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症是老年痴呆的最常见类型,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已经成为老年人第六大死亡原因。目前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中有万患有老年痴呆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患者数量将持续攀升。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有万老年痴呆症新发病例,预计到年全球将有万老年痴呆症患者。老年痴呆症已成为危害老年人群健康和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疾病之一。
多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在老年痴呆症发病机制、早期诊断、治疗干预和研究平台等方面进行持续支持和战略引导。在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我国学者通过源头创新、国际合作、学术交流、平台建设等多种形式,在老年痴呆症的发病机制研究、早期诊断标志物筛选、治疗新策略探索及大数据库共享平台建立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培养了一批致力于老年痴呆症研究的杰出科技人才和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为进一步深入合作,携手在老年痴呆症研究领域攻坚克难奠定了稳固基础。
一、加强前瞻布局,及时启动并不断加大对老年痴呆症研究的项目资助
早在20世纪90年代,基金委在“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的战略定位引导下,就启动了对老年痴呆症研究项目的支持,期间资助老年痴呆症项目33项,经费合计.5万元,为老年痴呆症基础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年至年,资助老年痴呆症研究项目74项,经费总额是前一阶段的3.9倍,达到.4万元。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基金委进一步加大对老年痴呆症研究的资助力度,
年至年共资助研究项目项,总经费达到.5万元。进入21世纪第一个1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健康问题日益紧迫,基金委在老年痴呆症领域的资助力度进一步大幅加大,
年至年间资助项目数量达到项,资助经费达到.5万元。
20多年来,科学基金共资助老年痴呆症研究项目项,资助领域涉及基金委7个学部49个一级学科代码,资助项目类型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以及海外或港、澳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等在内的14类项目,支持包括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在内的个依托单位开展老年痴呆症相关科学研究。
二、开展国际合作,共同聚焦全球健康与发展重大挑战
为广泛利用国际科研资源,提高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际影响力,更好更快地推进老年痴呆症科学研究,基金委年和年,与加拿大卫生研究院实施两轮老年痴呆症及其相关病例的合作项目征集,推进老年痴呆症研究双边合作网络建设和科学前沿探索。在国际合作项目资助下,中加科研团队通过互派研究人员、举办学术会议、共建科研平台等多种合作方式,在老年痴呆症的发病机制、早期诊疗和研究平台建设方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取得系列科研成果,培养一批致力于老年痴呆症研究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为中加双方进一步深入科研合作,携手在老年痴呆症领域攻坚克难奠定了稳定的基础。
年,中加双方进一步整合科研资源,在全球慢性病联盟(GACD)合作框架下,共同资助开展针对中低收入国家以及发达国家弱视人群的精神健康及老年痴呆症研究。
三、资助成效显著,老年痴呆症研究取得系列重要成果
1、聚焦老年痴呆症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老年痴呆症的两个重要病理特征为脑组织内大量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形成的老年斑和以磷酸化Tau蛋白为主的神经原纤维缠结,目前国内外对Aβ和Tau蛋白引发老年痴呆症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找到老年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产生的原因是预防和治疗老年痴呆症的关键。在科学基金资助下,Aβ异常产生的分子机制取得新突破,研究结果为揭示唐氏综合征、铜、铁代谢失衡和p75NTR/p75ECD失衡等与老年痴呆症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提供有力证据。发现Tau蛋白参与老年痴呆症的新机制,深入阐明Tau蛋白在老年痴呆症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证明以异常铁离子为靶点的药物可以有效预防老年痴呆症。发现老年痴呆症学习记忆受损的新机制和新通路,阐明Tau蛋白异常聚集引起突触功能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成果刊发在包括NatureMedicine,MolecularNeurobiology,JournalofNeuroscience等在内的国际著名医学领域期刊上,为老年痴呆症防治和寻求有效治疗手段提供新线索和新靶点。
2、探索老年痴呆症治疗新策略,为老年痴呆症防治带来新曙光
清除脑内Aβ是老年痴呆症防治的重要策略,过去的研究聚焦于使药物进入脑内发挥Aβ清除作用(中枢途径清除),抗Aβ抗体进入脑内直接作用于Aβ发挥清除作用是已知的代表性Aβ清除方法,但同时可诱发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并且其机制不明。我国学者基于脑内Aβ可通过血液循环流向外周,探讨了从外周途径清除脑内Aβ的策略并证明了外周来源的Aβ在老年痴呆症发生中的作用,证实了外周来源Aβ本身可致老年痴呆症发生以及通过外周途径清除Aβ来防治老年痴呆症的可行性。同时,研究还发现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常用药物依达拉奉具有很强的抑制Aβ聚集的能力,其机制是通过作用于Aβ聚集结构域来阻断Aβ聚集,抑制具有高度神经毒性的寡聚体形成和纤维的沉积。目前,依达拉奉防治老年痴呆症的临床试验(注册号ChiCTR-TRC-)已经启动并取得初步成效,为老年痴呆症防治带来了新的曙光。
3、开展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研究,为超早期预防提供新依据
老年痴呆症的病程分为痴呆前和痴呆阶段。由于老年痴呆症起病隐匿,病程进展缓慢,在痴呆前阶段诊断非常困难,至今国内外尚未发现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且简便易行的生物标记物来协助早期诊断。在科学基金资助下,我国学者通过研究,建立了符合国际标准的神经变性病患者脑脊液标志物检测方法;发现硫胺素代谢障碍检测有助于老年痴呆症临床早期诊断,为老年痴呆症识别痴呆前阶段提供有力方法,对早期干预、有效阻止和治疗痴呆具有重要意义。
4、加快老年痴呆症研究平台建设,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指南
在科学基金资助下,我国建立了国内首个覆盖全国的家族性老年痴呆症登记网络(ChinesefamilialAlzheimernetwork,CFAN),是继美国显性遗传性老年痴呆症研究网络(DIAN)之后的第二个家族性老年痴呆症登记网络。搭建了DNA直接测序技术检测老年痴呆症关键候选基因突变的技术平台,建立了大样本晚发型阿尔茨海默病(LOAD)遗传资源库,目前已入库LOAD患者和健康对照血样近例。这些平台的建立,对探索老年痴呆症早期诊断和预测系统、转归机制及新型干预靶点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制定老年痴呆症认知障碍,治疗专家共识
我国学者与加拿大首席老年痴呆症专家SergeGauthier教授在国际痴呆领域顶级期刊Alzheimer’sDementia(《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上合作发表了关于老年痴呆症认知功能下降的治疗共识“Consensus-basedre吡美莫司乳膏治白癜风效果如何白癜风可以治愈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