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宝妈发现孩子总喜欢离家里的电视很近观看,稍微离远一点,便说看不清晰。宝妈怀疑孩子的眼睛出问题了,带医院检查眼睛。看着满满一层楼带着眼镜的同龄孩子们,宝妈心里像打鼓一样忐忑不安,自己孩子才三岁,她不想在孩子这么小的年纪,就让孩子戴上小眼镜。作为一名近视患者,宝妈对眼镜并没有丝毫好感,仿佛戴上去的那天,就不会有取下来的那一刻。即使通过现代科技做了各种高科技近视手术,已经被眼镜压塌的鼻梁却回天无术。在经历了数次扩瞳检测,最终宝妈拿到了检查结果:“近视度,散光度,建议立刻佩戴眼镜。”宝妈叹了口气,看着整整一楼层苦着脸的同龄爸妈,她明白,被电子产品摧毁的不仅只有自己的孩子。
我的孩子不是玩手机近视的,是遗传近视
在家长之间聊天的时候,为了守住自己那三分薄面,不想被其他家长说三道四,甚至作为“没有照顾好宝宝,放纵玩手机导致近视”的反面例子,一些孩子妈妈会如此为自己解脱。起码把锅扣给遗传,自己心里会更好过一些。
在此,先科普一个知识,除了极少数单基因遗传,例如COL11A1这样的诞生落地便是高度病理性近视以外,绝大多数所谓的“遗传近视”,只是让孩子拥有“更容易近视的体质”。父母双方近视程度达到度,近视概率达到最高峰,会比普通孩子近视概率多出36%。
所以当宝宝出生的时候视力正常,成长到几岁时却近视了,作为父母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原因。并且孩子的近视倘若伴随散光,除了婴儿出生时携带的天生病理性散光外,几乎%可以确定,是使用电子产品过多的问题。因为散光是不会遗传的,每个人出生时都会带有一定的散光度数,但是绝不会太高。婴幼儿时期长期使用电子产品,对眼睛最大的弊病便是散光度数加深。
数字痴呆症
电子产品对孩童的伤害并不仅仅只停留在眼睛上,事实上,在看不见的地方,它们埋下了更深的祸根。德国著名脑科学家、精神科医师、哈佛大学客座教授施皮茨尔,曾写过一本非常有名的著作《数字痴呆化》,书中主要就是讲数字化的社会,如何扼杀现代人特别是孩子们的脑力。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值得警惕的观点:比老年痴呆更可怕的是数字痴呆症。
国外曾经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为了测试孩子们对电子产品的专注程度,实验者在孩子们的家中设置了隐蔽的摄影机。当确定孩子专注在手机游戏上后,他们开始了实验,起初只停留在将家中装饰的花朵更换,将家里墙上裱起的画作更换,在这过程中,孩子没有察觉到不断变化的一切。然后实验者加大了力度,将孩子的母亲更换,甚至将孩子的兄弟姐妹更换,孩子依然只专注于手机那小小屏幕,没有发现周围异常。直到最后,实验者关闭了家中的网络,突然从游戏里回到现实的孩子,表现出了一种茫然与迟钝。
孩子对手机与电脑所表现出来的专注,并不是真正的专注力。而是一种面对数字信号巨大信息输出的一种被动专注力,一旦孩子形成了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