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老年痴呆症 > 疾病常识

那道不被人理解的日光

1

六公叫呈日光,我记忆里的他,额头比其他人都高,还有些发亮,皮肤比村子的人都白,就像小娃娃一样嫩白。我问妈为什么六公与我们不一样?妈说六公是城里人,读书人,读书出来当了城里人,自然是我们不一样,还说六公在城里当官,衣食无忧,让我们好好读书,长大与六公一样有出息。

那是八十年代末,我们还是小毛孩,光着脚丫在村口村里四处跑,每次六公回来,我们总是瞪着圆圆的大眼珠,好奇地看着六公,那时的我便想:城里人就如六公,白嫩的皮肤,高光的额头,微微向前倾的头,双手握着背后,走起路来规律有度。

那年我大概读二年级,放学回来,便看到家门口集满了人,堂哥堂姐,堂弟堂妹都在,一堆人围在那,我便好奇地飞跑过去,也想知道有什么热闹,想必是一定是在分好吃的。

不料,妈便道:“丫头,快过来,见过新六婆!叫六婆好!”

六婆?还是新六婆?平时过年过节都不见六婆回来过,现在突然冒出一个新六婆?此时,人群散开,堂哥弟姐妹兴高采烈的,每人手里都揣着一个红包,异常地夺目的红,手里还有红外衣包着的糖果。

我注意到眼前的六婆,怎么配上一个婆字?外婆,阿婆不都是很老的吗?六婆最多算是中年人,反正就是年轻,也符合城里人的嫩白,皮肤没有一点的皱纹,就像电视里的演员。

我当然恭敬地喊了六婆,接过红包,心里激动得立刻蹦跳起来,那时只记得六婆的一句话:“好好学习。”在领红包的快乐之余,我发现六公笑得很灿烂,腰板比任何见到时都挺直。

待六公六婆离开了,我悄悄地把红包打开,一个崭新的五元亮出,此时妈已向我走来,把我拉回屋里,我很自觉地把钱递给了她。

“妈,六公怎么不留下来吃饭?”我问。

妈便唠叨起来:“你六公看不起我们的!不识人的!没有人欢迎他回来!你还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什么都要靠自己!我们九代穷……”

啊?何以见得?

那时的我不是很懂,只是在妈与小婶等人的聊天中,得知小叔前不久乘一天的车,亲自找上六公,托他找一份工作,可六公半点不帮忙,说他没有办法。

晚上爸回来,我与弟都把空红包亮出给爸看。

“咦!谁给的红包?”

“那位不识人的城里人,又娶媳妇了!”

“好事啊!”

“好事,是好事!他原六婆为什么跑?若不是连人家小姨子找一份工作都办不到,人家用得着离吗?当什么官,一点用都没有!……”

听到这里,我大概明白了,六公这个当官的根本帮不了我们任何人,所以不受欢迎。

接下来的每年过年过节,六公都会回来,四公,七公都是他的兄弟,他通常在四公那住,自己在村子里没有房子,祖屋过于陈旧,早已荒废。四公是村里的干部,六公住在四公那,又被传说他看不起老百姓。

六公时不时会出现在我家门前,爸妈都忙,只是打个招呼,与其说没有空招待,不如说不知如何招待,更准备来说,招待显得没有什么意思。六公会在客厅里看看贴在墙上的奖状,会道出一句:“老大学习不错,再接再厉!”

即使是年例,爸妈都忙得招呼客人,没有人想到叫六公来坐一坐,好好喝上一杯,包括爸爸的其他兄弟,大伯小叔家也是一样。

在年例的热闹场面上,我发现六公习以为常,满脸笑容,看着大家大摆年例,特别是菩萨游行的时候,他双手背于腰后,略有驼背,但他炯炯有神的眼神闪烁着属于他的快乐。或许在他人看来,他是孤独的,被孤立的孤寡人,但是,在他自然愉悦的表情看来,他很安详这一切,或许,他常呆在城里喜欢农村的习俗,或许他回忆起在这里属于他的童年时光。

记得一个年夜饭上,轮到爷爷在我家吃,爷爷看着墙上的奖状道:“大妹成绩好,日后定有自在饭吃。”

妈却说:“还是要努力学习,什么都要靠自己啊,即使家里出了个当官的,也帮不上忙的!”

爷爷当然知道妈所说的是指六公帮不上半点忙,他只是沉默,叹了一口气。

时间到了三年级的暑假的一天,不知六公是何时来到我家的,他带着一位大哥哥,脸上依旧那般城里人的白,泛点红光。他身边的大哥哥背着一个黑色的背包,身穿一件洁白的衬衫,白晰的脸上架着一副眼镜,尽管爸妈很是热情地招呼着,大哥哥目光里显得有些拘束。

我只是浅浅地向六公问了一声好,此时正是午饭时间,爸妈热情地予六公、大哥哥加了碗筷。我很是奇怪,六公为何会来,爸妈还如此好客,想着躲开,但还是呆着。

“大妹,阿弟,你们要向叔叔学习,叔叔今天就要到美国留学了!是国家保送留学,大有前程!”爸爸咧着嘴巴说道。

“对!你们要向你们的小叔学习,好好读书,将来才有出息!”妈一边说,一边看着那位素未谋面的大哥哥,竟然是我们的小叔。

我点了点头,看着六公与小叔,他们无论怎么看,就与我们不一样,现在想来,就是阅历与气质不一样。

六公满脸笑容,笑起来竟然有一缕皱纹,他看着墙上的奖状,又看了看我道:“大妹的成绩不错,好好努力,阿弟要向姐姐学习。”

我们点了点头,随后就听到六公说小叔小时候如何学习,获了多少的奖,这个小叔从小学习竟然是长年居市里榜首,听着听着,怎么觉得是小叔是神话里的人物。

六公说了什么,我记不大清晰,记忆最深刻的是他提到休息与饮食,说让爸妈每日给我们吃一只鸡蛋,规律作息,中午一定要午休。这一直延用在我们的身上,每天吃鸡蛋,我们乐意,至于午休,我们还是喜欢到处玩,根本不想午休。事实上,在那时候,都要跟着父母去地里帮忙干农活。

那日,六公很快就带着小叔离开了,现在回想来,知道小叔学习成绩优异,自己身上似乎也有了光芒,他能学得好,我也一定也能学得好,还时不时会说起自己的小叔在国外留学一事,让同学们羡慕得不得了。

2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特别是上了初中,很少见到六公回来,只是在春节的年例上,偶尔看到一面,那时的他或许不认得我们。爷爷有四兄弟,爸爸也有四兄弟,叔叔伯伯一大堆,堂哥弟姐妹加起来三十来人,叫他如何认?

只是在春节,又听伯母婶子与妈在谈论关于六公的事,说一个亲儿子在国外工作定居,长年不回,后妻又只顾着她带来的儿子,反正就是说他表面风光,事实上日子并不好过,一切没那么如意。

归根到底是他身官在位,却帮不了乡里的任何一个人,包括他后妻的亲人。那时的我开始明白了,六公不支持走后门,更不会让自己的人走后门,这是他为官的原则。

但是,在村里人来说,特别是不同祠堂的村里人都把他当笑话柄,说他把这个官当废了,俗话说:“一人得道,仙及鸡犬。”六公却半点帮不了人,怪不得整日孤寡一人。有人还说他的官早就没了,事实上,他还是在职的,是教育局的第一把手。

那年初三毕业,本是想考市里中专师范学校,但听说要认识人才读,否则,寻不到工作,这是事实!从那以后,我更是讨厌走后门的人,为什么会那么不公平,为什么不能凭实力。我渐渐理解了六公,便予他写了一封信,信中是敬仰他不予人走后门的做法,及一些走后门令人愤怒的字。

六公很快就回信了,信里说道:大妹,谢谢你的理解,自我任职以来,我问心无愧,从来没有做过一件违法让人走后门的事!村里人都说我帮不上忙,事实上,这是难办的事,什么事都不能走捷径,想要当老师,老老实实拿到文凭来应聘,公平录用,这原则……”

在信中,六公鼓励我继续读高中,考大学,大学毕业后,会站得更高。

综合爸妈与老师的意见,我选择了读高中,然而,对我来说,高中三年就是炼狱,初中与高中难以衔接,成绩落差甚大,本来成绩一直居上游,高中时期却落到下游,迷茫与失落占据了高中的生活,夜不能眠,回想起来,那时的自己真的患了抑郁症。

成绩跟不上的事不敢与六公说,只是他在我忧郁的脸上知道学习上的挫折,他让我借名著来读,《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么炼成的》……都是一些励志的书。

从那以后,心里终于受到鼓舞,但成绩还是上不来,曾一度,我想过放弃,想要弃学。六公却说:“若是你现在放弃了,就等于浪费了三年的光阴,若是你坚持了,会看到更高,而且会看到美丽的彩虹。”

高三那年,六公给我的建议,灵活报填志愿,按我的成绩,与本科差一点,本科的学校选低层次一些的院校,专科院校填一个本地的院校。

他说只要是本科,无论是什么学校,出来寻工作都一样的,本科与专科差一大截,若是能上本科,在一般院校读都值。

然而,我或许是年轻,不听,为什么要在本地读大学,我要到一线城市读书,大开眼界,即使是大专。

结果,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与本科几分之差,被第二志愿专科录取,若是听六公的,本科一定能上。

那时的自己竟然觉得无所谓,因为大专的学校是名校,然而,才知道那是名校的分校,才觉得后悔。

大学三年都不敢与六公通信,只知道堂哥听了六公的建议,考上了边远不怎么出名的一所大学,是本科,还说本科毕业回来找工作比专科占很大的优势。

大学毕业后,那时在一线城市找好的单位不难,只是一听待遇,与本科有天渊之别,本科可以直接入编制,还在一年内可以报初级职称职位。那时,才知道六公的建议有多重要。

即使没有后悔药吃,那时我苦水一肚子,还想继续读本科再出来,但看着爸妈负担如此重,就不忍心。于是便在一线城市寻工作,工作好找,只是待遇与本科相差很多,这就是选择的后果。

3

工作半年,六公来电话了,在质问我为什么不报师范,话里说若是报了师范,可以给我寻一份好工作。我很惊讶,六公变了?还是世道变了?

原来,是爸妈不想我在异地工作,人生地不熟的,孩子不在身边,不放心,更担心日后我远嫁,他们求六公帮忙在家乡工作,六公才知道我读的并不是师范,他真的很气。

我说:“您不是退休了吗?你能帮忙我转岗位?”

六公说:“不!局里刚好需要一位大学生,你的条件符合,就不公开招聘了!是干部亲属优先政策……”

我听了很怀疑,是真还是假?有这等好事?即使这样也不是六公的办事风格啊,他也会让给别人的亲属一起来应聘啊。

“我这辈子活得两袖清风,退休后寻一个名额并不过分!而且是有干部子弟指标的,让给我,没人有意见!”这是六公的原话,想不到一直公平公正,从不开后门的他也起了私心。

爸妈知道此事后,先是埋怨我不听话,不好好读师范,非要读什么金融,银行有那么好进的吗?接着便是数落六公假仁假义,明知专科不对口,偏说争取一个铁饭碗名额。

无奈,我只好口头感谢六公的好意,自从自己毕业出来找工作,发现要找到好工作,一定要有一个好靠山,要不就要舍得投钱,否则,就要在各方面十分优秀,可谓独秀一枝,才有机会脱颖而出。

我便讨厌这种靠关系入职的规则,关系让许多有机会的错失本有的机会,这是极为不公平。因此,自己对六公开始尊敬,六公在位几十年能守住廉洁,不走后门,不搞关系,也不贪污,清廉一生,虽然在村里不受欢迎,但他对得住人民。

若是为官者都能像他那样,社会之风就纯正,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大家都会努力的奋斗拼搏,就不会有躺平这一词,躺平之人大多有些共同的特征,他们一般都有一定的才能,看穿了现实的本质,争与不争,拼与不拼都是一样的结果,他们倒不如躺平来得舒服。

纵看乡村父辈的思想,他们其实也讨厌官官相惠,讨厌不公平,同时他们也希望自己能攀上这么一个官,他们是矛盾的。

工作后,我也很少回家乡,但每次回来,我都希望六公也回到家乡,希望他一切都好,然而,一年都碰不上一次,后来,听说他在忙族谱之事,他在编写族谱。我听了很是惊讶,六公真的心系自己家族,心系自己的根,呈家族谱一出,大家心里都有了底气,相传在明代,呈家祖宗是朝庭的大官,福泽一方。

六公年老了,他要寻根,还在别的地方寻回分支的亲缘,这是一种传承,是一种精神,在我爸妈这一代并不在乎的事,六公却重视起来。

这也不能怪谁,毕竟我爸妈靠着勤劳的双手而挣一口饭,哪有空


转载请注明:http://www.ddfht.com/jbzs/163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