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猿星球》(版)在中国属于比较小众的片子,但它在好莱坞却是高居经典殿堂前列的科幻名作。在无利不起早的片商和挑剔的观众双重夹击下,当时并不算主流的科幻片领域中,它能够在68年到73年连拍五部,还要早于后来的星球大战三部曲和8、90年代才成形的星际迷航系列电影。
这部电影的魅力除了公认的反乌托邦和那个堪称影史最出人意料的结尾之外,应该还有一种奇特的代换感:人类社会中司空见惯的一些语言、习惯和行为,移植到猩猩群体中后,错位感所带来的荒谬成为很吸引人的看点。当看着猩猩中的学霸、兵痞、官僚们像模像样地维持着社会运转,人类反而成为实验动物、低等野兽时,观众会非常好奇地跟随情节走下去,也会很有动力了解这样一种逆转是如何发生的。
所以在第一部大获成功后,《人猿星球》又连拍四部,第二部讲述残存人类与猩猩的决战,第三部则以时光旅行解释了猿族领袖凯撒的诞生,第四部讲述凯撒带领猿族起来反抗人类暴政,第五部讲述凯撒本欲与人类和平共处,形势却在猿族激进分子的推动下变得不可收拾,终至爆发恶战,情节又与第一部接续。这五部中,第一部直接进入影史的科幻十强殿堂,第三部编剧巧妙,第二部接续了第一部余威;第四五部则失之平淡。尽管如此,仅仅第一部就已经为整个故事赢得了一代代的铁粉了。
个体表演基础上的史诗演绎
所以在二十世纪福斯公司重启这个系列后,直接选择从第四部开始整个故事,顺序讲述从凯撒诞生到猿族统治地球的全过程。即《猩球崛起》。而刚刚在大陆上映的《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则对应原系列第五部的设定。
老版《人猿星球》着眼于整个社会的变迁与矛盾冲突,基本算是群戏,主要魅力在于情节的荒诞与出人意表;由于特效手段有限,由人类演员化妆而成的猿基本没多少表演空间,所以电影给个人的空间并不大。随着特效技术的进步,猿类的表情、动作越来越逼真(年蒂姆·波顿版的《人猿猩球》中,那头母猿的眼神已经显示了出人意料的温柔),导演们渐渐有实力去通过一个个体猿人的塑造,再现出从一个个体的奋斗与挣扎扩散到整个种群的革命与重建,最终彻底取代人类社会的宏大史诗。
由于有“动作捕捉之王”安迪·瑟金斯的加盟(他塑造的《魔戒》咕噜诡异可怜,而《金刚》则是史上最飙泪动物角色),有经验丰富的维塔工作室做技术保障,还有技术狂人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阿凡达》中发明的“表演捕捉”系统,到了《猩球崛起》时,你完全不会意识到里面那逼真的猩猩完全是人类扮演的了——而在《猩球黎明》中,出场猩猩最多达成百上千头,但实际上没有一头真正的猩猩参与拍摄,只有数名动作捕捉演员扮演了各种猩猩后数字化处理为猩猩大军。
本来不想写成技术帖,但对技术的一定了解真的非常有助于欣赏本片。所以再写最后一段,关于“诡异谷效应”的,这是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昌宏提出的一个假说,他发现对于拟人化的东西,随着这些物体跟人类相像度的提高,人类对其的认可度也同步提高,但相似到一定程度时,人类的认同会突然转化为厌恶、恐惧;再继续提高拟真度,人类就会对角色逐步认同;这其中突然产生的一段波谷,即称为“诡异谷”,因为人类对与自身过于相似的东西都会有“诡异”的感觉,淼叔相信看过充气娃娃实物或者照片的同学一定心有戚戚焉……
为了解决“诡异谷”问题,维塔除了在技术上提高了安迪·瑟金斯与凯撒的脸部表情相似度之外,最重要的是重塑了所有猩猩的眼神。我们看《贝奥武夫》或者充气娃娃时,最大的诡异感来自于凝固不动的死鱼眼睛。维塔工作室为了让猩猩的眼神接近于人类,与专科眼医合作,观察眼部肌肉的运动和光反射规律,最终开发出一套专用的“眼神软件”。而在电影中,智力开化后的猩猩眼白会略大于真实的猩猩,所以它们的眼睛会更像人的眼睛,这也使得观众对所有猩猩角色消除了诡异感(审美上的不适那是另一码事了,面对真人愤怒的眼神也没几个人会喜欢)。
技术的讲解到这里为止,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各种特技并不是为了炫技、制造大场面,而是为了让猩猩能够最大程度地获得人类的表演资源,让观众融入到“猩猩”们的精彩表演中,遗忘技术,沉浸在莎士比亚式的故事中。
有了如上的技术基础,和整个社会对宏大话题的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个医院比较好白癜风哪里治疗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