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期脑科学日报
年11月23日
科学时讯
1,浙大与华中科大团队合作解析下丘脑-神经垂体内分泌系统的三维精细结构及中枢功能
来源:小柯生命
左,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的三维重构展示;右,大细胞内分泌神经元侧支投射示意图。
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段树民院士和高志华教授的团队巧妙地将逆向示踪病毒注射至大鼠的神经垂体,利用病毒沿轴突高效逆向转运的特性,点亮整个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HNS)。团队继而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龚辉教授团队合作,利用自主开发的荧光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fMOST)技术,对大鼠全脑进行成像并首次完成了HNS高分辨率的三维重构。
研究发现除了经典的下丘脑室旁核(PVN)与视上核(SON)外,下丘脑内多个核团都存在向神经垂体投射的血管加压素(AVP)和催产素(OXT)神经元,且部分OXT阳性大细胞能发出轴突侧枝投射至皮层、杏仁核、伏隔核、纹状体等下丘脑外的区域,提示他们可能同时向外周和中枢内释放OXT。
研究发现激活OXT大细胞不仅能通过投射至神经垂体的主轴突释放OXT,提高外周血液中OXT的含量,也能通过脑内的侧枝释放OXT,促进大鼠的社交行为;而抑制这些细胞则产生了相反的效果。提示OXT大细胞能在外周和中枢释放OXT,协调机体稳态和中枢行为。研究结果于北京时间年11月19日凌晨0时在线发表于Neuron杂志。
阅读链接:
浙大与华中科大团队合作解析下丘脑-神经垂体内分泌系统的三维精细结构及中枢功能
2,武汉大学黄世文/胡斌Biomaterials:还原活性Fe3O4胶束聚集增强磁共振造影鉴别诊断胶质瘤
来源:奇物论
武汉大学黄世文、胡斌、BoWu等人基于敏感超顺磁性Fe3O4纳米粒子(SIONPs)细胞内聚集的还原激活策略,开发一种胶质瘤的非侵入性成像鉴别诊断方法。
体外和体内磁共振成像结果表明,SIONPs通过在肿瘤部位的响应聚集,能够特异性地提高肿瘤的T2弛豫速率,增强具有氧化还原微环境的肿瘤的MR成像。体内实验结果还表明,T2加权成像对比度的显著提高可用于区分炎症肿块和恶性胶质瘤。
阅读链接:
武汉大学黄世文/胡斌Biomaterials:还原活性Fe3O4胶束聚集增强磁共振造影鉴别诊断胶质瘤
3,NatComm丨高天明团队发现ω-3不饱和脂肪酸DHA可防止EPA对学习记忆的损害作用
来源:BioArt
大脑中富含各种脂肪酸,生活中所熟知的DHA以及EPA就是其中两种ω-3不饱和脂肪酸。除了对外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作用外,ω-3不饱和脂肪酸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也有益处。
近日,南方医科大学高天明教授团队在Nature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AcuteEPA-inducedlearningandmemoryimpairmentinmiceispreventedbyDHA的研究论文,探讨了EPA和DHA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并对其分子靶点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通过特异性敲低GABA神经元上的5-HT6R,证明EPA是通过该受体促进GABA能突触传递,从而损害学习记忆和LTP(一种学习记忆的细胞模型)。而DHA可能通过5-HT2CR抑制GABA能突触传递,从而对抗EPA对学习记忆和LTP的损害作用。
阅读链接:
NatComm丨高天明团队发现ω-3不饱和脂肪酸DHA可防止EPA对学习记忆的损害作用
4,图宾根大学团队:靶向淀粉样蛋白前体可减少后期阿尔茨海默氏样病理
来源:小柯生命
德国图宾根大学MathiasJucker研究小组发现,在转基因小鼠中靶向淀粉样蛋白前体可减少后期阿尔茨海默氏样病理。相关论文于11月17日在线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
在可检测到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之前,研究人员在Aβ前体蛋白转基因小鼠中测试了各种抗体中和Aβ种子的能力。在淀粉样前期急性给药后,至少一种抗体(aducanumab)导致6个月后Aβ沉积和下游病理的显著降低。这表明在脑中蛋白质聚集的滞后阶段已存在可治疗性靶向的致病性Aβ种子。
阅读链接:
图宾根大学团队:靶向淀粉样蛋白前体可减少后期阿尔茨海默氏样病理
5,深睡眠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又添新证
来源:阿尔茨海默病
研究人员了解到,睡眠和痴呆症,特别是阿尔茨海默病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在深度睡眠期间,大脑似乎会将增加患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的废物冲走。一系列新的研究表明,在睡眠的这一阶段——梦很少,大脑的节奏缓慢而稳定——可以帮助降低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的水平。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神经科学和心理学教授MatthewWalker的团队研究了32个70多岁的人,让他们参加了一项睡眠研究,寻找表明深度睡眠的慢电波。这些参与者都没有记忆问题。研究人员使用脑部扫描来监控每位参与者长达6年的β-淀粉样蛋白水平。结果表明,深度睡眠较浅的人体内β-淀粉样蛋白含量更高。研究于11月12日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Biology)杂志上。
阅读链接:
深睡眠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又添新证
6,疼痛和吸烟:有联系吗?
来源:大话精神最近的两篇论文探讨了吸烟和身体不同部位疼痛之间的微妙而令人惊讶的联系:第一篇是对该课题的研究现状的回顾。这项研究的重要发现之一是,那些患有慢性疼痛的人比没有慢性疼痛的人更有可能吸烟。尽管后一组的吸烟率继续下降,但疼痛人群的吸烟率似乎没有下降。第二篇论文专门研究了吸烟的人最可能疼痛的部位。这项研究检查了-年全国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的数据,其中包括来自全面身体疼痛问卷的数据,以及关于其他健康状况(包括烟草使用)的问题。结果发现,吸烟的人更容易遭受慢性疼痛。尽管全身疼痛的可能性增加,但研究发现脊椎疼痛,尤其是腰痛,与吸烟有最密切的联系。第二大关联是头痛和吸烟。吸烟还与躯干疼痛(包括胸部和腹部)以及四肢疼痛有关。阅读链接:疼痛和吸烟:有联系吗?「临床研究」7,适度饮酒也会损伤大脑?
来源:环球科学
肝脏不是唯一会因喝酒而损伤的器官,大脑也会受到损伤。饮酒超过英国目前的低风险指标,就会增加患痴呆的风险。一项发表在《科学报告》上的研究发现,即使是适度饮酒也会导致脑容量下降。
研究人员调查了名年龄从39岁到45岁的人。大多数参与者表示他们的饮酒量为中等或低风险水平(平均每周少于克纯酒精)。即使是这样,脑部扫描结果显示,他们的脑容量与平均值相比依然有所减少。
阅读链接:
适度饮酒也会损伤大脑?
8,秒变机器人!中国科学家发明磁性喷雾剂,简单喷一喷即可快速“制造”机器人,已在生物医学领域初步应用来源:学术头条近日,来自香港城市大学(CityU)、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SIAT)的研究人员及其合作者,成功开发出一种制造毫米级机器人的简单方法。该方法只需要将类似胶水的磁性喷雾剂喷在物体表面,就可以快速制造出一种运动可控且灵活的毫米级机器人。利用这种方法,在磁场的驱动下,被涂抹后的物体可以在不同表面上爬行、行走或滚动。研究人员表示,这种磁性涂层具有生物相容性,而且在必要时可以分解成粉末,在生物医学领域,比如导管导航和药物输送等,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应用潜力。相关论文以“Anagglutinatemagneticspraytransformsinanimateobjectsintomillirobotsforbiomedicalapplications”为题,于11月19日在线发表在科学杂志《科学机器人》(ScienceRobotics)上。阅读链接:秒变机器人!中国科学家发明磁性喷雾剂,简单喷一喷即可快速“制造”机器人,已在生物医学领域初步应用审校:Simon
题图:摄图网
前文阅读
1,11.22脑科学日报
Science:寻找大脑中的“冥想盆”,还原真实记忆
2,11.21脑科学日报
柳叶刀子刊:抗抑郁治疗的十个核心数据;Nature子刊:反应性星形胶质产生双氧水促进老年痴呆
欢迎加入超过人的
全球最大的华人脑科学社群矩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