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老年痴呆症 > 饮食调养

黄帝内经对老年性痴呆阶段性病程的认识

重要小贴士

为了方便广大用户,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现已推出网络培训班,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学习,还能享受新年专享价。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了解详细信息。

⊙作者:李一鸣,王平⊙编辑:小余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剧,老年疾病所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老年性痴呆又称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最常见的老年疾病,是一种大脑原发性退行性变性疾病,起病徐缓,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病人主要表现为记忆、智力、语言、操作等多方面认知功能衰退以及性格的改变。近年来老年性痴呆疾病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其发病率及病死率也逐年增高。

1《黄帝内经》对老年性痴呆阶段性探讨

老年性痴呆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发病人群多为高龄人,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年增高。《黄帝内经》中就以“女子七七”“男子八八”内容详尽的描述了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过程,而衰老是推动老年性痴呆各种生理病理变化的根本。

1.1初期

认知能力障碍阶段。老年性痴呆患者会出现记忆力减退,遇事易忘,但并非对病患的所有记忆能力都有相同影响,相对于新近发生的事情或记忆,病人的长期记忆、语义记忆受到的影响比较少。《内经》将本症称为“善忘、喜忘”,并进行相应的论述。

《灵枢·本神》中提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认为“神”为人体生理机能充盈的一种状态,当脏腑所藏精气盛时,神有所养,人体各项功能才能正常的发挥作用。《素问·五藏生成》曰“诸髓者,皆属于脑。”可以看出语言能力、记忆功能的正常与否依赖于脏腑功能活动的正常。当人体开始衰老,脏腑的物质基础亏虚,神失所养,即会出现气血生化无源,“精汁”不清,化髓的生理功能出现障碍,脑髓亏虚继而出现健忘这种表现。

《灵枢·本神》曰“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这段是《内经》对人精神活动的认识,五脏生理正常,人体的精神活动正常,人体在接收到外界的信息(任物)时,对信息进行处理(意)转变为短期记忆(志),然后通过不断巩固成为长期记忆随时能够利用(思)。可见记忆过程需要脏腑功能正常以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当人体开始衰老,“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先天之精开始亏虚,“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生理功能下降,表现为志之不存。而患者的其他脏腑受“后天之精”的供养,其生理功能尚未出现障碍,故在老年性痴呆的早期,出现近期记忆力下降,而远期记忆尚存的现象。

1.2中期

病症加重、情志变化阶段。此时期行为和神经精神病学的变化尤为显著,常见的表现是游荡、易怒和情感不稳,这些变化导致病患突然哭泣、突发的非故意攻击行为、或是拒绝接受照顾。相关研究表明愤怒情志与老年性痴呆密切相关,频繁发怒或郁怒等慢性愤怒应激或是诱发老年性痴呆的原因之一。

《素问·玉机真藏》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春脉者,肝也”,春脉太过即是肝气太过,肝气太过即为肝气实,《素问·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临床上常常可以观察到老年性痴呆患者伴有易怒行为,有研究对例门诊及住院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调查显示,以易怒为表现的激惹症状的发生率为93%。对老年性痴呆患者行为观察发现,17%患者出现激惹和攻击行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机太过,气血不和,脑不得所养,情志不畅,令人善忘。正如《素问·调经》有言“气并于上,乱而喜忘。”《素问·金匮真言》提出“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肝肾同在腹中为阴,肾为阴中之阴,肝为阴中之阳,二者互为阴阳,相互制约。人体在衰老时,先天之精出现不足,故肝肾二者若属阴亏状态,无力制约阳,表现为肝气实,在临床上即可观察到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易怒表现。

1.3晚期

痴呆症状凸显、认知能力丧失阶段。在老年性痴呆的最终时期,病患已经完全依赖照护者,语言能力退化至简单的词语甚至仅有单字,最后完全失去谈话能力。除了失去口语能力之外,病患通常能理解及回应情感刺激,虽然攻击行为仍然存在,但极度冷漠和疲倦成为更常见的症状。这种主动性丧失的症状被称为淡漠综合征,但是将其确认为一种临床病症仍缺乏有力的依据。

情志活动是人接触到外界客观事物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述了“怒、喜、思、忧、恐”五志与五脏的对应关系,然而五志的生理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如果五脏之精亏乏就会出现相应的情志疾病。《灵枢·大惑论》中言“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晚期老年性痴呆的患者常常可观察到双目失神,目无所定。若五脏六腑精少,则双目神离。《灵枢·天年》曰:“五十岁,肝气始衰,……六十岁,心气始衰,……七十岁,脾气虚,……八十岁,肺气衰,魄离,……九十岁,肾气焦,……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人体正常的衰老应是按肝心脾肺肾的顺序依次衰老,最终神气皆去。老年性痴呆患者终期表现为淡漠,有研究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分析大脑结构,用以区别老年性痴呆患者淡漠症以及抑郁症。抑郁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而淡漠症病理表现与《内经》所论述的“神气皆去”基本相同。《灵枢·本神》论曰“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老年性痴呆晚期的患者此时五脏皆气衰,气血运行失常。“肝不藏魂,怒自失;……肾不藏精,志不存。”五脏之精皆亏才出现了“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海论》)的状态。

2《黄帝内经》的理论启示

目前,对老年性痴呆中医药研究的热点之一是辨证论治。有研究将例患者用中医诊断学方法对其发病机制进行统计分析,发病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精不足相关。尹龙等则认为老年性痴呆的病位在脑髓,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脑府气血逆乱,脑髓失养,致毒邪内生,脑髓受损,神机失用。也有研究从“肾虚髓亏为本”以及“痰瘀阻滞为标”两个方面展开,认为肾虚为本,涉及其他四脏,具有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特点。

根据以上《黄帝内经》的理论依据,临床用药上多围绕补益肝肾、化痰祛瘀展开。归纳分析篇中医治则治法相关文献,其中补肾益髓、祛痰化瘀出现频数最高。本课题组在《黄帝内经》理论指导下总结了王平教授临床用药经验,建立了补肾化痰益智法,通过实验研究也证实该法能够显著改善老年性痴呆大鼠的症状。

这些理论充分反映了整体认识生命活动的特点,治疗以固摄先天肾精为主,培补先后天脾气为辅;调节五脏,填补五脏亏虚之精气,使人体各脏腑功能状态趋于和谐平衡,达到防治老年性痴呆的目的。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在临床实践中对老年性痴呆不同阶段进行分析,深入的探讨治则治法,以期为提高临床疗效提出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略。

[本文来源:《吉林中医药》年10期,由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编校发表,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北京最正规看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ddfht.com/ystl/3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