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性格和行为的变化被认为是痴呆症的诊断依据之一,但人们并不知道痴呆临床前期是否会出现性格变化。
近年来研究者把目光聚焦在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disease,AD)及其相关痴呆症的神经病理学研究上,因而有研究者怀疑性格变化(行动力减弱和易激惹等)是否是也可能是AD患者出现于认知损害和痴呆之前的一大早期症状。
目前假说有两种,一种认为在认知损害出现之前患者的性格已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如神经质增强、责任心减弱等),另一种则认为性格改变出现在认知损害之后。
为了确认在轻微认知损害(mildcognitiveimpairment,MCI)或痴呆症的开始之前是否出现性格变化的症状,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Terracciano博士等研究者于年至年7月在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进行了一项纵向队列研究,参与研究的有名(标准差14.63)社区老人,其中女性占人(45.5%)。
他们首次接受评估时的平均年龄为62.56岁,都显示无认知损害,36年间平均接受随访时长为12.05年(9.54),其中痴呆症的评估方式为临床痴呆评定量表(年后)和痴呆症问卷(年前),其诊断是根据精神障碍诊断及统计手册。性格评估采用的是新修订的人特调查表(NEOPI-R),NEOPI-R共题,包括神经质、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和责任心五大人格特质的测试。此外研究者还对受试者的神经和脑血管疾病进行了检查。结果在年9月发表于JAMAPsychiatry。
随访发现,产生轻微认知损害者人(5.1%),痴呆症患者人(12.5%),其中(9.5%)为AD。研究者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到了如下结果:发展为痴呆症的患者神经质一栏分值明显增高(β=2.83;95%CI,1.44~4.22;P.),而责任心分值明显降低(β=?3.34;95%CI,?4.93~?1.75;P.),外倾性也有所降低(β=?1.74;95%CI,?3.23~?0.25;P=.02),性格变化在认知未损害组和AD组无明显差异(例如神经质:β=0.00;95%CI,?0.08~0.08;P=.91;责任心:β=?0.06;95%CI,?0.16~0.04;P=.24),性格变化在另两组中也显示无明显差异,分别为MCI组(神经质:β=0.00;95%CI,?0.12~0.12;P=.98;责任心:β=?0.09;95%CI,?0.23~0.05;P=.18)和痴呆症组(神经质:β=0.02;95%CI,?0.06~0.10;P=.49;责任心:β=?0.08;95%CI,?0.16~0.00;P=.07)。
证据表明,从无认知损害发展到MCI,甚至痴呆症的临床前期阶段,患者性格改变程度与无认知损害者并无明显差异,也就是说性格变化不是MCI和AD的早期症状,这个临床试验结果打破了此前关于性格作为痴呆症一大危险因素的假说和证据,为痴呆症的病因学及该领域临床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追踪信源地址
编辑
littlepsych
欢迎投稿
yuxiaoying
dxy.cn嘉雨秋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