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阶段有一个特点就是长度不确定。它不像人生的前几个阶段,不管怎么分都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幼年就是三年,童年就是六年,老年这一段不确定。
我们有的人老年阶段可以60岁活到多岁,也有的过了61岁以后不久就走了。所以这个阶段一个很大的特点是不确定。不确定就带来很多问题。
下面推荐一篇作家周大新在新书读者见面会上的演讲,非常现实,值得所有中老年朋友传阅!
1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有句话:老人是对老年一无所知的孩子。
很多老人并没有做好面对老年的准备,以为这段路与以前走过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路段没有太大的不同。但他们不知道,虽然路面还是原来的路面,但此段路的沿途风景,与以往走过的相比,已相去甚远。
好多年前的一个上午,我从一栋四层楼的楼下走过时,看见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奶奶,用网袋提着两个洋葱头,喘着粗气望定单元门,脸上露着畏惧。
当时我有点诧异,上前问:老人家,你需要什么帮助?老奶奶叹口气说:这两个葱头太重,我怕提不到楼上去。
她话未落音,我就笑了:这两个洋葱头能有二斤?来,我帮你。说罢,问清她家门牌号,就蹭蹭提了洋葱头跑上去放到她家门口。
下楼时,老奶奶正拄了拐杖吃力地爬着楼梯。到家回想起这件事时,我猛地意识到,衰老收走了她的力气,如果老奶奶正值18岁,只会嫌它们轻。
有朝一日,我会不会也像她一样,连两个洋葱头也提不动?就是那一天,我第一次想到了老。
2后来听说一前辈作家,步入老年后与妻子同住一室但分床而睡,有天晚上睡前还一切正常,半夜妻子听见他的呼噜声,可天亮妻子起床后却发现,最熟悉的他走了。医生给出的结论是:心梗。
接下来,我又经历了母亲的病倒。老母90岁患病卧床,直至92岁去世期间,她完全失忆了。即使我到床前,她也会问:你是谁?或说些莫名其妙的话。这时我真切地体会到,人老到某个时候,是有可能变痴呆的。
衰老,让我对时间生出了真正的恐惧。
但时间并没有顾虑我的感受,他一刻不停地撕去书桌上的台历,一张连一张,毫不留情地把我也推进了老境。
于是我生出了描绘人生最后一段路途风景的心,便有了这部小说《天黑得很慢》,想用它宽慰天下老人也宽慰自己———人从60岁进入老境,到天完全黑下来置身黑暗世界,这段时间里有些风景应该被记住。记住了,就会心中有数,不会慌张。
周大新在新书读者见面会上,
还对人生最后一段路途的风景,
作了详细解读。
我们到了老年以后,
究竟会看到哪些风景?
1、陪伴你的人越来越少
我们从出生开始就一直有父母、长辈的陪伴,上学有老师同学朋友的陪伴,成年工作后有爱人、同事的陪伴。
但是到了老年,60岁以后,我们的父母、长辈通常都离开我们了,亲人之间基本上只剩儿女了。
儿女,还不说我们这些年实行独生子女就一个孩子,他还有很多自己的工作、家庭,他通常不跟你在一块住,你也尽量不想去麻烦他、干扰他,这时候他往往不在你身边,经常你打个电话,过节了给你送点东西,来看看你,平时一般没有在你身边。
同事们都老了,这时候疾病也都开始出现,基本都是自顾不暇。这时候陪伴你的可能是老伴,但是老伴,不管是妻子还是丈夫,也有可能先走。
现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是这样,很多是单身,很多老伴也走了,就剩下自己一个人,这样你就会感到孤独,一天到晚你见到的面孔非常有限,如果你不自己想办法出去见人,你想在家里等着别人来见你,这种情况很少。
所以孤独是我们这一段路上一个最大的“风景”,不管你过去多有钱,到了这个时候陪伴你的很重要的一个东西就是孤独,你必须做好这个精神准备。
有一个办法就是走出去。我附近的公园里有很多老人出去,重新建立朋友圈。在公园里边有的是打牌,几个人在打牌,慢慢地形成每天都来打打牌,就这么几个人说说话,他也觉得心理更舒服。
还有就是唱歌。有一些人愿意唱歌,大家可以组成一个小圈子,有一个人弄一些歌谱,大家唱唱歌。还有一些人跳舞,就是我们说的广场舞……用这种办法来解决孤独和寂寞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