觉得,重要的不是理解而是尊重。”
《红手指》的案件并不复杂,凶手也一早就出现,犯罪手法也很拙劣,碰到刑警加贺,更是一切真相都摆在眼前。但是东野圭吾想讲的是隐藏在这个悲剧家庭背后的问题才是让人毛骨悚然,痛心疾首的。关于人性的剖析、亲情、家庭教育、校园欺凌和未成年犯罪的社会现实,正是东野圭吾的社会写实本格的风格体现。
每一个熊孩子的后面,其实都是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真正的启蒙老师,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影响了孩子的成长。直巳的扭曲畸形的内心,不正是归咎于父母的教育失败。
昭夫逃避为人父的责任,在儿子受到欺负的时候,并不是用爱和正确的教育来与之交流沟通,而是粗暴对待或者逃避问题。在父亲死后,他感到的不是悲伤,而是一种如释重负。在母亲痴呆后,也视之为累赘包袱。八重子对直巳的爱,转变成溺爱的时候,悲剧就开始了。这种溺爱会误导孩子,变得麻木不仁,不管我做了什么,都有父母为我承担,哪怕是杀了人,也要父母想办法掩盖。
父母的言行表达着他们自己的人生态度,给孩子的是一种榜样作用。那种对亲情冷漠、缺乏爱心的是最损害影响的,一旦印入孩子心中,那是难以磨灭的。正如小说中,昭夫对父亲之死的冷漠,八重子在丧礼上的表现,都让直巳的心里产生了一种轻视生命的影响,在残忍杀死小女孩时,他并未意识到一个生命被暴力剥夺后的可怕严重性。
东野圭吾用《红手指》来描述了沉重的社会现实,无独有偶。年10月,大连发生了一起10岁女童被杀案,凶手竟然是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案发后,家属上门询问,凶手的妈妈还在擦拭血迹,被判收容教养三年后,该凶手的父母竟然没有道歉,更是连赔偿费都一毛不拔,如此有恃无恐。这样的素质和对生命与法律漠视的父母,难怪能培养出一个如此可怕的小恶魔。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人父母,是一条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道路,千万不要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孩子的身体成长上,而忽略了孩子更为重要的心理成长。父母要处处用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为子女树立榜样,注重言传身教,引导孩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