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2:如何预防
预防老年痴呆要做到勤学习、勤动脑,大脑是用进废退,越用效果越好,临床上科学家已经发现老年痴呆受以下因素影响:1、教育水平和痴呆的发生率明显相关,所以到了老年一定要培养对新生事物的兴趣。2、一定要勤动手,手巧会锻炼大脑的智力活动,所以勤动手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3、要保持营养的均衡,避免引发痴呆疾病的发生,比如说营养不良或者维生素的缺乏、维生素B1、维生素B12、叶酸的缺乏,电解质的紊乱会导致认知功能下降。4、另外有很多的疾病也会导致痴呆的发生,要避免脑血管病、头部的外伤、抑郁症、甲状腺功能减退。5、老年人一定要避免独居,一定要多参加社交活动,多和人沟通、交流,聊天会增加思维的敏感性。
老年痴呆症的学名是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能力损害、人格和行为改变等特征。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约有1.2亿人,其中患有阿尔兹海默病的老年人有近千万,这个数字在不断增加,未来30年,我国将会是世界上阿尔兹海默病人数最多且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中医学中我们认为阿尔兹海默病属于“痴呆”“健忘”“呆病”等范畴,《内经》中有类似症状的描述,如:《灵枢·天年》云:“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
唐代孙思邈的《华佗神医秘传·治痴呆神方》载:“此病患者,常抑郁不舒或愤怒而成者”,说的是此病多由气郁得不到疏解而成。
清代陈士铎在《辨证录》专门立有“呆病门”,对呆病的症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他认为呆病是因为肝气郁结,肝在五行属木,木克土,肝郁导致脾虚,脾虚后,体内的湿气积蓄成痰,又没办法将痰化掉,长期积在胸中,盘踞在心脏附近,时间一长,使得神明不清,就成了呆病。因此他认为呆病的治疗应当以开郁逐痰、健胃通气为主。
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脑髓说》中说:“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年老气血不足,脑髓失养,发为痴呆”,认为年老肝肾亏损、脑髓失充是本病的主要病因。
《伤寒论》中载:“其人善忘者,必有蓄血”;唐容川《血证论》言:“凡心有瘀血,亦令健忘”,“血在上,则浊蔽不明矣”,说明瘀血也是痴呆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概而论,本病的形成多因年迈体虚、七情内伤等原因导致气血不足,肾精亏耗,脑髓失养,或是因为气郁、痰浊、瘀血等痹阻而成。
近来碰到了很多老年痴呆问题,我们国家正快速进入老齡化,老年痴呆的庞大群体即将产生,在授业恩师指导下,我对老年痴呆进行辨病论治与辩证论治相结合的专病专方的探索和研究,不断总结从中医角度治疗老年痴呆的各种经验,以期减少老人痛苦,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尊严。
老年性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是一种以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病理改变是大脑皮层萎缩、脑沟增宽、脑室扩大、老年斑、B-淀粉样蛋白沉积及海马体萎缩等。起病于老年期(60岁以上)者,称为老年性痴呆;起病于中年或老年前期者,称为早老年性痴呆。临床表现:起病多徐缓,早期有记忆力减退、近事易忘、逐渐加重、计算力低下、不辨方向、反应迟钝;重者闭门独处、或言语颠倒、或时笑时哭,饮食二便均难以自理。血管性痴呆是由脑血管疾病引起痴呆,起病快,在影像学可见脑部梗塞病灶等。
中医学有关痴呆的论述,在《灵枢·海论》中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晕,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在《医林改错》中亦说:“灵机记性在脑,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均说明老年痴呆,主要病机是髓海不足、脑失所养。在《血证论》中则认为“心有瘀血,亦令健忘”。在《石室秘录》中说“痰气最盛,呆气最深”,“痰浊内蕴蒙蔽神机”等等,均说明瘀血、痰浊蕴阻脑络,亦是老年痴呆发病的重要因素,总之,老年痴呆病位在脑,肾精亏虚、髓海不足为其本,瘀血、痰浊互结为其标。
从古至今,中医各家对老年痴呆的研究从未停止。年12月22日,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中国中药协会脑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和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在北京召开专家共识会议,起草了AD(阿尔兹海默病)中医诊疗共识:
将AD病程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分为髓海渐空、脾肾两虚、气血不足证,
中期分为痰浊蒙窍、瘀阻脑络、心肝火旺证,
晚期则为毒盛虚极证。
尽管专家共识是如此,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问题往往是老年人一体多病,所以我们也就会在其他的地方看到关于阿尔兹海默病的不同中医证型的描述,我们无法简单地以某个症状去治疗,需要以整体观念来辨证论治,这样才是中医内涵的体现。
专题研究沙龙:艾灸馆的运营和发展,欢迎各艾灸馆馆长、从业者、中医馆馆长、艾灸连锁经营者报名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