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通讯》期刊封面及研究成果示意图。(图源:昆明植物研究)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理非常复杂,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愈方法或药物。1月19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我科研人员近期首次发现柠檬苦素类化合物或可作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先导化合物,这为新型药物研发探索提供了新思路。阿尔茨海默病又称早老性痴呆症,是发生在老年期的一种最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我国拥有世界最大的此类病患者群体,其护理和治疗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近年来,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新药潜在靶点探索,以及开发作用于潜在新药靶点的药物一直是各大医药企业、科研院所探索的方向。在我国,强化老年失能、老年痴呆等预防干预已被列为“十四五”期间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科技日报》
我国科学家新星爆发和演化研究获进展:天鹰座长周期类新星或将直接爆发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证实了长周期类新星在新星爆发后,将可能永远不会进入深度休眠期,对进一步探讨新星爆发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研究结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发表。天鹰座V是一颗处于轨道周期空缺上边缘的深食双星系统,早在至多年前,它就已经经历过新星的爆发。随着白矮星冷却,次星的物质转移率降低,白矮星吸积较少的物质而使系统进入矮新星阶段。随后,物质转移率进一步降低甚至停止可能会导致系统进入休眠期。天鹰座V这样极少数观测到新星环的激变双星系统,也是检验休眠模型的重要样本。——央视新闻
3实验呈现半水合氨相变路径有助理解冰行星形成演化▲视觉中国供图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获悉,该院固体所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等单位合作,利用金刚石对顶砧加压装置研究了高压下半水合氨的物性,首次在半水合氨中发现了压力诱导的分子晶体至完全离子结构相变,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
自然界中稳定存在的氨水化合物根据氨与水比例的不同可分为一水合氨、二水合氨以及半水合氨。研究表明,常温时含水量高的氨水化合物在高压下均会脱水,形成半水合氨以及多余的冰。现阶段建立的物质相图多由分子相占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研究向更极端条件的扩展,奇异的离子相、超离子相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而对于半水合氨体系,相关研究仅停留在理论预测阶段。——《科技日报》
4苍穹添浪漫:新年首场“火星合月”1月1日上演即将有多个人类探测器“扎堆”到访,01年,火星无疑将成为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