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老年痴呆症 > 患病影响

她们带着老年痴呆的母亲环游世界,倘若你有

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10/5833938.html

前不久,看到这样一则视频:“在北京,有这样一对姐妹花,名叫安军和安荣,她们的母亲在年因车祸受刺激不幸换上了老年痴呆症。为了让母亲开心,两个女儿开始带着妈妈环球旅行。6年来,她们陪着87岁的老母亲游历了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推坏了5把轮椅。”

看到这则视频,我感动不已。这让我想起了我给孩子们读过的一本绘本《奶奶来了》。今天,我想跟大家精读一下这本绘本。

无论哪本绘本,我们大人如果预先读懂了,有感情,有理解,在给孩子讲的时候,自然就能更好地将绘本中的精髓传递给孩子,我们心里有了,孩子也就有了。

我们家的这本绘本是我六年前买回来的。买回来当然是我自己先读。读完后心情久久无法平静。后来每次给孩子读,我都会十分感动。六年前,我也写过一篇书评,被推荐在新浪博客首页。

我当时写书评是因为令自己那么感动的一个绘本,在当当网上居然有人这样评论,很受刺激,当时觉得有些话必须写出来,不吐不快。那个评论是这样写的:“什么破书,太不具有一般性了,被奶奶遗弃的父亲,后来换了精神病的奶奶,更恶心的是照顾的内容,哎呀,估计只有韩国人才会写这样的书给几岁的孩子看,太滥了,看完我的反应就是扔了,从窗户直接扔出去。”

看到好书被人如此贬低,心里还真不是滋味。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说过:“看图画书的人决定了图画书的价值。“我非常赞同这句话。一个人鉴赏水平有限,再好的图画书摆在他面前,他不懂得欣赏,只会把好书“从窗户扔出去”,那可真是太遗憾了。

为什么同样的绘本,给人如此不同的感受?我想,写那样的评论的人一定是没有读懂的,没有读懂,当然读不出感动,当然也不会认同这是一本好书。

《奶奶来了》是一本非常典型的用文字和图画共同来讲述故事的图画书。单看文字,不看图画,觉得文字东一句西一句的,不知道是谁说的,内心很难有什么触动;只看图画,不看文字,还会批判画面上的人物怎么个个画得那么难看。

实际上,这本书的创作真的非常巧妙,作者始终用两条线在讲述:用文字表达的是一个孩子面对给家里带来无尽麻烦的老年痴呆症奶奶时内心产生的种种冲突,而用图画来表达的,却是“我”的父亲母亲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让孩子“看见”的那种平凡而又伟大的爱。

爱不仅仅是用语言来传递的,爱更是一种行动。

我们一起来一页一页的细读。

看封面。读书名《奶奶来了》。是一个什么样的奶奶?奶奶来哪里了?为什么这里的图画是一家美食面馆?这是作者家吗?作者是谁呢?他们家是开面馆的吗?

我们在把封面呈现给孩子的时候,可以和孩子这样猜一猜。当然,亲子共读时,有些孩子有可能会忍不住,他们或者更喜欢直接进入正文,不喜欢咱们啰嗦。但是,不信你自己试试,只要大人不是以拷问的形式拷问孩子,而是和他们一起去发现探索,他们会喜欢的。孩子会觉得是跟大人在做平等的对话和思想的交流。

从封面可知,文字和图画都是韩国的李惠兰创作的。为什么我一再强调大人和孩子共读绘本时,大人要先读,就是因为我们先读了,我们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关于这本书的作者,翻到绘本的后面,我们就可以非常详细的知道了。年出生的李惠兰,很年轻,她是以自己的家庭为背景创作出的这个故事,并且于年荣获第六届宝林图画书创作奖。作者家以前经营着一家中餐馆,家里有一个患有阿茨海默氏症的奶奶,她从小看着自己的父母不顾一切敬爱和照顾她的奶奶。所以,成年后,她酝酿了三年时间,最后创作了《奶奶来了》这部作品。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我们在给孩子讲故事之前,还可以带孩子了解一下,什么是阿茨海默氏症。大家现在看看我发的视频《为爱正名》。

为什么要科普一下,因为阿茨海默氏症实际就是老年痴呆症。故事中的奶奶,就是一个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的奶奶。想一想,如果你有这么一个妈妈,一个奶奶,你会怎么对待她?

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每个人都有可能老年痴呆或遇到老年痴呆的人。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值得好好感受一下这本绘本。

我们翻开绘本看看前环衬,一大片绿色。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被爱。就像我们生命里的“绿”色一样不容忽视。

前环衬后面的一个跨页。左边是一段文字,就像一段写在前面的话,我们可以原文念给孩子们听。再和孩子聊聊:看,这是他们的全家福,你们觉得他们一家四口生活幸福吗?孩子们肯定会回答,很幸福。从哪里看出来的呢?——背景颜色,粉色,很温馨,妈妈和女孩笑容满面,男子汉们深沉内敛一点,但是表情还是比较放松的。

大家看这个版权页上的小人,她奔跑着在喊什么呢?

大部分孩子会顺着右边的书名页上的图和文字说女孩是在喊:奶奶来了。

书名页的餐桌,上面有五个饭碗。这意味着什么?奶奶来了。奶奶来之前,只有四个碗的,奶奶来了后,才有5个碗。引导孩子如此观察图画,不知不觉间就发展了他们的分析推理能力。

进入正文。不见其人,先问其声。

“爸爸,奶奶来了。”

这是谁说的?

看看右边的图画。爸爸在干什么?爸爸半鞠躬状态双手交叠,手心向上,向顾客收钱。这个画面其实是承接着封面的图画而来的。知道这家的爸爸是干什么的了吧。爸爸只是一个开面馆的,由此可以分析推断出:爸爸生活是卑微和不容易的。

出租车司机说要给他很多的租车费,奶奶是从乡下一路打出租车过来的。

这些话,很显然是女孩说的,这个女孩站在门口,跟爸爸说的。

想一想,如果我们在前面不跟孩子去聊一下这个家庭生活的不容易,不跟孩子去了解一下什么是老年痴呆症,那么,对于那些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是真的难以感受这句话的,没有经历过,就无法懂得。

而成人可能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很轻易想到,这个女孩也许还有这样的心理:“奶奶好奢侈,好浪费,居然是从乡下一路打出租车来,而不是坐普通的公共汽车。甚至都没有提前通知一下,来了就来了。仿佛一位不速之客似的。”——这些细微的心理,当然是靠读者自己去体会的。每个人读书时,都可以把书当做一面镜子,从中照见自己。

右边的图画有很多文字没有表达出来的语言。这是第二张全家福。孩子们会很自然联想到前面出现的第一张全家福。与之前第一张全家福对比看看,背景,表情,都发生了变化的。一家人很茫然无措,但是还是很隆重的站在店门口迎接奶奶的到来。爸爸的动作尤其令人感动。爸爸左手紧握着面带情绪的姐姐,试图给她安抚,右手搭在妈妈的肩膀上。实际这个也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一种无声的安慰。要想女人贤惠,丈夫真的要懂得如何去理解和体谅自己的妻子。我想,从男人的这个肢体动作我们完全可以懂了,为什么后来这个妈妈在照顾给这个家带来无尽的麻烦的婆婆时会任劳任怨了!男人的爱,男人的温柔以待才是女人甘愿牺牲的动力之源。

我们一定要边给孩子读文字,边引导孩子观察图画。从图画中感受奶奶给这个家带来的所谓“麻烦”。奶奶给家里带来多少麻烦?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方式,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表达。这种表达方式,很有特色。一方面表现出小主人公对奶奶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dfht.com/hbyx/117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