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视频、音频、文字内容相同
真正觉悟了的人,觉悟的人在佛法里面就称他作佛、称他作菩萨,不觉悟这是凡夫,觉悟的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会做社会大众的榜样。「轨」是规矩、轨则,「范」是模范、好样子,真正觉悟人,他一定是这个作法。《华严经》里面讲得具足,各个不同身分的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论是在私生活、是在工作,或是在交际应酬,念念都是做社会大众的好榜样,点点滴滴都是社会大众的典范。他不是给我们说,他是做出来给我们看。尤其到经文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做为一个轨范之总结,用五十三位菩萨代表社会各个不同的行业,看他们的身分不一样,在社会上地位不相同、工作不一样,他们用的是什么心?他们做的是什么事?我们在那里总结一句,没有一个人不是为社会、为众生,决定找不到一个人为自己、为自己家庭、为自己这个小团体,没有的。个个都是为众生、为社会,确确实实做的是「学为人师」,师是师表、表率,「行为世范」,所作所为都是社会的典范。
佛法,特别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就是生活,具足圆满智慧福德的生活。我们常常讲学佛,要学着成佛、要学著作佛;具足圆满的福慧生活,那个人就是佛。凡夫跟佛不在形式上,在形式上讲就错了。《华严经》上所示现的有贫富贵贱不相同、有男女老幼不相同,这是我们社会的现象,可是统统都是诸佛如来,我们要在这里面去想。凡夫跟佛,实在讲就是迷、悟之差。一念觉悟,凡夫就作佛;一念迷惑,佛就变成凡夫。
诸位听了这两句话,也许会产生疑问,我们费千辛万苦修行成了佛,成佛之后,什么时候又会变成凡夫?这个疑问不是现在人有,释迦牟尼佛在世就有。在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就提出这个问题了。他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众生既然是迷失了自性,才搞六道轮回,我们费了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修行证果成了佛,成佛之后,几时又会迷惑、又会变成众生?释迦牟尼佛在经典里面有很详细的开示,这在《楞严经》第四卷。《楞严经》总共有十卷,诸位要希望明了这个问题,你去读《楞严》。佛在《楞严》上告诉我们,觉悟之后再不会迷惑了,这个话是实在话。没有觉悟,我们在菩提道上进进退退,进是悟,退就是又迷惑、又退转了,我们的状况是进进退退。必须到破一品无明之后,才真正不退转,那个时候只有进没有退。但是每一个人进的速度不相同,有人很用功,勇猛精进,他进步得快,有人比较懒散,进步比较慢,决定不退转。
所以佛家讲「三不退」。第一个不退转是见道位,这真的决定不是假的;换句话说,你真正把我执破掉,真的觉悟、真的明白了。佛讲「无我」,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不再执着这个身是我,自私自利的念头完全断掉了,你就证「位不退」,小乘的须陀洹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萨,你决定不会再退到凡夫位,你已经是圣人,但是你还在六道,你没有超越六道轮回,是六道里面的圣人。佛说了,他决定不堕三恶道,虽然在六道里头,决定不堕三恶道。由此可知,堕三恶道是迷惑颠倒才堕落。见道位的这个人虽然功夫不大,是小功夫,但是他决定不会造罪业。凡是造罪业,诸位想一想,都是属于自私自利。他没有自私自利,所以他决定不造贪瞋痴,决定不堕三恶道。这是头一个不退,「位不退」。
第二个不退,叫「行不退」,这是讲悟入大乘境界,绝对不会再退转作小乘人,这是大乘菩萨。小乘是偏重在自修,慈悲心少,利益众生的心不强。为什么?众生不好度,你善意帮助他,他恶意对你,所以很多小乘菩萨退了心,还是自己修好,别管他的事情。好心帮人恶意回报,我们看社会这种现象太多太多了。大乘菩萨他懂得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众生怎么样恶意相向他,他绝对不退转。这是第二个阶段,叫「行不退」。
第三个不退,「念不退」。无明破了一品,绝对不会退到十法界,他的底限是一真法界,《华严经》里面讲「华藏世界」,往生经里面讲「极乐世界」。生到极乐世界,绝对不会退到十法界。三不退里面,最难得、最可贵的是「念不退」。所以我们要懂得,要修学一般的法门,达到这个境界难,太难太难了!为什么?断见思烦恼、断尘沙烦恼,还要破一品无明,这就很不容易。
念佛往生,古大德都说这个法门叫「易行道」,实在讲也不容易。跟其他法门比,这个法门容易。为什么?其他法门要断烦恼,这个法门不要断;虽不断,它要伏烦恼,你要能把烦恼克服住。烦恼虽有,不起作用,你才能带业往生;烦恼有,烦恼常常起作用,你就往生不了。我们同修一定要记住,烦恼习气现在就要放下,不要认为:「现在还不要紧,到临终我再放下。」临终你有把握能放下吗?如果临终的时候变成痴呆症怎么办?那就完了!为什么会变成痴呆症?放不下变成的。你果然一切放下,临命终时决定不会有痴呆症。
摘录自:大乘无量寿经(第一0四集)/10/28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档名:02--点左下“阅读原文”看师父网络电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