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老年痴呆症 > 相关医院

一个没有双臂,一个双目失明,两残疾老人种

年7月18日至21日,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出现强降雨,造成省内部分地区出现洪涝灾害,石家庄市井陉县冶里村便是不幸受灾的地区之一。

洪水过后,村民贾海霞听人说,村里的树林都被冲毁了。

年特大洪水中,那些树就曾经被冲垮了一次。他与贾文其二人兢兢业业十六年再次种出一片树林,却再次在一夜之间毁于洪水。

不同的是,前一次他看见了洪水,看到了树林被冲垮后的满目狼藉,这一次,他看不到了。

贾文其与贾海霞

贾海霞出生的时候便有一些残疾:他左眼先天性白内障,没有视力,只有微弱的光感。仅有一只眼睛可以视物没有影响贾海霞长大成人,正常工作。

同村里的大多数人一样,他成年后成为了一名煤矿工人。

不幸的是,在煤矿中工作时他碰上了瓦斯爆炸。尽管没有丧失生命,但贾海霞为此付出了皮肤烧伤80%的代价,而且又领到了一张残障证明。

屋漏偏逢连夜雨,伤好后的贾海霞去到采石场工作,再次负伤。

贾文其与贾海霞

谁也说不清怎么就这么巧,年10月的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做自己已经十分熟悉的爆破工作,整个流程中也没有人出错。

但一块碎石就是飞了起来,而且足足飞了六十米之远。更令贾海霞绝望的是,这块石头刚刚好插进了他没有问题的右眼,导致他双眼失明。

医生用硅胶把他的眼球填充起来,使其显得更明亮,但无论如何,他就是看不见了。

刚失去视力那段日子对贾海霞来说简直是地狱。他将自己困在床上,几乎一动不动,每天除了躺着外几乎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

后来回忆那段日子,他觉得老年痴呆可能就是那种感觉。

贾海霞

如果说他在床上想了些什么的话,那就是想如何去死,他也曾经为此努力了几次。

然而,让他更添一分绝望的是,作为一个盲人,他就连自杀都没办法做到——他根本找不到妻子藏着的绳子、农药还有刀等可以用来自杀的物品。

数天过后,他开始了新的胡思乱想。他想着或许妻子也会抛弃自己,毕竟村里许多残疾人的老婆都已经跑了。

即便当年妻子为了嫁给他已经同娘家人断绝了关系,也没能阻止他胡思乱想。他没有因此而产生对妻子的怨恨或猜疑,却也将此视为非常正常的现象。

坐在黑暗中挨个想村里的残疾人时,他想起了自己的同村兄弟贾文其,突然生出了去拜访他的想法。

贾文其

这是失明后贾海霞第一次出家门,由于不习惯,再加上不愿意承认自己失明,他一路上拒绝用盲杖,也因此在一个下坡处差点滚下去。

贾文其成为残疾人的时光要长很多。他3岁的时候,因为贪玩爬上了村口的变压器。

那个时候的家长们也不太懂变压器有多危险,也没有时间一整天盯着孩子不让他到处去闹,悲剧因此而产生:贾文其直接失去了自己的双臂。

在“残疾人”这条道路上,贾文其虽然年龄要比贾海霞小一岁,却是“前辈”。

贾文其与贾海霞

与骤然失明的贾海霞不同,从小失去双臂的贾文其早已看开,性格也十分乐观。他从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努力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做事。

他学会了用脚洗衣做饭,学会了游泳、下象棋和写毛笔字。他曾经取得过河北省残疾人运动会50米自由泳的第二名,拿到过井陉县残疾人象棋比赛第二名。

由于种种原因,贾文其也只读完了初中。毕业后他没有因为自己是残疾人就坦然“啃老”,而是主动到村里林业队当护林员。

因为工作出色,他又到村治保会担任治保委员,主持村里青年民兵之家的日常工作,看护村西坡的柏树林。年,他还当选了乡里的人大代表。

贾文其

年,自立自强的贾文其承包了村东的荒滩种树。通过十年的努力,他辛苦种下了一千多棵树,已经初具规模。

然而,年的大洪水冲垮了这一切。普通人或许难以接受这样的打击,贾文其却很快放下了。

种树的事业没有完成后,他曾经到残疾人艺术团做演员、舞台总监,随着艺术团到全国各地表演。直到年才因为要照顾父亲而辞职回家。

来到贾文其家中,贾海霞得到了热情的招待和温暖的问候,这让他的心情好了许多。

为排解自己心中忧虑,他问起了贾文其的近况。令贾海霞惊讶的是,贾文其居然又开始种树了。

贾文其

他心中一动的同时,贾文其也问了他一句:“要不要一起种树?”

从此,两人开始诚心合作种树。一人没有手,一人没有眼睛,这样的组合无论做什么都要比旁人困难几倍,何况是种树这样费时费力的体力活。

贾文其和贾海霞有他们自己的办法:贾文其做贾海霞的眼睛,贾海霞做贾文其的手。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年,两人去村委会找到了村长,提出承包村里的一片荒滩种树。

这片荒滩称得上寸草不生,村里原本留着也没想到有什么用。

如今有人愿意将这片荒滩利用起来,村里十分高兴,也愿意帮助两个残疾人。因此,贾文其和贾海霞一分钱没有花就拿到了荒滩的承包权,并签下了正式合同。

贾文其与贾海霞

从年开始,老哥俩开始形影不离,日复一日穿梭于家到河滩之间。每天早上贾文其来到贾海霞家中找他,由贾海霞的妻子将丈夫的手交到贾文其的袖管上,两人就这样“手牵手”走过小路,去到他们承包的荒滩上。

路上需要从河道最窄处穿过水流,贾文其会背着看不见的贾海霞走过去。

开垦荒滩的难处多不胜数,最开始便是如何选育树种。对于两个都只有初中学历的人来说,他们没什么机会学习专业知识,也不懂怎么去选树种。

最重要的是,他们也没有钱买足以填满整个荒滩的树种。因而,他们选择了较为简单的一种方式:将树枝插进去。

贾文其与贾海霞

树枝自然是“就地取材”,没有买。两人爬上当地的柳树、杨树,将树枝砍下来种到自己的地里去。

爬树这种事,一般成年人做起来都不轻松,一个失明的残疾人和一个没有双臂的残疾人硬生生就做成了。

一般是没有双臂的贾文其在下面当“梯子”,贾海霞上去砍树枝。

说来也怪,两人似乎天生就有一些默契。贾海霞虽然看不见,但听着贾文其的指挥,砍树枝的时候也可以十分准确,村里有人看见了还以为两人在表演杂技。

贾文其与贾海霞

拿到“树种”之后,种植的过程也很繁琐。贾文其选定种的地方后,贾海霞用锤子和钢钎在鹅卵石中敲出坑来,将树枝埋进去。

如此这般每日反复,无论如何都会砸到手。种了十几年的树,贾海霞的手早就变成了坑坑洼洼的模样,手上的疤多得像是补丁一样。

用树枝来繁育树木是最原始的一种方式,它便宜、没有什么技术要求,与之对应的是树木成活率极低。

为了让树枝能长出来,两人每天都要来看一看,去掉已经枯死的树枝,再去砍伐新的换上。即便是这样,第一年总共种下的八百棵树枝种,成活的也只有两棵。

贾文其与贾海霞

两人没有放弃,他们总结了这一年来的经验,找到“树种”难以成活的原因:缺水。

为了给树多浇水,没有双臂的贾文其每天都要去河边打水。他的工具是一根带钩的木棍和一个塑料桶,没有手臂他就用自己的脖子夹着。

这样打水、浇水任谁看来都辛苦得很,但贾文其也算是乐在其中。

除了种植和浇水外,更大的考验是环境中其他阻止树木成长的因素,例如——羊。

村里有许多人养了羊,对于刚发芽的树木来说,无论是山羊的蹄子还是嘴都十分可怕,贾海霞和贾文其也因此看山羊一万个不顺眼。

为了防止辛苦种出来的树被羊吃掉或者踩到,两人经常要到自己的树林里赶羊。

贾文其与贾海霞

植物之中也有树木的天地,当地人称之为“剌剌草”。这种草实际上是一种十分柔韧的藤蔓,绵延不绝,生命力极其旺盛。

在树种成长期间,“剌剌草”会抢夺它们的养分。兄弟俩曾经亲眼见到一棵直径已经有30公分的树被剌剌草“绞死”。

种植辛苦,成活困难,让贾海霞和贾文其养成了没事就到自己的树林里转转的习惯。

他们在这里充当“守卫”赶牛、赶羊,也是这些树苗的园丁,一棵棵查看他们成长是否有问题。

长久以来,贾海霞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来看看,就像摸着自己儿子的头一样摸摸这些树苗。

贾文其与贾海霞

是人就会产生矛盾,贾海霞和贾文其也不例外。两兄弟每天待在一起,脾气都不算是特别好的,偶尔就会产生冲突,甚至冷战起来。

但两人有另一个共同点:即便是正在生彼此的气,也会继续干活,而且默契依旧。

贾海霞就说:“只要我一张手他就知道我要什么。”

妻子也曾经不理解贾海霞的坚持,头几年的时候一直骂:“你每天种树,你吃那树啊!”

只有他们俩自己仍在坚持着,每天剪下树枝、种树、浇水,呵护。

贾文其与贾海霞

十几年时间里,两人插下了大约十万根树枝,其中只有两万根发了芽,真正成活的最终也就只有一万根。它们长成后,便成了这所曾经的荒滩上的奇迹。

老哥俩用最朴素的语言形容树木生长和种植的规律:“第二年伸开胳膊,荫出一大截了,那一块就潮湿了,就可以再往前种。”

通过这样最原始的判断方式,两人用五年的时间让荒滩上的树冠碰上了头,纵横交错地形成了一个绿色的“天花板”。

搭成一小片树林后,贾海霞和贾文其不再去砍伐其他地方的树木,他们自己的成果就可以孕育出新的生命。

贾文其与贾海霞

即便是不支持他们的人也能清楚看到,树林的面积在一步一步扩大。树林的边界越过了铁路桥,甚至到了邻村的河滩上。

一开始,树木成长的速度比贾海霞和贾文其想象得慢。有一天,贾海霞渡过这条河,来到每天都要种树的地方时,突然觉得光感没有了。

那一天他彻底知道:这片林子种成了。兴奋的贾海霞在林子里走来走去,到处感受,觉得“到处都是暗的地方”“没有漏的”。这让他高兴不已。

而更让他高兴的是在这里他不必面对旁人的目光,在这片林子里他就是主人。

贾文其与贾海霞种的树

除了这里的主人贾文其和贾海霞,谁也不知道这片奇迹是如何铸成的,谁也没办法感受这片林子里所有生物的动作。

这里的马蜂、兔子等种种生物,只有老哥俩才能准确知道他们的位置,从几米外就能通过草叶颤动等知晓它们的行踪。

有一次乡长来树林视察,一不小心走到了深处,“欢迎”他的是一条一米长的蛇。

不过,主人也有不认识这里的生物的时候。贾海霞55岁的时候,腿脚不如从前灵便了,曾经好几次差点从树上掉下来,高度都足够摔断脖子。

最危险的一次,有一只大鸟从他身边扑棱着翅膀飞了起来,吓了他一大跳,一下子没踩住就滑了一大截。幸运的是挂在了另一个树杈上,没有直接摔下去。

后来,贾海霞曾经带着一名年轻摄影师来拍这只大鸟,摄影师向贾海霞形容了这鸟的样子:“特白,特漂亮。翅膀稍发黑,嘴是红的”,不过两人都不认识这鸟是什么。

与贾文其相比,贾海霞在树林中认路要更难一些。不过他有自己的办法:在树林中,他隔几步会种上一棵桃树苗、竹子或者香椿。

最开始的时候贾文其虽然不反对贾海霞种这些,却也觉得他是在偷懒。

直到有一天他看到贾海霞独自在林间散步,还能顺利回到河边,才知道这些是贾海霞给自己种下的“路标”。

贾文其与贾海霞

除了林子有多大之外,看不见的贾海霞还想知道林子有多高。有一次,贾文其看到他砍下来一断树枝后没有从树上下来,而是继续向上爬。

没有视力的人爬树几乎是无法想象的,也亏了贾海霞多年来经验异常丰富,他知道怎么摇晃身体,知道怎么减少自己体重对树枝的压力。

爬了一会儿后他重新感受到了光的存在,贾海霞形容道:“就跟飞机过了云层一样”。通过这种方式,他知道了自己亲手种下的树木究竟长了多高了。

贾文其与贾海霞

这些树木已经可以给两人带来经济收益了。老哥俩算过账,这么高的树起码要值50块钱一棵,一万棵就是五十万块钱。

但十几年来,两人没有卖过任何一棵树,这些树像他们的孩子,他们舍不得。

年第一季度,贾海霞和贾文其当选年“感动河北”人物,每人拿到了五千元奖金。

事迹传开后,向两人捐助的市民和企业也多了起来。这些荣誉让他们分外珍惜,而为他们带来荣誉的树就更不能砍了。

原先,贾文其喜欢说这片林子“跟一个植物园似的”,后来写信来的读者多了,记者们的报道也多了,他改口为:“跟一个生态系统似的!”

从信件和报道中,两人也找到了树木新的意义:“现在都得治空气污染,还大伙一个碧水蓝天。”

年美国电视台CNN出了一个纪录短片,记录这两个在中国乡村中努力种树十几年的残疾人。

短片播出后贾海霞和贾文其的故事愈发轰动,有许多外国网友在留言中感慨道:“我都照顾不好自己的花园,他们却种出了一片树林。”

贾文其不无调侃地说,乡里从古至今没有来过外国人,自从二人种树的事迹火了之后,来到这里参观和采访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心情好的时候,贾文其会对贾海霞描述这些外国人。

他描述的方式很有趣。例如,贾文其会说:“韩国人长得跟我们差不多,就黑头发不一样。”

贾海霞问怎么不一样,贾文其回答:“格外黑。”

作为“发言人”,贾文其已经掌握了对着镜头流利表达的技巧,也有自己成熟的一套话:“布谷鸟‘咕咕’,黄鹂‘黄呵溜黄呵溜’,喜鹊‘喳喳’,瓜果一个个跟灯泡一样,豆角跟项链一样”;“那是层层叠叠翡翠楼,亭亭座座珍珠塔”。

听着老搭档形容得这么顺溜,贾海霞就会点头微笑说:“对,对。”

接二连三的采访也不是没有给两位老人带来麻烦。人们想要采访的不仅是这片树林,更是两位残疾人如何能种植出这样一片树林。

因而,每当有人采访的时候,他们都要表演背人过河、抓钎打锤,共同爬树。有一天这样的“节目”他们表演了三场,结果累病了。

最开始决定种树的时候,因为洪水刚刚过去,贾海霞曾经特别犹豫这事儿能不能做得成。

当时,贾文其找到了一本《易经》,研究来研究去,说至少二十年无灾祸,下一次要等到年,两人这才开始种树。

结果年的时候,河北真的又一次经历了大暴雨。

7月19日当天的降水便超过了井陉县年降水量的总和。那天下午,贾文其从自己家往贾海霞中走,告诉他:“也就下一天,没事,有事我就来。”

这话是安慰贾海霞,也是安慰他自己。

当天晚上十一点多,贾文其实在坐不住了。他顶着暴雨往树林的方向走,衣服湿透了也没管。

黑暗中他看到了一条细却清晰的红光,就像是红外线一样。

终于走到的时候,他看着眼前的一切,知道就像20年前一样,他种下的树即将被冲走了。

天本来就黑,在雨幕下更是伸手不见五指。但贾文其就站在那儿,好像自己真的可以看见一样。

当他再次砸开贾海霞的门时,贾海霞的神情已经告诉贾文其,他猜到了结局。

原本两人打算在年的时候再开始种树。不过真的到年春分的时候,贾文其和贾海霞都感觉到自己已经老了,他们决定“解散组合”。

贾文其到各地听讲座,知道了还有很多经济型树种可以栽种,便回乡带着4位相对年轻的孤寡老人承包了村里的荒山,再次开始种树。

他们在山腰种上了苹果树,不仅能保持水土,还可以卖苹果赚钱;山顶上则种上了周期较短的经济书类,山脚下种下了香樟树,用于绿化当地环境。

贾海霞也将种树这件事坚持了下去。他和同村村民贾红旗一起,像之前一样种植速生杨树。因为工具更好、有经验,再加上有专业人员指导,两人种树也种出了成绩。

贾文其与贾海霞

尽管不再一起种树,两人的目标仍旧是一样的:绿化当地环境,带领村民们有所收益。分开之后,两人依旧坚持着都做出了自己的事业。

有人说,他们的故事像是种树版的《老人与海》。老人与天斗,与周遭的环境斗,最终凭借自己的能力,收获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残疾没有成为他们的桎梏,他们像正常人一样,凭借自己的能力养活了自己。




转载请注明:http://www.ddfht.com/xgyy/14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