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从幼到老
或许死亡不是一切的终结
忘记才是走向毁灭
不念过去
BEGIN
不畏将来
在中国,每10个老人中就有一个认知障碍患者,其中超过半数患者有阿尔茨海默病。
综艺节目《忘不了餐厅》有一幕令人心酸的场景:远道而来的老朋友王作雨来看望小敏爷爷,他却没有认出来,闲聊时还说:你是上海过来的,我也是上海人,天山,我以前也住天山地区……
老朋友留下了眼泪“我想他是不会忘记我的,我想他不管怎么样,不会忘记我的……“
导致老年人认知障碍的罪魁祸首通常就是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
阿尔兹海默病
起源和病因
年,德国医生阿尔茨海默解剖了一具生前患有失忆和行为奇怪的病人尸体,首次发现在患者大脑组织中布满了缠结在一起的斑块。之后该病症被冠以阿尔茨海默氏的名字,以此得名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慢性退行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其患病率逐年增加。患病率高、预后差、病因复杂、临床疗效不理想是人们对该病的共同感受,因此消除和减少患病因素已成为研究AD的重要命题。
阿尔茨海默病是由基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量的研究认为,年龄对许多慢性病来说是主要病因。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机能将逐步退化,免疫功能不断下降,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AD的高发年龄段是40-90岁。流行病学调查已经证明AD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特别是从65岁开始,患病率急剧上升。
精神病学上认为,AD的发生与增强记忆障碍、轻度认知障碍有密切联系,而这两种障碍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加剧的。
AD还与性别存在着密切联系。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女性AD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临床报道显示,对于老年女性AD患者,采用雌激素替代治疗能提高她们的智能水平,并认为这与雌激素保护胆碱能神经元的作用相关。
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01
基于中医学理论下的病机
王永炎院士认为“气虚-血瘀-痰瘀-酿毒-病络”是AD早期的核心病机,其中气血亏虚是本病早期发生的前提条件,痰浊瘀血是引起本病的病理因素,毒损脑络和病络是早期AD发生的病机核心。贾晓玉等研究人员用参芪醒脑方干预氢溴酸东莨菪碱致痴呆模型小鼠,结果发现参芪醒脑方能明显改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从而说明益气活血法对AD有治疗作用,进而验证了气虚-血癖是AD的中医病因病机。
部分学者认为肝肾不足、心脾两虚和痰浊瘀阻是AD证型的进一层分型,将肾虚和痰瘀作为主要病机。临床上从补益肝肾的角度入手,应用滋肝益肾的中药治疗AD患者取得良好疗效;从邪正方面考虑,年老正气衰、无力抗邪、痰热化毒、伤髓耗血、导致髓减脑消,神机失用而发痴呆。
综上所述,中医认为AD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但大体不外乎气血阴阳亏虚,五脏六腑功能衰退,血瘀、痰浊闭阻清窍病络之类;治疗不外乎益气补肾,填髓益智,锫血化痰,解毒通络之端。
02
基于现代医学理论下的病因机
老年痴呆症是一组严重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综合征。至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国际上最主流的两种观点是β淀粉样蛋白沉积学说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学说。
β淀粉样蛋白沉积学说
AD最重要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之一是由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protein,Aβ)异常沉积并形成以Aβ为核心组分的老年斑(senileplaquesAPs)。
Aβ蛋白是神经系统细胞淀粉样前体蛋白(APP)代谢的产物,是由APP在β-淀粉样前体蛋白裂解酶1(BACE-1)、β-分泌酶或γ-分泌酶等的连续酶促反应作用下最终生成的。
AD患者脑中APP主要经过β-分泌酶途径剪辑降解形成不溶性多肽Aβ42,致使Aβ片段在脑实质局部聚集、沉积,形成以其为核心的Aps,产生神经毒性,并同时引发神经胶质细胞激活与炎症反应,最终致使神经细胞功能失调、死亡、炎性斑块形成等。
根据研究报告,β淀粉样蛋白沉积导致老年斑及慢性炎性反应的形成,β淀粉样蛋白对它周围的突触和神经元有毒性作用,可破坏突触膜,最终引起神经元功能的减退、神经细胞坏死,进而导致痴呆。
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学说
细胞外大量老年斑的形成及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tangles,NFTs)是AD特征的病理改变。异常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是NFTs最主要的成分,已有研究表示异常的Tau蛋白大量聚集于退行性病变的神经元与AD病人的病程进展呈正相关。
阿尔兹海默病患者和正常人的神经细胞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
01
药物治疗
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FDA)批准的药物只有两类:胆碱酯酶抑制剂以及美金刚(NMDA受体拮抗剂)。这两类药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AD的症状但并不能治愈AD。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1)是一类应用于轻度到中度痴呆及其他形式的老年痴呆症的治疗药物,其中3种药物:多奈哌齐、加兰他敏和利凡斯的明在治疗中度痴呆有较好的疗效。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拮抗剂可以通过减缓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的传递,降低对神经细胞的过度持续兴奋度,发挥神经细胞保护作用,其中美金刚对中至重度AD有一定治疗效果,可适当改善患者认知功能。
目前,抗AD药物研发面临着巨大困难。据统计,-年全球抗AD药物研发成功率仅为0.4%;截至年4月底,科睿唯安CortellisTM数据库调研结果显示:研发终止的抗AD药物超过个。而迄今为止几乎所有明确为单独靶向Aβ或者Tau蛋白的新药Ⅲ期临床研究均宣布失败。尽管如此,全球制药企业和科研人员仍在为抗AD药物的研发不懈努力,抗AD药物的研发进展也备受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