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旅行
我们先看看这个故事:宁静的夏日午后,一座宅院内的长椅上,并肩坐着一对母子,风华正茂的儿子正在看报,垂暮之年的母亲静静地坐在旁边。忽然,一只麻雀飞落到近旁的草丛里,母亲喃喃地问了一句“那是什么?”儿子闻声抬头,望了望草丛,随口答道:“一只麻雀。”说完继续低头看报。母亲点点头,若有所思,看着麻雀在草丛中颤动着枝叶,又问了声:“那是什么?”儿子不情愿地再次抬起头,皱起眉头:“我刚才告诉过您了,妈妈,是只麻雀。”说完一抖手中的报纸,又自顾看下去。麻雀飞起,落在不远的草地上,母亲的视线也随之起落,望着地上的麻雀,母亲好奇地略一欠身,又问:“那是什么?”儿子不耐烦了,合上报纸,对母亲说道:“一只麻雀,妈妈,一只麻雀!”接着用手指着麻雀,一字一句大声拼读:“摸—啊—麻!七—跃—雀!”。然后转过身,负气地盯着母亲。老人并不看儿子,仍旧不紧不慢地转向麻雀,像是试探着又问了句:“那是什么?”这下可把儿子惹恼了,他挥动手臂比划着,愤怒地冲母亲大嚷:“您到底要干什么?我已经说了这么多遍了!那是一只麻雀!您难道听不懂吗?”母亲一言不发地起身,儿子不解地问:“您要去哪?”母亲抬手示意他不用跟来,径自走回屋内。麻雀飞走了,儿子沮丧地扔掉报纸,独自叹气。过了一会儿,母亲回来了,手中多了一个小本子。他坐下来翻到某页,递给儿子,点指着其中一段,说道:“念!”儿子照着念起来:“今天,我和刚满三岁的小儿子坐在公园里,一只麻雀落到我们面前,儿子问了我21遍‘那是什么?’,我就回答了他21遍,‘那是一只麻雀。’他每问一次,我都拥抱他一下,一遍又一遍,一点也不觉得烦,只是深感他的天真可爱……”老人的眼角渐渐露出了笑纹,仿佛又看到往昔的一幕。儿子读完,羞愧地合上本子,强忍泪水张开手臂搂紧母亲,深吻着她的面颊……原来,母亲不是患有老年痴呆症,只是看到麻雀,回忆起往昔母子间的亲密,故意反复的提问。日记本中那位可爱的孩子,如今已长大成人,不再追着妈妈问“那是什么”,却只是低头自顾看报,对于身边的母亲,不再关怀。往日的温馨已成追忆,眼前的他,仅仅被母亲问了四遍就火冒三丈,不能耐烦。这是一个令人反思的故事,不足五分钟,却浓缩了一个沉重的话题:假如爱有长度,儿女对父母的爱,比起父母对儿女来说,相差几许?21与4之间的差距,不是数字,而是难以言说的爱;是儿女穷尽一生也无法偿还的亏欠,那里面蕴含着太多牵挂;从小到大,从生到死,伴随我们人生的每一步,始终如一;父母深挚的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毫无保留,毫无怨言,因为不求回报,才更加难以还清。如果父母老了:不要责难他们大小便失禁弄脏了衣裤,他们也曾因此为你擦屎端尿。不要怪他们弯腰驼背脚步迟缓,他们也曾扶着你直起腰杆,蹒跚学步。不要嫌弃他们把饭菜与口水流在衣服上,他们也因此为你喂过饭。不要烦他们言语唠叨含混不清。因为你曾经的牙牙学语,叽叽喳喳,他们却当动听的歌来听。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爸妈,一定要健康幸福!
每晚万人陪你阅读。
古人云: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一个人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幼年的教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留下印象,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也会模仿。
正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古人很早就意识到教育孩子最重要的责任人是父母。
一个家庭,父母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把积极的人生态度传给子女。
家庭兴衰,取决于每一个微小的细节,一个家庭,如果犯了两条大忌,就要小心了。
01
薄族者,必无好儿孙。
对族人、亲戚苛刻的人,后代一定不会出现有出息的子孙。
一个对待身边亲人都刻薄寡恩的人,一定是心胸狭益、丝毫没有爱心的人。
他所教育出来的儿孙,也难以有善心。
亲戚是生活中最亲的人,有的甚至有血缘关系,如果连亲戚都不善待,还能指望他对别人有善心吗?
民间有句话说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意思也就是父母的行为不端,孩子可能也会受其影响也好不了哪里去。
这样的人所教育出来的孩子大多难有善良、怜悯之心。
处之于社会,往往缺乏善恶对错的认识,在大是大非面前容易为了一己私欲而走错弯路,结果害人害己。
02
薄师者,必无佳子弟。
老师是启蒙的人,如果连师长都不知尊敬、刻薄寡恩,分明是鄙视知识学问,这种人的子弟还会好好求学,成为有用的人吗?
多半是不学无术之徒。
我们经常能发现,那些功成名就之人往往都十分尊师重道,即使有了名气之后依然会常去看望恩师。
而那些一事无成,不学无术之人,提起自己老师往往是一脸鄙夷,毫无感激之心。
这可能就成功者与失败者在格局上的差别吧。
父母对待自己的老师很不尊敬,这样家庭的孩子也不会很好,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上学的时间几乎多半都是跟老师同学在一起,若家长们不尊重老师,或者家长对自己的老师不尊重,那么当孩子被潜移默化的"教育"时,孩子们又怎么会尊重自己的老师。
不尊重老师,谦虚学习,又怎么会有出息的孩子?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