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红手指》讲述了公司小职员前原昭夫一家的故事,他上初三的儿子——直巳杀死了一个7岁的小女孩,为了帮儿子逃罪,前原昭夫先是帮忙抛尸灭迹,后来眼看着罪行就要败露,竟想到了嫁祸于自己年迈痴呆的老母亲政惠。
但实际上政慧并不是真的痴呆,只是因为她们住在一起后,儿子一家三口都非常冷漠,她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心里充满了绝望。当政惠知道儿子准备让她顶罪时,她用红手指暗示警察加贺,凶手另有其人。
《红手指》的作者是东野圭吾,他是日本著名的推理小说家,他的小说不仅在日本获得众多大奖,还被多次搬上大银幕。东野圭吾的小说一般着重于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推理,但这本《红手指》则不同,小说刚开篇就把故事的走向,以及结局交代得一清二楚。
作者并不怕剧情被剧透,因为这本书更侧重于揭露当代社会里,人们不愿面对的、潜藏在心底的恶意,而能化解这恶意的,恰恰是最容易让人忽视的亲情。
那我们今天就从直巳的家庭环境、直巳父母自身的品德以及温暖的家庭的带给孩子的治愈力量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直巳一步一步走向毁灭,以及这些因素对我们的教育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01、少年犯直巳的家庭:不管不问的父亲、百依百顺的母亲,是直巳走向毁灭的根本原因。
直巳杀了小女孩之后,在面对父亲的责问时,只是一味地叫喊:“我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做的事父母有责任,我什么都不知道。”
在本该纯真善良的年龄,直巳却这样的冷血无情,即使在杀了人后,也丝毫不见悔意,这让我们不禁感到好奇,直巳的父母给予他的是怎样的教育?
第一、父亲的不管不问,导致了直巳的冷漠自私。
直巳的父亲昭夫,认为教育孩子是妻子八重子的事,因为怕麻烦,他从不参与家庭事务,在妻子忙着照顾孩子而没有时间打理家务时,他也不会花精力去帮忙,因此他也不敢去埋怨妻子。
在直巳到了青春期后,他变得不服管教,而昭夫非但没有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反而因为怕麻烦而减少了和儿子的接触。他以为过了这段时间就好了,但事实上,在昭夫错失教育的这段时间里,直巳迷上了暴力游戏,多次在家里疯狂砸东西,还用啤酒瓶打过他爸爸,成为了一个乖张残忍的少年。
由此可见,在直巳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的爱和教育一直都是缺失的。但事实上父亲在孩子的性格品质的形成上,有着比母亲更大的作用。
现在很多家庭,父亲们的认知会走入一个怪圈:他们认为父亲的职责就是挣钱养家,而母亲则全权接管家务,以及教育孩子的责任。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孩子没有被教育好,也会被父亲推卸责任,认为都是母亲没把孩子教育好。
这种父亲的教育缺失会导致:孩子感受不到父亲的关爱、吸收不到父亲身上的良好品质。从而把父亲的家庭地位看得不那么重要。如果这个父亲缺点还很多的话,还会让孩子越来越不屑,甚至瞧不起。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经说过:我不会做一辈子的总统,但我一辈子都要做好一位父亲。
奥巴马女儿学游泳,他亲自当教练;女儿放暑假想去游乐园,他抽时间陪同;女儿每次过生日,他都认真对待;女儿的每次家长会,他也从不缺席,即使是在长达12个月的总统候选期间,他也从没错过。有爸爸的陪伴,奥巴马的女儿成长得非常出色,成为了自信、阳光而又独立的哈佛高才生。
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三个重要阶段,分别是:
幼儿期,是塑造孩子的关键时期;儿童期,是培养孩子的重要阶段;青春期,则是引导孩子的重要阶段。我们看到,在直巳的成长过程中,从幼儿到儿童期,再到青春期,父亲的教导一直都是缺失的,所以,直巳后来的杀人,昭夫有着推脱不掉的责任。
但昭夫非但没有反省自己,反而推卸责任。他认为,孩子不是他教育的,儿子变成这样,都是因为八重子的溺爱。殊不知,正是他的“不教育”,才是对直巳的放纵,才是造成直巳严重后果的根源。
第二、母亲的纵容溺爱,让直巳变得为所欲为。
在昭夫得知直巳杀了小女孩之后,曾多次想跟儿子谈谈,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却一直遭受到妻子八重子的阻拦,因为八重子怕昭夫责怪儿子。
在儿子杀了人后,八重子非但没有教育直巳,反而怕他被吓坏了,这样的想法简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并且八重子明确表示,不管儿子做了什么,她都站在儿子那边,即使他杀了人,她都要保护他。
当直巳得知祖母给自己顶罪的事情败露后,他对着父母叫喊:“都是你们搞砸了,都怪你们!”而这时的八重子居然还在对儿子说:“对不起,对不起。”
从八重子的言行,我们可以看出,她非常溺爱直巳,并且毫无原则。她只知道保护自己的孩子,却想不到那个7岁的小女孩也是别人家的宝,她这种没有底线的溺爱是对儿子真正的爱吗?
著名心理咨询师袁荣亲认为:溺爱不是真正的爱,它是一种懒惰的、不负责任的爱。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溺爱意味着包办一切,意味着放纵,它无法帮孩子发现自我,而没有自我的孩子是无法成长为独立的个体的。
真正的爱,是在孩子不同发展阶段给予不同方式的爱,是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中心的,让孩子成为爱自己、也爱别人,有着自主人格和高度创造力的人。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写道:“若无足够好的母爱,一个人的内心就有很大一部分坠入到黑暗中。”
他认为溺爱会导致两种毁灭性的后果
一种是这些孩子缺乏自我,他们只是包办式父母的简陋复制品;另一种是他们的自我无限膨胀,内心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并最终成为别人的恶梦。
毫无疑问,溺爱让直巳成为了第二种人,他的内心只有自己,当他心存邪念时,丝毫不考虑那只是个7岁的小女孩,也不会介意他的罪行,将会给另外一个家庭带来怎样的毁灭性的打击。
作家明珠絮语曾经说过:最失败的家庭教育,是有一个包办一切的妈,加上一个啥都不管的爹。
直巳很可恨,但也很不幸,“包办一切的妈”和“啥都不管的爹”,两个他都占全了。
这类父母最大的标签就是纵容和包办,却从不要求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长此以往,孩子必将养成不注重规则、为所欲为的性格,最终成为一个没有目标,甚至为非作歹的人。
所以,家长们请记住:我们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成长。
02、冰冷的的家庭环境、父母的不良品行,是直巳成长中的坏榜样。
孩子们从小都是喜欢模仿的,比如小姑娘们会趁妈妈不注意,偷偷地穿妈妈的高跟鞋;而小男孩们也会悄悄地拿根爸爸的烟,放在嘴里学着爸爸抽烟。
孩子们喜欢模仿父母,是因为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导师,孩子们在模仿中学习技能、探索世界。孩子模仿的行为本身没有对错,有对错的,只是大人的行为带给孩子什么样的引导。
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直巳的父母,给直巳带来的又是怎样的引导:
首先,直巳的家庭没有温暖,他父母之间的感情非常淡漠。
直巳的父母当初结婚并不是因为相爱,只是到了年龄而彼此又没都有更好的选择。婚后,即使有了孩子,夫妻俩的感情也很冷淡,他们也没有刻意去经营自己的婚姻。作为孩子父亲的昭夫,在下班之后要么赖在公司,要么去找同事喝酒。
直巳的母亲八重子在生下儿子后,除了打短工就是照顾儿子,别的事情都是漠不关心,晚饭就拿超市里的便当充数,这些都让丈夫昭夫心生不满,当他对妻子提出意见时,妻子马上横眉怒目。
昭夫自知对教育没贡献,所以对着妻子的指责也无法回击。昭夫采取的应对措施就是不管不问,下班后在外流连,回家对一切视而不见,以此来减少两人之间摩擦。
其实,在现实社会中,也有很多像昭夫这样的男人,明明妻子跟他们一样,也需要每天出门工作,可是回家后,他们就把自己看成是大爷,以为自己拿的工资多一点,家务就应该是妻子来做。
妻子下班回来后,除了照顾孩子,还得照顾自己老公,家里要是脏了乱了,没来得及收拾,还得忍受老公抱怨。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夫妻的感情怎么可能会好?
父母之间没有温情,有的只是冷战和争吵,在这种原生家庭里成长的直巳,感受不到一点的爱意,他所能感受到的只有冷漠和自私。
我们知道,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父母的相处模式和情感状态是孩子模仿学习的内容,孩子从小就可以感知到父母的和谐或冲突,从而吸收内化成自己的行为模式。
如果父母之间充满了爱意的话,孩子能感受到这种积极的爱的氛围,从而也能成为一个能温暖别人的人;反之,如果一个家庭充满了冷漠和争吵,孩子又怎么可能心有温暖?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温暖。
其次,直巳父母恶劣自私的人品给直巳树立了坏榜样。
刚开始,因为夫妻俩收入微薄,买不起房子,昭夫一家只能租房子住。昭夫的父亲得了老年痴呆后,昭夫夫妻没有去帮忙照顾,而是由昭夫年迈的老母亲政惠来照顾,昭夫父亲去世的三年后,独自生活的老母亲膝盖骨折,实在无法独自生活了,昭夫和八重子才答应照顾母亲。
昭夫一家搬进母亲的老房子后,非常兴奋,因为房子非常不错。但八重子并没有照顾婆婆,婆婆的饭要么是自己烧,要么由女儿送过来。昭夫在儿子杀人之后,先是抛尸灭迹,之后又准备让自己年迈痴呆的老母亲去顶罪。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昭夫夫妻俩是不孝的,因为即使在两位老人生活都无法自理的情况下,他们都不愿意照顾老人;他们也是卑鄙的,因为当他们欢喜地搬进老母亲的大房子后,只顾着享受权利,却没有履行照顾老人的义务;他们还是邪恶而没有人性的,为了替儿子脱罪,竟然让年迈痴呆的老母亲去顶罪!何其忍心?我们知道,父母作为孩子的榜样,其言传身教的力量是巨大的。优秀的父母会让孩子积极向上、温暖阳光,而低劣的父母只会让孩子独断蛮横、孽气横生。
曾经有位作家说过:“对于教育孩子,除了言传身教和陪伴,没有任何捷径可循。”
我们都说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导师,因为父母的爱护陪伴、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性格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任何学校都代替不了的。
而直巳,在这样的品行低劣的父母的常年熏陶下,成为了一个性格扭曲、残暴却又懦弱的杀人犯,也就不以为奇了。
03、人性的觉醒——来自于幼时温暖的亲情。
政惠得知儿子昭夫让自己给孙子顶罪后,心里充满了悲伤、愤怒,但她并不想直接揭穿儿子,也没有向警察说明情况,她想用自己的方式唤醒儿子的良知。
加贺警察说:这个家里有隐瞒的真相,但不应该在警察局的审讯室里强迫他们说出来,必须在家里,让他们自己说出来。
为了让儿子及时悔悟,政惠用沾了口红的红手指向警察加贺发送信号;用“幼时的相册”、以及第一次儿子送给她的礼物——幼时加贺亲手刻的“妈妈的名签”,来唤起昭夫童年时回忆。
这些温暖的回忆融化了昭夫心里冷漠的坚冰,他的心理防线也彻底的分崩离析,终于流出了悔恨的泪水,说出了儿子直巳才是真正的凶手。
宋庆龄曾经说过:“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
人的性格和才能,受幼时的家庭生活环境,以及父母的品行的影响最深,当然,也有部分会和学校、社会的经历相关,但归根结底,家庭给孩子留下的影响是无法抹去的。
也正因此,昭夫的人性中一息尚存的善念终于被激发出来,打败了他内心深处自私恶劣的人性。在这里我们也看到,唤醒昭夫善念的,正是他父母在他年幼时对他的爱,以及温暖的童年。
所以,为了避免孩子变成直巳的模样,家长们首先得自省:我们该给孩子一个怎样的家庭环境?正确的教育方式又应该是怎样的?怎么样减少社会中一些不良现象对孩子的影响?
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但对于教育孩子这样复杂的一件事,我们都是凭着本能去教育孩子,很少有人去为了做好父母去学习,社会在千变万化,孩子现在的生存环境跟我们年幼时也有着千差万别,除了给予孩子无私温暖的爱,父母们还需要与时俱进,多研究孩子的心理,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结语:
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好的教育方式以及温暖的家庭是孩子治愈一生的力量。
《红手指》这本书虽然没有抽丝剥茧的案情,但无论是对现在家庭教育的方式、父母的感情对孩子的影响,或者是对社会上现实存在的养老问题,都有着一定的思考价值。书的最后部分,昭夫的幡然醒悟也给之前灰色基调的作品多了一点亮色,让我们痛心之余,又对人性又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