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档上映的多部电影里,有一部《生生》被影迷们忽略了,这是影后鲍起静首度参与演出的中国台湾电影,我们已经很久没有在大银幕上看到来自中国台湾的文艺电影了。《天水围的日与夜》之后,我们都是在见到女配角或客串角色的鲍起静,而这一次,鲍起静有足够的空间来展现她细腻的演技,也诠释了一种乐天幽默的心情去面对生命最后一段路程。一个笑中带泪的感人故事,既暖心又切合时下直播热潮。这部被“忽略”的电影上映三天的票房才9万,排片占比小于0.1。
今晚我要特别分享徐国庆和黄文杰的一篇文章,为你详细说说鲍起静的影艺人生。
《生生》
年3月,鲍起静荣获亚洲电影节“事业成就奖”。而作为“慈母代言人的”的鲍起静,这次是第一次参演台湾电影《生生》,用细腻的演技很好的诠释了人在面对死亡时应该具有的生活姿态。电影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对于生死态度的解读,即乐观地、从容地去解构死亡,又同时对自己每一天的生活报以最美好、最动人的期待。当然,安邦导演同时也将“和解”这一主题融入到影片中,以此让本片达到哲理性思考与感情共鸣的高度平衡统一。
《生生》虽然是围绕着生死这个话题来展开的故事情节,但全片并不压抑,反而被包裹在了一片温暖里,安邦导演并没有在本片中刻意的去追求叙事的完整性与逻辑性,反而更喜欢生活化、日常化的叙事表达,用最淡意的书写来描绘这个世间最真挚也是最浓烈的感情。
在纷繁璀璨的香港影坛,鲍起静是一个沉静的存在,却在不知不觉间,用表演点染着许多作品。从早期“演艺世家”与“左派影人”,到后来香港影坛“常青树”,以及香港亚视“港妈专业户”,多样的标签都被贴在鲍起静身上,而她也用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后、6次最佳女配角提名、亚视上千集电视剧作品的成绩,为香港影史留下一抹独特而不可忽视的光辉。
观众了解鲍起静,大都是从《天水围的日与夜》开始。但比起她和许鞍华的缘分,从香港电影史的维度,首先应提及的是她和父亲鲍方,以及香港左派电影。
鲍方生于江西南昌,祖辈在安徽创办“鲍乾元笔墨庄”[1],外祖父洪钧是清末著名政治家、外交家。鲍方显然不是耽于名利的人,他“希罕艺术,希罕电影,希罕戏”[6],“得不高不低之位,争不荣不辱之境”是他的因循之道,他也将这种人生哲学传于后人,使鲍氏一家即使坐拥金像奖影后、奥斯卡最佳摄影奖、金紫荆奖终身成就奖等多项荣誉,在圈内也依然不事张扬。
鲍起静承袭乃父,从影50余年不曾有过鲜花着锦的辉煌,却默默耕耘,以无数绿叶形象装点着香港乃至整个中国电影艺术。
年轻时的鲍起静和方平
80年邓爷爷去黄山遇上《白发魔女》剧组,左边鲍起静,右边方平
年,鲍起静加入亚洲电视台。她在“亚视”经常饰演“母亲”,也把“亚视”称为“母亲”。从《秦始皇》《银狐》到《肥猫正传》等,30年来一系列母亲形象,贴牢了她“金牌绿叶”“母亲专业户”的标签。比起同时期郑佩佩、惠英红的“打女”形象,这些“港妈”角色使鲍起静留给观众的印象更加贴切、自然。而在“亚视”时期,她不间断地参与电影创作,使我们在她的作品中,可以照见整个香港电影的集体无意识。
《千言万语》()
《忘不了》()
在众多母亲的形象里,单身母亲是鲍起静塑造最多的类型。如今已到古稀之年的鲍起静,总是演绎着一些带有缺憾的人生,就像鲍方对人生的理解,“缺憾绝不是完美的结局,但完美又怎少得了缺憾?”[14]无论是《人海孤鸿》《忘不了》中在失谐家庭里极力维持平衡的母亲,或是《旺角监狱》中患有老年痴呆症的七家,还是《月满轩尼诗》里外表乐观、内心带着创痛的单身母亲,角色身上略显颓唐的悲观情绪中都带着一种若隐若现的怀旧情结,或可看作角色使然,也更像一种集体症候。
《月满轩尼诗》()
《我的妈呀》()
《生生》中的患癌奶奶莉莉、《我的妈呀》中的患病母亲,鲍起静都在用角色诠释着与过去和解、与自己告别的人生。也许是从小生活勤俭、脚下沾满“泥土”,让鲍起静一早看清了不圆满才是人生常态,于是她的表演里总是在隐忍与乐观中求衡。年对香港影坛来说是充满离别的一年,邹文怀、李菁、夏萍多位影人相继去世。
鲍起静觉得“奇怪”,她也在电影中用几段高张力的表演演绎人对命运无常的宽宥、对生的敬畏,就像她与中国台湾导演安邦合作电影《生生》,述说生命是生生不息,亦是向死而生。
在第15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颁奖礼上,鲍起静凭借《天水围的日与夜》摘得最佳女主角奖,著名导演尔冬升单膝跪地为她送上奖杯。鲍姐喜极而泣,这是她演艺人生里的又一次高潮。曾经在采访中,记者问道,像她和惠英红常年以配角示人,出道很多年后才被瞩目是否为时过晚?她显然对“女主”没有过分迷恋:“我在电影这一行摸爬滚打几十年,从没有计较过报酬,只是在付出,在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我找到了,所以我是幸福的。”[18]
拍摄于香港回归十周年前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是在用小人物的一日三餐去召回本港记忆,感怀一种不变的人性之美。这种“变”与“不变”之间美的传达,鲍起静功不可没。鲍起静的表演极少剧烈的起伏,而是大象无形。她的表演外在缓行缓止、缓张缓弛,内里却自有松紧。张弛和安稳,起于人间烟火,飘散于世俗之外,达于内心之境。
影评人称赞她“继承她出身自六十年代香港写实电影的传统,把一个屋邨主妇和超市女工演绎得如真实的人物般”[19]。也只有这样的表演,才能将许鞍华草蛇灰线的叙事手笔驾驭得如此水到渠成。天水围作为底层劳工和大陆新移民聚居地,是一个极适合塑造纯正老港身份的地域空间,家庭记录式“私影像”拍摄手法配合着鲍起静风过水无痕的表演,完成了许鞍华创作从“宏大历史的注脚”到“个体荡气回肠的内心独白”的创作转变,也使这类电影由“个体的记忆”累积成“集体的、公众的历史”。[20]
参考文献:
[1]鲍方:《葫芦里什么药》,现代出版社,年,第61页。
[6]蔡心:《鲍方:挡不住的魅力——写在〈鲍方:葫芦里什么药〉出版之际》,《全国新书目》年第8期。
[14]鲍方:《葫芦里什么药》,第59页。
[16]霍胜侠:《近年香港电影中的疾病隐喻》,《电影文学》年第2期。
[18]夏梦等:《“银都”六十感怀》,《当代电影》年第1期。
[19]林锦波:《鲍起静当选有几难》,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网,年6月25日。
[20]洛枫:《盛世边缘:香港电影的性别、特技与九七政治》,(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年,第48页。
——本文摘自《创作评谭》年第6期
影片简介
《生生》
导演:安邦
主演:鲍起静/吴至璿/严艺文/蔡亘晏
类型:剧情
制片地区:中国台湾
语言: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04-02(中国大陆)
片长:99分钟(中国大陆)
影片简介:
“什么是死亡?”这个问题对于刚失去哥哥的小孩子生生来说可能太难回答了。他拿到了哥哥的手机,发现他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