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几个我曾经亲身经历的:
1.国内上学的时候有次下了飞机打车回学校。的哥问的超直接:去舞蹈学院啊,是不是很多当官的和有钱人都找学舞蹈的做女朋友?你们同学是不是很多被包养的?我当时感觉到被极大地冒犯,当时又年幼青涩,不知道怎么回怼,就一路看着窗外当啥都没听到。但是心中一万个??奔过。我心想,还有新闻报出租车司机开到荒郊野岭对乘客抢劫杀害的呢……2.有一次教课结束等待回学校的公交。在站台上旁边俩男的的对话被我听到了。大意是,你知道吗舞蹈学院门口一到周末就停满了豪车,那些女生一到周末就被接走了……然后一顿感慨世风日下。当时很想回怼一句:你认识的哪个女生被接走了还是你开着豪车接走谁了?开始心平气和地分析:首先承认这个世界上偏见无处不在,每个人的想法都是环境塑造的产物。另外人们总是喜欢把极端个例扩展到整个群体中,认为那些个例就是这个群体的代表。然后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这些偏见会产生,以及我们用什么来破除偏见。1.学习不好才去学舞蹈,及学舞蹈的没文化。首先,不可否认,舞蹈专业确实高考文化课分数线比较低。那是因为他们大多数10岁开始专业艺校训练,每天练功房待8个小时加上早功晚功,没有太多时间用在文化课上。另外,由于很多舞蹈生家长意识到这个问题,近些年也有不少舞蹈生高考考到+的。还有一种是小时候一直学舞蹈,上普通高中,眼看成绩考不上(好)大学,去考舞蹈。我算是这一类吧,高考成绩不算低,但也不高,上不了什么好学校好专业,还不如学自己喜欢的舞蹈。另外也要看你在哪里学舞蹈,18线小城的大专舞蹈系可能确实没什么人学习。但是像北舞北师大民大这样的学校,学习和竞争氛围还是很浓的。很多人知道自己小时候没花够时间在文化课上,长大了一直在努力各种报班学习补回的。另外,舞蹈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大众对有文化没文化有着固执的偏见和误解。能吟唐诗三百首叫有文化,那么能把唐宫夜宴用身体语言表达出来为什么就叫没文化?如果你不知道前者是语言文字文化,而后者是非语言文字文化,那只能证明你没文化。那为什么大众还是对舞者有没文化的偏见呢?我觉得这个问题主要跟我们的体制有关系。毕竟专业院校高考录取就多分。这个教学体系就好像暗示艺术类的有权利学习成绩不好。学舞蹈的人也觉得,我那么努力学习文化课也用不着,高考考太高分没用,差不多够线得了。毕竟校考的专业分数更加决定你能不能上大学。家长觉得,你成绩不好,上不了大学怎么办?退而求其次就送去学艺术吧。前者放弃了充实自己的机会,后者自觉差人一等。这样的模式就会让我们的舞者局限在这个狭窄的通道中。就我在美国观察到的情况来看,美国根本没有艺校体校这种中专。所有人都是上正常的学校,上大学之前,学舞蹈就是课后班去studio学习。所以他们没有因为学舞蹈就耽误了文化课的学习,最后选择舞蹈系上大学完全是因为满腔的热爱。而并不是因为录取分低。另外,舞蹈系也大多是在综合类大学中。我认识的美国舞蹈专业学生,第二学位有学心理学的、还有数学和计算机的,能力思维都很全面。另外美国的舞蹈系也对别的专业的学生开副专业课程,那些学生的背景就更是五花八门:天文学、护理学、生物学、管理学……而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从小的舞蹈爱好者。他们的舞蹈专业能力其实完全不输国内某些舞蹈专业生的水平。这些无论是主修舞蹈还是副修舞蹈的在以后就业上都有更多灵活的选择。在这种体系下没有人会用刻板印象说你们学舞蹈的没文化。舞蹈只是众多普通学科中的一个,从体制上破除了偏见。其实破除这种没文化偏见的方法很简单,多读书,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无论是精进舞蹈本专业本身还是学习其他。比如我在美国认识一个芭蕾舞团的专业演员退役后,回到大学学了个新专业-脑神经科学,她想研究舞蹈训练如何对大脑神经产生影响。离开舞台中央闪耀的聚光灯后,她选择了在学术领域上开疆拓土。看到了吗?没有什么不可能,关键是很多人因为前面那个无形的狭窄通道把自己限制住了:我是舞蹈专业,我文化课基础差,那些东西我怎么学得了?那看你想不想学了。当年你可以压腿踩胯到流眼泪也仍然坚持,为什么学点其他的就畏惧了?2.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强烈反对。不是高考分数低他们就笨,而是他们没花心思在高考分数上。我身边的舞者朋友都机灵着呢。舞蹈需要视觉、听觉、动觉、感觉的协作,还有对空间、节奏、编排、情感的敏感性,请问哪一个不是大脑控制的?头脑不好使的跳不好舞。另外并不是只有会做奥数题才是聪明,数理逻辑智能只是多元智能中的一种智能。语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都是智能的一部分。相反,舞蹈已经证明可以作为开发儿童智力的工具:可以促进认知能力、情感情绪掌控能力、协调能力、创造能力……跳舞不仅不是头脑简单,而且还可以促进大脑的发展。比如舞蹈用于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症的案例已经证明,可以促进神经可塑性(neuralplasticity)延缓衰老,让大脑更灵活。从这个层面说,舞蹈比吃药管用,因为吃药只是被动地摄入某种化学物质。而舞蹈中不停变换的动作、方向、节奏可以型塑大脑,训练大脑神经信号交换更加快速,可不就变聪明了吗?3.学舞蹈的都私生活不检点(舞蹈学院周末门口停满了豪车一排一排的)(图文无关)首先,学校门口豪车一排排大概率是周末送孩子上周末班的家长的。因为上个周末班都要努力把孩子塞到舞蹈学院学的家长,大多经济条件不差。所以门口半条马路都变成停车场了。其次,我想说大学生被包养这件事,要说有难道其他学校、学其他专业的就没有吗?我不排除有个例,但至少我身边的舞者都是认认真真谈恋爱的,golddigger还是少数。好多都是内部消化了,直接找的自己专业的同学。再次,学舞蹈的大多家庭条件不会太差,毕竟学费也不便宜。我一同学因为考上研,家里直接奖励一辆悍马。而且大多数学舞蹈的上学期间都开始代课了,自己赚钱不香吗?漂亮、聪明、身材好、家世好,再加上个好性格,这本就是婚恋市场的优质资源,本着门当户对的原则,大概率找的也差不到哪去。就算一个高富帅开着豪车把人家接走那也是人家配得上。大多数说这种话的人都是自己找不到优质女朋友的底层男人、或者嫉妒别人优秀找了优质男朋友的女人,以自己猥琐的猜忌给别人扣上一个不检点的帽子。再顺便感慨一下世风日下,我才是那个纯良的好人。所有人都希望找到优质伴侣,你有时间酸别人,不如花时间来提升自己。另外,不管是不是跳舞的,个人生活怎么过,选择什么方式生活那完全就是自己的选择。都是成年人,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就好。现在的女孩子都越来越努力,是因为她们知道费尽心力去迎合男人不比自己努力容易多少。而且男人的喜好是变化的,自己的努力所得到的回报是谁都拿不走的。4.学舞蹈就是吃青春饭当舞蹈演员确实有黄金年龄。但是现在专业舞蹈演员的舞台生涯都在延长,专业舞团的台柱子四五十也多的是。谭元元、杨丽萍、高艳津子都是例子,就算不在台上跳,他们也是退居幕后当编导。另外绝大多数舞蹈生毕业了是不当舞蹈演员的,就连北舞民大军艺这些舞蹈界精英一大部分毕业了也是去当了舞蹈老师。舞蹈老师、舞蹈编导就不是吃青春饭呀,年龄越大,越有经验,越有价值。作为编导,随着年月的增长,对生活理解的越深入(被生活毒打地越凄惨),越能编出好作品。既然舞蹈生毕业只有凤毛菱角的去当舞蹈演员,普通大学的舞蹈系就不要对身材形象全部按演员来要求,培养也不要都按照舞蹈演员的模式去培养。我看到一个舞蹈生妹妹发帖说84斤老师嫌她胖……我也是觉得无语。多去培养未来教师的能力(教学方法、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分解动作、组合编排的能力)还有创造力、编舞能力。这些都跟你体重多少无关。5.学舞蹈的都节食,都身材好。并没有。舞者和所有人群一样,有喝水也长胖体质,也有怎么吃都长不胖体质。在这个处处充满了身材容貌焦虑的社会,我幸运的是那个不易胖体质。我没有刻意节食,从上大学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体重浮动在5斤以内。尽管我不需要用节食来对抗社会中无处不在的身材焦虑,但我特别理解为了身材做出各种牺牲的痛苦。身材这一条把多少喜欢舞蹈但身体条件不如意的人劝退了。舞者中也有身材不完美的,也不是所有人都有惊为天人的漂亮脸蛋的。但是人家教课教的好,亲和力强,善于和学员沟通,能编出好作品,这都跟身材无关。如果你身高不高(比如像我)、四肢不够长,都不是阻止你跳舞的因素。放肆地跳舞吧,每个人都有跳舞的权利。不要说身材不好,就算缺胳膊少腿也可以跳,只要你有呼吸,只要跳舞能给你带来开心快乐。总之,打破偏见的方法之一就是用自己证明你不是他们偏见中那样子的人,从自己开始切断刻板印象。之二就是如果你觉得这种刻板印象没什么不好,就大大方方承认我就是这样的人,我的人生我做主我选择,你爱怎么想怎么想。最后的最后,要承认我们每个人都有局限、都有偏见,这是我们的社会文化、教育经历、家庭环境对我们型塑的结果。但不要轻易用你的局限去定义他人的生活,这样只会让你显得无礼又无知。(图片来自网络,侵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