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6日上午9时,维西县康普乡阿尼比村精准扶贫工作队长付艳华给阿尼比村总支书记唐海峰发了一封《就医劝导书》:“尊敬的唐书记你好:在扶贫的道路上一直以来都是你给群众发出就医劝导书、就学劝导书、迁入新居劝导书、戒酒劝导书、赡养老人倡议书。我多次口头劝导你就医未果,今天,我代表扶贫工作队以书面形式给你发出一封就医劝导书:工作虽然重要,但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近期观察你的身体状况很差,请遵医嘱,尽快外出就医。”
《劝导书》没有生效20多天过去了,付艳华的《劝导书》没有生效,唐海峰依然带病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康普乡政府乡长曾学钦说:“付艳华多次向我反映了唐书记的情况,我两次找唐海峰同志谈话,动员他请一段医院治病。但唐书记不听我的劝导。”
《就医劝导书》无果引起付艳华等同志的担心:唐海峰患痛风,长期服用中草药;年8月以来,经常感觉眩晕、头痛症状,到康普乡卫生院检查血压高达-左右。按照医嘱,唐海峰需要住院治疗。
对于自己所患的病的严重性,唐海峰清清楚楚;对于同志们的关心,唐海峰万分感激。他对同志们说:“我知道身上的病,不要紧,我常吃药就行了。离脱贫摘帽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我们村还有许多短板弱项需要补齐,我医院心里不踏实,病也治不好。”
唐海峰是一个性格耿直的傈僳族汉子,今年才33岁,老家在维西县塔城镇海尼村大村上组。从年9月1日被聘任康普乡普乐村大学生村官那天开始,他就在脱贫攻坚最前沿阵地工作。期间,被维西县委政府评为集体林权改革先进个人、康普乡优秀大学生村官。
唐海峰有三个家:一个家在维西县城,成员是在维西县民族小学任教的妻子唐群英,带着着两个女儿,长女今年6岁,在维西县幼儿园就读中班;次女未满两周岁。这个家需要唐海峰帮把手;另一个家在维西县塔城镇海尼村大村上组,家中有90多岁的奶奶、患有老年痴呆症母亲和患有严重颈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的父亲。这个由老年人组成的家,更唐海峰照顾;第三个家就是康普乡阿尼比村了。这个家的家庭成员就是村“两委”、扶贫工作队和全体村民。这个家一刻也离不开唐海峰。
转眼间,唐海峰三个家的状态已经持续9年了。在谈到为什么能够带病长期坚守在扶贫第一线时。唐海峰讲到了她的爱人唐群英:“我的妻子很贤惠,做好教师工作本来就很不容易了,她还要照顾两个孩子,照顾老人。每个星期,她都带着孩子到老家去照顾老人,给老人送药,为老人料理家务。我没有尽到丈夫、父亲、儿子的责任,但我的爱人从来没有埋怨过。我不是无情的人,我很想有分身术,一边干好工作,一边照顾好家庭。但我做不到啊!”
每当说起家庭时,唐海峰这位性格刚毅的汉子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我代表扶贫工作队给唐书记写这封《就医劝导书》是因为我不想让一个好同志倒下。”付艳华向我们讲述了写《就医劝导书》前几天的那件事情,“那天,天气炎热,我和唐书记到念尺一组、二组开展遍访工作。我们一天开展了两个组的遍访工作。上午11.00左,右唐书记一直说感觉自己有点头昏,可一直坚持开展遍访工作,直至一点多抵达李爱华家门口时,他倒在了李爱华家过道上,当时一直认为他身体不错,以为是天气炎热加上劳累过度。休息了一会,我们又开始了遍访工作,直至完成两个组的遍访回到村委会。唐书记吃了几片药后紧接着主持召开村“两委”、扶贫工作队会议,直到深夜11时30分才休息。10月4日晚上7时许,一位同事食物中毒,唐书医院抢救,同事脱离危险后,唐书记顺便测量了血压:多的舒张压。当时都吓到医生,医生说:‘必须住院治疗,血压要是还控制不下来的话,要住院治疗’。但唐书记没有听医生的话,当天晚上就赶回阿尼比村委会了。”
真心真情焐热‘亲戚’的心从年5月起,唐海峰就用脚步丈量阿尼比村的每一寸土地,用心用情走进“亲戚”的心。
付艳华的手机里还存着一张珍贵的照片:画面的主人公是余建华和唐海峰。唐海峰弯下腰正在给余建华系鞋带。照片的拍摄时间是年3月20日。这一天,唐海峰带着给余建华买的新衣服来到余建华家。唐海峰像对待亲人一样给余建华洗脸、洗发,叫余建华洗脚、洗澡,帮余建华换上了新衣服。
之后,唐海峰又到了余建华家三次。情到深处没有捂不热的心,余建华终于把唐海峰的话装进了心里变成了行动。余建华戒了酒,身体也恢复了,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愿意做活路,也有能力做活路了。
前几年,村里人都说:“余继兵能够改掉酗酒习惯、脱贫摘帽,除非石头开花,马生角。”如今,余建华改掉了酗酒的习惯,摘掉了贫困帽子。
“我有今天的好日子,要感谢唐书记!”余继兵说。
余继兵今年才30岁,早年些年,养成酗酒的习惯。村里人这样评说:“余继兵早酒一盅,一天晕东。”“一天晕东”的余建华见酒就贪,逢酒就醉,成天不干活路,贫困帽子戴得严严实实,身体状况很差,站都站不稳,至今还是光棍一个,要摘实在不容易。
“余继兵把酒戒了,到广东务工去了。”这条消息在阿尼比迅速传播。
“一瓶酒可以打倒一个人!”康普乡乡长曾学钦说,“阿尼比村解救治懒工作抓得很好,人的精神面貌、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年以来,在唐海峰的带领下,阿尼比村6个因酒因懒致贫的青年经过帮助戒了酒,恢复了健康,在政府的帮助下,努力用勤劳的双手改变贫穷面貌。
“当好劝学书记责无旁贷”“阿尼比的落后是经济文化的落后,归根到底是教育的落后。”唐海峰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要高度重视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当好劝学书记责无旁贷!”
年以前,阿尼比村全村只有2名中专毕业生;无一名在岗在编人员,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还不到3个。
担任村总支书记不久,唐海峰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入户调查中,唐海峰在四里底组看到余卫香在家务农,交谈了解情况后,得知余卫香属当年高中毕业学生,被云南民族大学录取,但因家中条件不好且还有一妹妹在上学,为减轻家庭负担放弃了求学愿望后,他多次到该农户家中进行了劝学。唐海峰的耐心劝导,再次激发了余卫香求学欲望。唐海峰及时向挂包单位维西县信用联社沟通解决学费问题。在各方力量的帮助下,余卫香圆了大学梦,阿尼比村从此有了第一个本科生。今年,余卫香获取社会各界帮助.00元社会捐款。
从余卫香开始,阿尼比探索出一条教育扶贫的好路思路:“加大教育引导、社会各界拉一把、自己努力跑一段”。
唐海峰无论大会小会都宣传教育的重要性,每年新生开学前,都要组织全村学生及家长召开专题教育座谈会,同时多方筹集资金、获取结对帮扶单位的资助;各类产业、政策倾斜于学生家庭,建立学生家庭的评优争先的奖励机制。
教育扶贫各项措施的落实促进了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再苦也不能苦娃娃”的意识在群众心上扎下了根。为了帮助娃娃上好学,一大批学生家长大胆走出山门外出务工攒学费。如今,外出务工成为阿尼比群众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短短5年,尼比村教育现状发生了根本转变,截止目前全村共有本科生1人、大专13人(其中两人毕业)、中专4人,高中7人,初中以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0辍学,年8月,第四党支部书记李明贤之子通过考试进入了白马雪山管护所,实现了近30年第一个参加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实现了零的突破)。截至目前年共计申请社会各界教育帮扶资金14.65万元(不含政府政策帮扶)。
“我怎么就劝不了唐书记”阿哭二组建档立卡户余丽明对唐书记感激不尽,他逢人就说:“要不是唐书记的帮助,我们这家人还在熬苦日子呢!”余丽明今年27岁,与聋哑残疾人母亲生活在一起。余丽明患了重病长期窝在家里熬着,身体每况愈下,眼看着家里的这颗顶梁柱就要倒下了。
去年4月的一天,唐海峰遍访来到余丽明家,看到躺在床上的余丽明上气接不上下气,心里十分着急。杨海峰通过了解发现,余丽明之所以不敢出去就医是因为有两个顾虑:一是资金问题,怕出去治病背上一屁股两肋把的帐;二是从未个出过远门,不敢出门。
唐海峰给余丽明详细讲解了健康扶贫政策,并表示村里可以通过大病救助基金帮助解决资金问题。听了唐书记的话,余丽明心里的石头落地了。在亲戚的招呼下,余丽明的病终于痊愈了,恢复了劳动能力。
余丽明是一个很能吃苦、很有公心的年轻人,通过努力,他们家摘掉了贫困帽子,他还当选为阿哭二组村民小组组长。
“唐书记能够劝导别人就医就学,我怎么就劝不了唐书记就医呢?”付艳华代表工作队的《劝导书》发出去这么长时间了,但没有收到他想要的结果,好生纳闷,于是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段文字,“我读懂了唐书记的心--脱贫攻坚必有我!”
作者:杨洪程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