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际神经精神疾病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医院张振馨教授、首都医科医院蔡焯基教授等共同启动了“中国神经精神疾病周”项目。该活动由灵北公司倡导,旨在提高和增强公众对神经和精神类疾病的认知和防治意识,将抑郁症和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的疾病诊疗知识向公众不断扩大、深入普及。在活动期间,张振馨教授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徐一峰教授分别接受了记者采访,介绍了有关老年痴呆症、抑郁症防治的最新观点。
不积极就医较普遍
随着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在日趋增高,其对公共卫生服务和社会经济负担造成了巨大压力。张振馨教授表示,我国公众对老年痴呆症的认知率较低。调查表明:只有22%的家庭在老人疑似患病时会接受诊疗,只有49%的在老人病重时会接受诊疗;只有少数高知识、高收入家庭表示尽早接受诊疗。另外还有75%的人认为老年痴呆症需要多锻炼,而不需治疗。张振馨教授提醒,一旦出现老年痴呆症症状,医院门诊接受检查和治疗,以免病情加重、加速或延误。及时用药或治疗,可对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起到保护作用,而未及时发现的病症给家庭和社会造成的情感影响和经济负担更加沉重。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符,闷闷不乐、悲痛欲绝、悲观厌世、发生木僵,严重者甚至出现幻觉、妄想,产生自杀企图或行为。徐一峰教授说,抑郁症不太容易被发现,很多人可以在表面上跟一般人一样工作、生活、学习,不会去求医;有的根本就不去求医,有的求医了却没有被发现。因此就诊率很低,治疗率更低,乐观地估计治疗率不超过10%。
徐一峰教授表示,抑郁症应当引起全社会的 预防老年痴呆症,应从出生开始
老年痴呆症虽然是一种老年病,但预防从出生、甚至妈妈在怀孕时就应该开始。据张振馨教授介绍,医院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对象是在该院~年出生者,调查他们后来是否患有老年痴呆症,并分析其原因。结果发现,小时候营养不足的人,长大后患老年痴呆症的较多;而营养较充足者,长大后就较少患老年痴呆症。张振馨教授分析说,人体大脑完成发育是青春期之后,儿童时期是帮助大脑发育的最好机会,营养充足大脑发育十分有利。
如果错过了儿童期,就没有办法预防老年痴呆症吗?张振馨教授说,预防老年痴呆症是一个人一生的事,即使成年后,也可以通过补充足够的营养,来减少老年痴呆症的发生。现在的研究已经发现,大脑神经细胞是可以重塑的,整个大脑就像计算机网络一样,是可以发展的。已经受到损害的神经细胞,也有可能恢复功能。因此,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应有个良好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营养。她对现在很多人在饮食上过分素食感到担忧,认为那些不吃肉、荤菜,只吃素食的人将来可能更容易患老年痴呆症。她说,饮食要全面,很多营养物质在蔬菜中是没有的,只存在动物饮食中。很多人吃鸡蛋只吃蛋白,不吃蛋黄也不可取,因为蛋黄里面有着丰富的营养。
除了饮食上需要注意外,张振馨教授还提到预防老年痴呆症要做到经常用脑、经常锻炼。画图、听故事、触觉和语言刺激、音乐都可以帮助大脑网络重建。她建议要在工作生活中不断充实自己,多培养兴趣爱好;不要懒惰,因为懒惰会对大脑产生负面影响,使神经细胞减少。
另外张振馨教授还提到中国特色的运动对预防老年痴呆症也很有帮助。除了太极拳外,九宫步也是一种很好的运动方式,对预防和治疗老年痴呆症都很有用。她提示公众,接受文化教育对大脑非常重要,同时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都可以适当减少老年痴呆症的患病率。
“心灵感冒”需要专业治疗
抑郁症常被称为“心灵感冒”,医院进行。徐一峰教授强调,适当的运动和散心可以相对缓解抑郁症病情,而药物仍是治疗抑郁症的主要途径。特别是中、重度抑郁症患者,更应在专业医院,接受医生和药物的专业诊疗,才是彻底摆脱抑郁症的捷径。但由于公众对于抑郁症的知识和危害认识尚有诸多误区,很多患者不愿意接受药物治疗,认为吃药有副作用,甚至会“上瘾”。徐一峰教授表示,目前国际上抗抑郁药物研发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和改善,新型抗抑郁药物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同时兼顾了良好的安全性。
很多患者在经过长期的用药后,症状缓解,就会自行减药或者停药,这是否可行?徐一峰说,国外的随访研究已经证明,如果抑郁症是首次发病,有50%的可能性会发生第二次;第二次发病则有70%的可能性会发生第三次;如果第三次发生的话,再发的可能性达90%以上。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如果第一次发现好转后至少再服药1年或者更长时间。比如5月份生病,治疗到7月份,如果好转,治疗还最少要持续到明年7月份,更长则更好;如果是第二次治疗,则应在好转后坚持服药两年以上;第三次在5年以上,鼓励长期终身用药。也就是说,复发次数越多,持续好转以后持续治疗时间则越长。
对于减药,徐一峰说,现在的观点是除非准备停药,否则不主张减药。如果患者要怀孕生子,怎么用药则需要专业医生进行判断。
北京现在治疗白癜风大概多少钱白癜风应该如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