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老年痴呆症 > 患病影响

珍贵名老中医李可最全的自拟方总结

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三个好用的补血妙方,让你每天元气满满,白里透红!

-03-16细雨微凉

补血剂

适应证:血虚之证。

主症:面色无华,头目眩晕,唇爪不荣,心悸失眠,舌淡脉细,或妇女月经不调,量少色淡,闭经不行等。

常用药:熟地黄、当归、白芍、阿胶、龙眼肉等。

代表方: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等。

一、四物汤

四物汤中归芎,白芍熟地加成,入营调和冲任,血家百疾通融。

方剂组成:当归9克,川芎6克,白芍9克,熟地黄15克。

功能主治:补血和血。用于营血虚滞证之头目眩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或闭经不行,脐腹疼痛,面色及唇爪无华,舌淡,脉细弦或细涩者。

简便方歌:补血四物汤,归芎地芍襄。

方义陈述:本方中,熟地黄为君药,甘温滋腻,养营补血;当归为臣药,辛而温和,补血行气;芍药、川芎为佐药,养血敛阴,祛瘀止痛。四味药中,有血中血药、血中气药,以补为主,补中有行;以和为用,和中有化。诸药合用,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共成补血调血之功。

本方为补血调血之基础方,原本为外治疗伤所设,后为妇人诸疾所用,而后成为各科治疗相关疾病的通用方,足见其影响力和奥妙处。

本方现代常用于对血液系统相关疾病、冠心病、妇女月经不调及胎前产后相关疾病的治疗。

临案心语:人之动力,气血而已;人之疾病,气血而为。论血之为病,几无血实之疾,而以虚证居多。治病必治血,上工之治也。四物汤是补血调血的基本方,没有不用此方而为医者,正所谓《汤头歌诀》中“血家百病此为通”之义。地黄有生熟之分,用熟者,取其补也;如血病在热,可改用生地黄。芍药有赤白之别,用白者,取其柔也;如血病在瘀,可改用赤芍。著名医家蒲辅周有论:“此方为一切血病通用之方。凡瘀血者,俱改白芍为赤芍;血热者,改熟地黄为生地黄。川芎量宜小,大约为当归之半,地黄为当归的二倍。”(《蒲辅周医疗经验》)蒲老临床经验之浓缩,不可不参。

二、当归补血汤

当归补血黄芪,血证游刃有余,补血生血退热,又主妇人血虚。

方剂组成:黄芪30克,当归6克。

功能主治:补气生血。用于血虚发热证之肌热面红,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者;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后久不愈合者。

方义陈述:本方中,重用黄芪为君药,补肺脾之气,固肌肤之表,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当归为臣药,养血和营,补血行气。二药一君一臣,一阴一阳,一气一血,一唱一和,使阴阳互用,气血互生、阴生阳长,气血俱生,最终达到卫外固表、补虚除热的目的。

本方为治疗血虚发热的代表方,鉴于“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的原则,重用黄芪,补正气而摄浮阳;佐以补血,固根本而入阴血。

本方现代常用于对过敏性紫癜、自身免疫性全血细胞减少、糖尿病合并溃疡、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的治疗。

临案心语:本方名为“当归补血汤”,却以补气的黄芪为君药,岂不怪哉!其实不怪,血为气所依,气为血所托,本方之治,血虚是实,为病之本;而阳虚浮越在外为急,是病之标。“此时阳气已去里而越表,恐一时固里不及,不得不从卫外以挽留之。”(清·张秉成《成方便读》)医者重用黄芪,有内外兼顾、标本兼治之妙:既治其标,立时挽回浮越之阳气,使发热之症减;又治其本,使血有所依附,虚象有所回复。气回血生,气行血行,加之当归养血和营之功的有效发挥,两功相济,补血之用得也。补气生血,为中医治疗之大法,李杲用两味药做出如此完美之诠释,其体用之深不能不令人折服。

三、归脾汤

归脾汤中四君,芪归龙眼枣仁,木香远志姜枣,益气健脾养心。

方剂组成:白术18克,茯神18克,黄芪18克,龙眼肉18克,酸枣仁18克,人参9克,木香9克,炙甘草6克,当归3克,远志3克,生姜5片,大枣1枚。

功能主治: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用于心脾气血两虚证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气短乏力,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者;脾不统血证之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沥不断,便血,皮下紫癜,舌淡,脉细者。

方义陈述:本方中,黄芪、龙眼肉共为君药,补益脾气,滋养心血;人参、白术、当归、酸枣仁共为臣药,增补脾益胃之力,添安神定志之效;茯神、远志、木香、炙甘草共为佐使药,养心安神益智,补心益脾和药;生姜、大枣为引,调脾胃,滋化源。诸药心脾同治,补脾为主;气血双补,补气为重,使气催血生,气血两旺。

本方为补益心脾之常用方,自宋代问世以来,为后世诸多医家所倚重并发挥,其功能也不断得到补充、完善和创新,今人的研究也多有成果。

本方现代常用于对神经衰弱、心脏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牙龈出血、子宫发育不良、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细胞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更年期综合征、痹证、老年皮肤瘙痒等的治疗。

临案心语:归脾者,归之于脾,开明宗义,补脾是其主要功能,这是原方创制者宋代医家严用和的原意,是他在四君子汤基础上的发挥和发展;元代医家危亦林在应用中有所发现,因此为它增加了治疗脾不统血而致的吐血、下血的功能,使其作用向与心有密切联系的血证方向迈进了一步;明代医家薛己,则干脆在原方中加入当归、远志二药,明显增加了补心的元素;清代吴谦等在《医宗金鉴》中进一步总结、完善前人的经验,使它真正成为具有心脾同治功能的代表处方。

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本方立足于后天之治,体现补脾以养心、益气以生血的宗旨。这则处方的组成及功能演变过程,给人们的启示是:一个处方、一种治法的成功,是无数医家长期实验应用的结果。

金针之不传之秘--十二对冲

张旭GBL疼痛医学3月24日

一、肺经与膀胱经对冲,子午流注中肺经属寅时,膀胱经属申时。寅与申相冲,故肺经病可取膀胱经,膀胱经病可取肺经。《内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可见肺与膀胱的关系可比作水的上游与下游的关系。临床上运用:麻黄汤治疗头颈腰背痛;五苓散治疗水逆咳嗽。针灸上尺泽治疗头颈腰腿痛;肺俞治疗咳嗽。

二、大肠经与肾经对冲,子午流注中大肠经属卯时,肾经属酉时。卯与酉相冲,故大肠经病可取肾经,肾经病可取大肠经。《脏腑图点穴按摩疗法》云:“胃将水谷蒸发提炼,吸其精华。水谷的渣滓渐渐排送至胃下口,入于小肠。经过小肠的循环曲折(共十六曲),传送至将近小肠的下口,缓缓运转至大小肠交会稍上处,此处为“阑门”。经阑门的一栏水食的运行就慢了。阑门以下为“水分”。水分将水谷分开,水被气分蒸发,如露如雾,入于肾脏。所剩谷物渣滓,即转入荷包肠。荷包肠即大肠上口。将谷物的渣滓转入大肠,经过大肠回环曲反(计十六曲)节节传送至直肠。谷物的渣滓(粪便)由此排出体外。”可见肾水来源于大肠水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金生水)临床上运用:少阴病,目中不了了(即视物不明),睛不和 (是眼珠转动不灵活。),无表里证(指既无头痛恶寒表证,也无腹满谵语等里证。也有认为是无少阳的半表半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眼睛视物靠肾水供应,肾水不足大肠有实热,故视物不明。用大承气汤釜底抽薪。老年人肾水不足引起的便秘用济川煎治疗。

三、胃经与心包经对冲,子午流注中胃经属辰时,心包经属戌时。辰与戌相冲,故胃经病可取心包经,心包经病可取胃经。其生理关系,《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其中浊气构成心包。临床上运用:《金匮要略》云:“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者,枳实薤白桂枝厚朴括蒌汤主之;桂枝人参汤亦主之。”针灸应用上用内关治疗恶心呕吐、足三里治疗心气壅满。

四、脾经与三焦经对冲,子午流注中脾经属巳时,三焦经属亥时。巳与亥相冲,故脾经病可取三焦经,三焦经病可取脾经。其生理关系,因经典未说清楚,是故不明。余强为之解释:脾气散精于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必须有个运输的通道,这个通道就是三焦。临床上运用:《伤寒论》云:“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予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针灸应用上取三阴交治疗肩颈部(三焦经位置)痛,支沟治疗便秘。

五、心经与胆经对冲,子午流注中心经属午时,胆经属子时。子与午相冲,故心经病可取胆经,胆经病可取心经。其生理关系,因经典未说清楚,是故不明。按倪海厦先生的说法:当心脏的血向外喷时,压力却向下走向胆管,使胆汁喷出,当血液自肝脏进入心脏时,会产生吸力,使胆有力量,自肝脏中吸出浊物,这就是胆汁的形成。临床上运用:牛黄乃牛的胆结石,用于治疗心的病变。“艺高人胆大”经常锻炼身体的人,心脏强大,故人亦胆大。针灸上少海治疗腿侧疼痛。

六、小肠经与肝经对冲,子午流注中小肠经属未时,肝经属丑时。丑与未相冲,故小肠经病可取肝经,肝经病可取小肠经。其生理关系,因经典未说清楚,我亦百思难解,存疑。临床上运用:用疏肝药茴香荔枝核治疗小肠疝气。针灸上用后溪穴治疗肝郁,太冲穴治疗肩部(小肠经位置)疼痛。

珍藏临床常用的经典方剂(一)

中医养生就   芍药三两[9g]   细辛三两[6g] 干姜三两[6g]甘草三两,炙[6g] 桂枝去皮,三两[9g] 半夏半升,洗[9g] 五味子半升[6g]〖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配方特点:散收并用,表里双解。临证加减表证不明显者,可去桂枝,改用炙麻黄。病机:风寒外束,水饮内停。辩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清稀,苔白滑。小青龙汤-配方介绍小青龙逐水以散阴寒,犹龙之翻波逐浪而归江海。乃麻黄汤去杏仁加芍药、细辛、干姜、五味子和半夏而成,其药物组成为:麻黄(去节)、芍药各9g,细辛、干姜、甘草(炙)各6g,桂枝(去皮)9g,五味子6g,半夏9g(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青龙汤-主治功效功效:解表散寒,温肺蠲饮。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1)用于风寒感冒。本品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与膀胱经,功能开腠理,透毛窍,发汗解表以散风寒,为辛温解表要药,故多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脉浮而紧的感冒重证,即风寒表实证,每与桂枝相须为用,如麻黄汤。(2)用于咳嗽气喘。本品辛散苦泄,温通宣畅,人肺经,外能发散风寒,内能开宣肺气,有良好的宣肺平喘之功,适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的喘咳实证,常配伍杏仁、甘草同用,如三拗汤。此外,本品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还可治寒痰停饮,咳嗽气喘,痰多清稀,如小青龙汤。若肺热壅盛,高热喘急者,每与石膏、杏仁、甘草配用,以清肺平喘,如麻杏石甘汤。(3)用于风水水肿。本品上开肺气,下输膀胱,为宣肺利尿之要药。对风邪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的风水证,每与甘草同用,即甘草麻黄汤;若兼见内热及脾虚者,可配伍石膏、生姜、甘草及白术等药。(4)此外,取麻黄散寒通滞作用,用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神农本草经》: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名医别录》:微温,无毒。主治[1]小青龙汤-小青龙汤的来源小青龙汤来源于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或咳,或噎,或喘,小青龙汤主之。”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主治太阳表里俱寒,名日青龙,取东方木神伏邪之义。龙兴则云升雨降品物咸亨。主治外寒内饮。用药指证为:寒性咳喘,有水样的清涕,泡沫痰,舌苔白滑、水润。大冢敬节认为被称为溢饮的疾病中包括现代的类风湿关节炎等,并用小青龙汤或小青龙加石膏汤成功治愈多例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肿胀和积液的病人。青龙既能治水,也可伤人,本方不宜久服,一般用苓甘剂善后。五指通全身,秘密都在这!

岐黄健康养身之术3月22日

现在有很多人按摩特别信精油等按摩用油,我更强调按摩要好好用手。人所有的大秘密全都在手上,手的所有指尖全是经脉相交汇之所。现在,对运动员有一种测法,是专门测试指尖气血的,如果里面有轻微的跳动感,这种就算通了。指尖脉跳动得越厉害,把脉越准,它对生命感知的能力就越强。其实我们平常没事应该多锻炼指尖,像拍手啊、鼓掌啊,这些都是很好的动作。十个指尖的头相碰,这个动作可以有效地防治老年痴呆,因为气血全都在指尖上。跷大拇指,要么是夸赞别人,要么是傲慢!大拇指为肺经,肺经从云门、中府出来,所以,锁骨与肩之间这个部位疼痛就是肺气被憋,应该双手交叉拍这个部位,把肺气给拍顺了。

肺经从云门、中府出来以后,沿着手臂里侧的上缘一直走,到大手指的外端,同时有另一个支脉,从列缺穴处流到大肠经去。大拇指为肺气所主,所以大拇指主傲慢,跷大拇指,要么是夸赞别人,要么是傲慢。

很少有人敢把戒指戴在大拇指上,只有皇帝,他敢那么牛,敢在大拇指放一个大扳指,把戒指戴在大拇指上就是从来不倒的意思。食指跟本能有关食指是大肠经。那么,把戒指戴到食指对不对?有一些女孩子比较喜欢这样。大肠跟本能相关,有的人在做决断的时候,他老用食指敲桌子,实际上他是在拼命地调动本能来帮他做决断,这件事不是靠理智能解决的,所以要靠本能来解决。我们中国人有时候,说自己肚里有数,指的就是大肠。把戒指戴到食指上的人,实际上通常有一点宗教倾向。心越跳得厉害反而是心脏轻症中指指什么呢?中指是心包经,心包经就相当于心脏的外围。我们为什么要学老子?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表现出来的事情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背后的事情,就是没有表现出来的。一个人要是修行修得很好,一眼就能看出事物本身背后的东西。比如心包经的问题,心脏外围如果有病,反而在病症上表现得特别强烈,哐当哐当心跳得慌,好像跳得特别严重,会让人产生得了心脏病的错觉。但是,事实也许不是这样,心越跳得厉害也许是心包的病,反而是心脏的轻症。心脏病的重症平常没有表现,突然出现心下急痛,这才是重症。心脏病的重症主要表现是在小指上。心经跟小肠经都走小指,有时候小指麻木、小指出问题,反而是心脏病的重症。

当然这个要先排除脊椎的问题,因为脊椎受压迫也会造成小指的麻木。如果中指会麻木,反而是心脏轻症。所以,有时候反应强烈病症反而轻,不强烈病症反而重,这就是身体的问题。

手的握力越大,肝气越足,人越长寿有一个结论,说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手的握力越大越长寿,所以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就应该经常锻炼自己的手握力。但是,西方人只是做了统计,得出结论,却不知道这里面的原因。为什么手的握力越大人越长寿呢?不知有没有人留意,小孩子出生的时候手都是什么样子的?小孩子出生的时候啊,握拳是没有错的。那是怎么握的呢?我们一定要学小孩的握拳法。小孩的握拳一定是大拇哥放到无名指的指根处,然后握住。

这个方法是道教里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握拳方法,叫做握固法。初生孩子为什么都不用教,就是妈妈不用去教孩子:我要生你了,你一定要握固出来啊。不用教,每个孩子都是这么出来的。当然也有张着手出来的,张着手出来的小孩体质偏弱。其实一般小孩子,懂得自保的,都是握着出来的,这是先天的东西,不用父母去教。在学中国古代养生法的时候,曾经问过那些老师,道教说这是握固。我问这握固是怎么来的,他们也不知道,只教给我们就这样握着就可以了,因为这样可以定魂魄。等我生完孩子以后,一看孩子那样握着手出来,我一下就开悟了。人的手首先得能攥住,肝气才会足。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人体自保功能。人死的时候是撒手而去从中医的角度来讲,肝主血,就是肝主藏血。肝是很重要的,人一生一死其实全跟肝相关。现在就记一个概念,是什么呢?就是人能够从母腹里出来,第一条肝气足,才能攥住拳头。人死的最后一瞬间是什么样子呢?是撒手而去,就是手啪一下散开了,肝气全散。所以人死前最后绝的一条经脉一定是肝经。这是一个原则性的东西,跟肝有关。人握紧拳头是握固,那么固是固什么呢?中医是讲神明的,那么肝的神明叫做什么呢?叫做魂。什么叫神明?就是肝气特别足了以后,它所外现出来的能量叫做魂。肝气肝血特别足以后,人的魂就不会飞掉,因为它的固摄能力强。平时我们该怎么来固肝魂呢?记住啊,无名指的指根处就是肝的窍,所以呢,如果把手压在这儿,就等于是固肝魂。珍贵!名老中医李可最全的自拟方总结

杏林传承频道3月18日

杏林妙技杏林翘楚,中医妙技。   麻木重者加黑木耳45白芥子(炒研)10

  下肢肿者加茯苓45泽泻30紫油桂10车前子(包)10

  肺源性心脏病:小青龙汤证虚化,托透伏邪法

  高丽参15冲麻黄5~10制附片45干姜45生半夏45五味子30桂枝45杭芍45炙草60炙紫菀15炙冬花15壳白果20生山萸肉60肾四味各30生姜45大枣12枚核桃(连壳打)6枚

  喘甚者加冬虫夏草3进口沉香1川尖贝6二杠粉1.5高丽参15研粉分三次随中药冲服。

23、冠心病

处方:炙草90干姜90制附片高丽参15冲五灵脂30生山萸肉60三石(生龙牡、活磁石)各30野丹参檀、降、沉香各10砂仁10桂枝45桃仁30麝香0.5冲苏合香丸2丸

还有一首重要方剂,在我的书中有专题论述。是山西中医学校伤寒教研室的温碧泉老师所传,我取名温氏奔豚汤。

处方:制附片30~~油桂、沉香、砂仁各10克红参30茯苓45泽泻30干姜牛膝各30炙草60

处方:炙草干姜90制附片高丽参30五灵脂45生山萸肉90桂枝45桃仁泥30丹参檀、降、沉香、砂仁各10三石各30九节菖蒲10麝香0.3顿冲苏合香丸2丸

24、风心病

生北芪-g制附片45g制川乌30g黑小豆30g防风30g桂枝45g赤芍45g炙甘草60g麻黄10-45g.

说明一下,伤寒论麻黄汤的剂量是3两,折算下来抛掉尾数是45g,很吓人,这么燥烈的东西,会不会引起亡阳,不会。我在最早的时候45g麻黄另煮,按照伤寒论的煮麻黄的方法,先煎去沫,我们煎麻黄很少见沫,因为剂量太小,一两以上,水开了一分到一分半钟左右上边有一层沫,10g左右不会有沫,另煎出来放到一边,用本方的时候每次兑麻黄汁三分之一,得汗止后服,去掉不用了,有些人45g仍然出不了汗,有些特殊病g麻黄才出汗,辽细辛45g后下十分钟,红参30g蜂蜜g生姜45g大枣12枚,九节菖蒲10g

25、筋骨疼痛

筋骨疼痛,肌肉麻木疼痛拘挛,加止痉散,就是全蝎6g、蜈蚣3条打粉冲服,坚持一段,就可以把风心治过来,而且二尖瓣,三尖瓣闭锁不全,顽固的心衰,脑危象这个方法都可以救过来。另外吃中药的同时,配合培元固本散

26、肺心病

肺心病实际上就是小青龙汤证虚化,所以就用小青龙汤加味,因为寒邪深入少阴。所以要用附子细辛。

麻黄10-45g制附片45-g辽细辛45g高丽参15g研粉冲服(高丽参为什么研粉冲服,因为散剂比汤剂慢,可以把下陷的中气,从下边慢慢提到上边,对喘症有用)生半夏45g.

大家不要怕,我一辈子用的生半夏,书上写为的是1吨,实际我每月平均剂量30到50公斤,和附子情况差不多,比生南星多一点,绝对不会出问题,这是张仲景告诉我们的,大家要相信医圣是不会错的,所有伤寒论的方子半夏都是生半夏。生半夏后面有个洗字,就是用开水冲一回,为什么制半夏治不了病,在座的可能绝大多数人不知道制半夏的制作过程,清水泡15天,泡到发酵,再加水加白矾,又15天,然后拿姜、甘草或到一块,再泡15天,共45天,制出来的半夏纯粹是药渣子,治不了病。

再一个问题,根据神农本草经,半夏治病是辛以润之,它为什么能通大便。我用生半夏先是洗一洗,洗下来的水是黏糊糊的,滑的,那个就是通大便的。凡是辛的东西都有润的作用,产生津液,附子大辛,他可以生津液。左积云老先生评价附子就是通阳生津液,阳生阴长。我知道卢老师的观点也是,阳不生,阴不长,所以生半夏绝对无害,民初的张锡纯老先生就是用生半夏,近代的朱良春老先生,也是用生半夏治病,生半夏治病非常快,刚才介绍的这两种病用制半夏完全不会起作用。

干姜30g五味子30g制紫苑15g制款冬花15g柯白果打20g肾四味各30g炙甘草60g桂枝赤芍各45g

这就是我常用的小青龙加味的方子。肾四味组成:菟丝子(酒泡)、补骨脂、枸杞子、仙灵脾(盐水浸渍),各30克。功效:阴阳双补。

27、冠心病胸痹

  

基础方就是破格救心汤的中剂再加生半夏45g生南星30g,如果出现痰堵得厉害胸憋得厉害就合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45g薤白30g加白酒2两事先浸泡薤白,雪丹参g檀香、降香、沉香各10g砂仁泥30g桂枝45g桃仁泥30g麝香0.5g冲服,北京同仁堂苏合香丸,一天1-2丸。

28、冠心病

培元固本散,要加藏红花和生水蛭。

29、急中风,慢中风,中风后遗症

治急中风,慢中风,中风后遗症,麻黄川芎独活防己甘草杏仁各三两肉桂(紫油桂较好)附子(生附子比较好,我这次就用的生附子)茯苓升麻辽细辛(原来只有细辛,我感觉辽细辛还是比普通的细辛效果好)人参防风各二两透明生石膏五两,白术四两(一两等于十五克)

打成粉,一天14g,绢包,煮出来的汤如白开水,药出不来,我就改成两层纱布,我考虑绢包,是但取其气,不让药末漏到汤里,但是我感觉漏出一点来问题不大。加生姜45g,0ml水煮到左右,一天分四次服。3小时一次,如果病很重,就可以加倍。24小时不断药。

对于出现中风的预兆,或手指麻木,或肌肉跳动抽搐,比较重的麻木,就可以用它预防。

急性期用此方也有效,需要加减,先用三生饮生南星生半夏生川乌,用g蜂蜜,适量水煮好后加九节菖蒲30g,麝香0.5g把病人救醒以后再用这个方子来纠正四肢偏瘫。

30、八风十二痹

大续命散:主八风十二痹。(包括类风关,甘肃流拐子病,最后人完全不能动。)偏枯不仁,手足拘挛,疼痛不得伸屈,头眩不能自举,或卧,苦惊如堕地状。盗汗,临事不起(阳痿),妇人带下无子,风入五脏,甚则恐怖,见鬼来收录,或与鬼神交通等等的这些毛病。

麻黄乌头防风油桂甘草川椒杏仁石膏人参芍药当归川芎黄芩茯苓干姜等分,研末,酒服方寸匕,(2.7g)3g,bid(一日两次),不知稍加,加到以知为度。出现一些轻微反应为度,口舌麻木,不至于引起其他问题。

一味药对付失眠 老中医的绝招!!!

佛缘医道3月22日

1.灯心草1把,煎汤,睡前代茶饮。(《华佗神医秘传》)

2.治老年心血亏虚,心烦夜不得睡。酸枣仁60克,炒熟,水研绞取汁,下米12克煮粥,空腹食之,即安寐。(《扶寿精方》)

3.治大病后,昼夜虚烦不得睡。酸枣仁、榆白皮等份,煎汁温服,则自睡矣,大妙。(《卫生易简方》)

4.白莲米,临睡嚼七枚咽下。(《增补神效集》)

5.治烦热少睡,用小麦作饭,水调食之。(《圣惠方》)

6.治睡而不寐,取榆白皮阴干后,焙杵为未。每日朝夜以水5合,末6克,煎如胶服瘥。(《胡洽方》)。

7.治虚烦不眠,大枣14枚,葱白7茎。水3升煮1升,顿服。(《千金方》)

8.鲜花生叶不拘多少,煎汤服。

9.胡桃仁适量,红糖适量,捣碎和红糖开水冲服,饭后用。

10.治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以啤酒花(每次约用3克)泡水,当茶饮。

11.治肝火旺盛型的失眠。用碎米荠(鲜)30~60克洗净后再用淘米水冲洗,以水毫升煎取毫升,于下午5时服;渣再用水毫升,煎取80毫升,于睡前服。3剂为1疗程。

12.珍珠母6克,研细末,每次服0.2克,每晚睡前服。

13.桑葚15克,水煎服,1日2次。

14.夜交藤60克,加大枣60克,水煎服。

15.龙眼肉15克,鸡蛋1只,先煮龙眼肉,出味后加入鸡蛋,蛋熟后加糖少许服食。

16.五味子6克,泡酒常服。

17.治产妇失眠,凤凰衣3克,水煎服。

18.半夏10克,加糯米30克,水煎服。连服3剂,药后顿觉心中畅快,不但能入睡,且无恶梦惊扰。

19.糯稻根60克,水煎,每晚服1大碗。

20.芹菜根60克,水煎服。

21.酸枣仁15克,焙焦为末,顿服,每日1次。

22.治心神不宁,失眠时有惊悸、怔忡、遗精等。朱砂1克,放入猪心(1个)内,炖2小时,猪心、朱砂同服。

23.西洋参6克,开水泡在碗里,密盖半小时,空腹饮下,晚上睡前再泡再饮。连服数日。

24.黄花菜30克,水煎服半小时去渣,入冰糖再煎2分钟,待冰糖溶化后,于睡前1小时饮服。或黄花菜炖肉佐膳也有效。

25.鲜橘叶加水煮10分钟后入砂糖搅。可治失眠,如系重证,可多服几次。

26.治虚烦引起的失眠。以睡莲根15g(鲜品30~60克),水煎去渣,临睡前顿服。

27.治精神衰弱引起的失眠,以生百合6~9克,蜂蜜1~2匙,拌和蒸熟,临睡前适量食用。但在睡前不可吃太饱。

九个名老中医经验方,对付动脉硬化、冠心病、痴呆、中风……

针灸推拿特色技术3月27日

动脉硬化、冠心病、痴呆、中风、高血压、糖尿病、老慢支、失眠、关节炎……这些慢性疾病困扰着我们和我们家人、朋友的健康!

今天就为大家送上9个名老中医的经验方,这些方子都是经过无数临床的,大家一定都要收好了~

提示:每个人的病情会有所差异,一定要咨询医师并调药后再使用,并根据医嘱来调整用量和疗程!活血化瘀汤中医认为老年痴呆症是老年期常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精神衰退性疾病,现今老人痴呆的发病率非常高,对于老年人来说是非常大的伤害,那么老年痴呆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国医大师颜德馨

颜德馨经验方(《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生地15克,赤芍15克,川芎9克,红花9克,水蛭粉(吞)3克,石菖蒲15克,远志9克,茯苓9克,黄连3克,通天草9克。

每日1剂,水煎服。

活血化瘀,通窍醒脑。

瘀血内阻之老年性痴呆,多梗塞性痴呆。一症见表情迟钝,言语不利,善忘,易惊恐,或思维异常,行为古怪,伴肌肤甲错,口干不欲饮,双目暗晦,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山药黄芪生地粥

这里有一贴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罗大伦提供的软化血管的方子。黄芪15克,生地黄10克,山药克,粳米50克,一起熬煮。

山药是食药两用的好食材。味道甘甜,有健脾补肾的功效,对于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硬化有很大的帮助。

邓氏温胆汤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一般表现为胸腔中央发生压榨性疼痛,严重的还可以迁延到脖子、下巴、手臂乃至胃部。

对于冠心病,邓老具有多年的临床经验,他针对南方人多为气虚痰阻的病理特点,提出了“正虚为本,邪实为标”、“五脏相通,心脾相关”、“痰淤相关,以痰为主”的冠心病三大论断。

▲国医大师邓铁涛

在治疗上,他主张益气除痰祛淤,喜欢用温胆汤加参(党参、丹参),被同行推为“邓氏温胆汤”。

竹茹10克,枳壳6克,橘红6克,法夏或胆南星10克,云苓12克,甘草6克,丹参12克,党参15克(若口干,改党参为太子参30克)。水煎服。

小青龙汤

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症状为:咳、痰、喘,如果不加以调理治疗,很有可能会演变成“肺心病”,这时就会伴有浮肿、心悸等症状。

裘教授认为,其病机的中心环节是“痰”和“气”。痰滞气道则咳、则喘,痰饮泛滥则肿、则悸。

肺主气,肺气壅满、上逆,也可致咳、致喘,肺气虚弱亦能出现虚喘,气虚津化为痰,则痰益甚,两者可互为因果。

凭借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再加上对中医文献典籍的研究,裘老提出了用小青龙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主张。

麻黄12~15克,桂枝10~20克,细辛6~12克,干姜9~15克,龙胆草9~15克,黄芩12~30克,甘草9~15克,五味子9~12克,桃、杏仁各12克,制半夏15克,紫菀15克,前胡12克,枳壳15克。

每日水煎1剂。

温肺化饮,清化痰浊。

各种慢性支气管炎及哮喘。

四草汤

北医院教授董建华介绍,对于高血压,我推荐一款四草汤。

取黄精20克,夏枯草15克,益母草15克,车前草15克,莶草15克。

眩晕、手麻、肿胀兼有高血压者。

1日1剂,水煎服。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方中黄精、夏枯草、益母草均有良好的降压作用;益母草、车前草又有良好的利尿作用,故又可通过利尿而降压。

红花丸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脑病科教授王新志说:心血管病人最大的隐患就是中风,防治中风,我这有个用了30多年的药方——红花丸,每次我都会推荐给来看病的患者。

▲中医教授王志新

沙苑子、龟板、菟丝子、赤芍、红花各15克,丹参30克。

此方可活血通络、降脂降压、抗动脉硬化。

不用熬,直接把药材磨成粉装入胶囊。每天吃3次,每次6克即可。

不苦的甜药降血糖

医院原院长、国家级名老中医陈文伯针对糖尿病病理,独创了不苦的甜药。枸杞10-15克,地骨皮10-15克,麦冬10克,大生地10克,夏枯草10克,用平没过药材的水煎煮。

它对糖尿病前期至中期有很好降糖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方子是针对大多数体质燥热的人而设计。如果脾胃虚寒的人,则应适量加入山药、白术、人参等药调节。

中药热敷

湖南省医院知名专家解发良介绍:骨性关节炎是一种退行性病变,主要症状是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骨关节炎患者在夏季应注意不要贪凉,空调温度不要调得过低。患者可在每年的夏季用中药热敷的方法进行治疗。

透骨草、伸筋草各30克,苏木、海桐皮各20克,嫩桑枝、威灵仙各15克,红花、鸡血藤、白芷各12克,乳香、没药、川乌、草乌、秦艽、全当归各9克。

用布包裹药后放入锅中,加入0克清水煎煮40-50分钟后取出药包,将两条毛巾浸于药液中,待药液温度凉至38-42摄氏度时,取出毛巾敷于患处。

每次敷30-40分钟(要保证药液的温度保持在38-42摄氏度)。每日可敷1-2次,每治疗一周后,要间隔2天时间,21天为一个疗程。一般每剂药可连用2-3天。

自制安神助眠膏

医院妇科主任医师陈霞介绍了这款助眠膏,膏方制作虽然比较麻烦,但是疗效显著。炒枣仁、阿胶、枸杞、百合各克,红枣30枚,合欢皮、茯神各50克,珍珠粉30克,莲子心20克,木糖醇适量。

把炒枣仁、百合、红枣、枸杞、合欢皮、茯神、莲子心放进一个大砂锅里浸泡3小时,把阿胶掰碎放进碗里,然后加入一点黄酒(黄酒要没过阿胶面),同样浸泡3小时。

然后再找一个小碗,用温水把珍珠粉一点一点化开。3小时后,将砂锅内的药用大火烧开,再改用小火煎煮一个半小时,随后滗出第一碗药汤。

接下来,重复上面的方法,再煎出第二碗药汤和第三碗药汤。把三碗药汤静置30分钟让药渣沉淀。同时把浸泡着阿胶的碗放进蒸锅,用中火隔水蒸3个小时左右。

接下来把三碗药汤都倒进干净的砂锅里,大火烧开,等到药汤里的水分蒸发得差不多时换进一小锅里,改成小火,把蒸锅里已经融化好的阿胶加进去,然后再把调好的珍珠粉也放进去。

边搅拌边加入木糖醇(如果血糖没问题,也可把木糖醇换成蜂蜜),等药汁越来越黏稠时装进小罐里,安神助眠膏就做好了。

每天空腹服用1汤勺,一罐可以服用7天。等到病情完全好转后停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dfht.com/hbyx/11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