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记忆慢慢地不见了,那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你拿起电话却忘记了要打给谁,你不断重复地买着几天前已经买好的东西,你看着以前的照片却怎么也想不起那时的场景……然后,渐渐地,你忘记了回家的路,忘记了熟悉的人,你眼中的一切都成了陌生的。
如果你的爸爸妈妈变成了这样,那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每天打一通电话,不管在世界上哪个角落。电话接通,第一句话一定是:“我——是你的女儿。”如果是越洋长途,讲完我就等,等那六个字穿越渺渺大气层进入她的耳朵,那需要一点时间。然后她说:“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对,那就是我。”“喔,雨儿你在哪里?”“我在香港。”“你怎么都不来看我,你什么时候来看我?”“我昨天才去看你,今早刚离开你。”“真的?我不记得啊。那你什么时候来看我?”“再过一个礼拜。”“你是哪一位?”“我是你的女儿。”“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啊。你现在在哪里?”“我在香港。”“你怎么都不来看我,你什么时候来看我?”
这是《龙应台散文集》中《雨儿》一篇的节选,文中的妈妈俨然记忆功能衰退得厉害。事实上,这正是老年痴呆症的主要表现。
老年痴呆症是指获得性、较严重和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伴有明显的社会功能受损和不同程度精神行为改变的一种病症。通俗来讲,就是人的记忆力减退、语言功能下降、视觉感知空间位置和判断方位的能力下降,还常常有人格改变、行为反常和情感异常。
按照病情的发展,老年痴呆症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
1.健忘期。早期表现为记忆力明显减退,伴有思维分析、判断能力、计算能力,视、空间辨别功能等降低,但尚可保持过去熟悉的工作或技能。
这个阶段往往被人们忽视,其实老人“丢三落四”“说完就忘”“反复提问某个问题”可能就是老年痴呆症的早期信号(羽燕,)。
2.思维混乱期。除第一阶段的症状加重外,其突出表现是视、空间辨认障碍明显加重,易迷路、穿衣困难、不认识亲友。
3.极度痴呆期。病人进入全面衰退状态,生活不能自理,如吃饭、穿衣、洗澡均需人照顾,大小便失禁。
在这个阶段,仿佛是生命的轮回一般,老人变成了需要我们照顾的孩子。
有研究显示,老年痴呆症患者照顾者的认知情况对老年痴呆症预防、诊断和治疗有重要影响。如果照顾者缺乏对该疾病的相关知识和对患者照料常识,会造成痴呆患者得不到系统、正规的康复训练,从而加速疾病的进展。对于生活在养老机构的老人,养老护理员的素质和能力的高低是决定痴呆患者疾病转归和生活质量优劣的前提和保障(范皛沈军,)。
那身为志愿者的我们如何更好地为老人提供支持呢?
目前国内学者普遍提倡“以人为中心”的痴呆症照顾理念和服务模式(PCC),它的概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老年痴呆症虽然是一种不断进展的疾病,但应始终将患者视为能够体会生活和社会交往的个体;
②为患者提供选择并尊重患者做出的选择;
③将患者过往的生活和经历融入照护中;
④照护的重点是患者目前能够完成的,而不是因疾病所丧失的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图片、音乐等,分享老年人过去的经历,回忆其早期的生活。承认老人对现实的看法也是一种有效方法,可以促进她们的自信和健康。可以把自己一些生活中的小问题讲给老人听,向她们寻求帮助,不仅对我们自己有所启发,更能满足老人的需要。并且在做活动时要重视老人的亲身体验(王瑶,罗艳王婧,)。
总的来讲,PCC强调“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病人为中心”,强调每一个人都是整体人性化和价值平等的个体。这也恰恰和国内不断倡导的“老年痴呆症”更名一事有异曲同工之妙。“痴呆”二字容易让人联想到痴傻而似乎带有讽刺的意味。甚至单单因为这个名字,有很多人不愿意就医。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老年痴呆”的叫法已经普遍被“失智症”、“失忆症”等替代。比如说在我国香港地区,已统一改称为“脑退化症”;在我国台湾地区,将此症命名为“老人失智症”;在日本,则被更名为“老人认知症”。
是啊,她们没有“痴呆”,只是忘记了些事而已;她们没有“痴呆”,只是在白发苍苍的年纪变回了孩子而已。羊跪乳,鸦反哺,像老人在我们孩童时期照顾我们一样,现在轮到我们关爱、照顾这些可爱的老小孩了。
参考文献:
范皛,沈军.().老年痴呆症患者照顾者的认知情况及干预研究现状.中国民康医学(23),86-88.
王瑶,罗艳,王婧,王媛媛,何国平.().以人为中心的老年痴呆症照护模式.中国老年学,35(22),-.
王莹,柴云.().社会因素对老年痴呆症影响的研究进展.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9(1),50-52.
徐颂华.().老年痴呆症研究现状.中国乡村医药,19(2),87-88.
羽燕.().关爱老人,从老年痴呆症更名开始.食品与药品(12),18-21.
作者:刘思彤
编辑:黄雅婷
华东师范大学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无
心·晴
心晴志愿者队
心理
科普
爱心
帮助
心晴
空·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