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老年痴呆症 > 患病影响

生命的最后一程活到岁46

北京扁平疣网上医院 http://m.39.net/pf/a_8744643.html

“老三包”的故事:

有个朋友大伙叫他“老三包”。

全家的吃三包:买菜、煮饭、吃剩饭;全家的住三包:洗衣服、做清洁、整理房间;全家的用三包:吃饭、穿衣、住房。

医院,朋友要煮饭,接送孙子上学,医院,自己去排队、挂号、就诊、办手续,自己去住院部住院。两天了儿子、媳妇、医院看望。反正离家近,病不重,有医保。所以她不打电话,也不叫人。她说孩子们工作要紧,孙子学习要紧,不能耽误了。

七十多岁的人很尴尬,说老已经人生七十古来稀,说年轻,按世界卫生组织新划分,才是中年或新老年。

吃得下,拉得出,睡得着,走得动,身体已经不错了。自己感觉很好,还能为孩子们操持家务;孩子们感觉更好,家全部交给父母,回家就跟住旅馆。

老人想不到自己会生病,因为老人能顶能挺,小毛病顶一顶就过去了,大毛病挺一挺也能过去。儿孙更不可能想到老人会生病,从小到大,他们从来只管接收不管付出,自己头痛脑热,生病住院,都是由老人包办全管,哪里会到得老人会头痛脑热,生病住院。

这是孩子不孝吗?

想都想不到,怎么扯得上孝?这甚至都扯不上孝,也扯不上爱,这是连关心都扯不上。

这赖孩子吗?

是老人自己挖了个坑,自己把自己埋了。

不让孩子做事,不管是不放心或是省钱或是爱,

——过分溺爱是溺害!

结婚成家、养家活口、操持家务、生儿育女是人生的经历,是人生的历练也是人生的学习。游泳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人如果缺失了中年的一段学习,他的晚年将是不幸。

而过分溺爱更是对自己危害。

生病医院看望,并不是看望本身,是子孙对老人扯不上孝;不是扯不上孝,是扯不上爱;不是扯不上爱,是扯不上人与人间的关心。

六七十岁的老人,前面的路越走越黑,老人们对它一无所知,不知道该怎样走。儿孙们更不知道老人该怎样走,他们没有办法去搀扶老人走过黑暗中一个一个一个的弯道,儿孙们甚至都不会想到老人的前路是黑暗,更不会想到黑暗中会有许许多多的弯道。

“老三包”的结果是毁了孩子也毁了自己。

家有一宝:

突然就想到一句谚语: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输入这句话,跳出来《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句话真的很恶心》,读完悲从中来。

大意是这样的:弟弟为方便上学,住奶奶家,大年初二晚奶奶说弟弟偷了她的50元红包。弟弟被奶奶吵不过,将自己得的红包拿出50元给了奶奶。奶奶还吵,弟弟就与奶奶吵,弟弟受不了要走,奶奶不让,弟弟推了奶奶,将收的全部红包都给了奶奶后走了。

初四奶奶打电话要“我爸”带她看病,说是被弟弟推的地方痛。“我爸”医院看病,奶奶又当医生面数落弟弟,“我爸”看不过,打了奶奶嘴……被医院看病的人拍了照……

后面许多留言:

哈哈!我婆婆就是这样……

无法理解……亲儿子,亲孙子……居然能这么闹。

看前面简直以为看到了我奶奶。我奶奶我都不想开贴扒,怕自己越扒越生气,得气懵了估计!

我爷爷老年痴呆症也是怀疑我姑姑偷他的钱。

这种老人好恐怖……

我老公的奶奶,东西不见了老是怪我儿子拿的……

我奶奶在我家作了将近20年……去年去世全家才消停了……有些人天生就是恶人。

一把年纪活到狗身上的搅屎棍……

老人活年纪太大占小辈的寿,真的是这样……

……

——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句话真的很恶心》的人,我对他们无话可说,因为他们离老还有十万八千里,离S还有百亿八千万里,因为他们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

但是“老三包”却不得不说,因为太多。

他们是没想到会S,或是想不到会S,或想到不会S?

过去没想,没想到可以理解,如果读到这篇文字还想不到,就真气S我了。

无论如何,六七十岁的老人,都应该停下来,歇一歇,想一想。

“老三包”是在把自己把子孙往S路上引!

如果爱子孙,你得让他们独立,让他们为自己活。

如果爱自己,你更得为自己活,因为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另外三个与老人有关的故事:

在泰国与大巴司机闲聊,师傅60多岁了,爱车如命,车清扫得干干净净,擦得纤尘不染,吃住都在车上,车就是他的家。他家在北部,孩子们都在曼谷、清迈、清莱等城市工作。老伴一人在家,他挣的钱养她。孩子成人后都不住家里,自己建一个家,偶而会回家看看。老了会老俩口住在老家,也可以去孩子们家里,三个孩子家都可以住,很享受现在的生活。

越南旅游的导游是中国通,35岁,一口流利的广西话。会唱中文歌,也会唱越南歌,生命力旺到爆。在海防市游时,更是赞不绝口,不但对当地建设如数家珍,还傲骄地指给我们看他位于高楼中的家,他说休息时就会过公路去海边钓鱼,钓回家做午饭。妻子漂亮,孩子可爱,爸爸妈妈也从农村接来同住,就差请我们去他家作客了。

在美国旅游,开大巴的司机是50多岁的大妈,通过翻译与她闲聊。丈夫是个小职员(收入没她高),三个儿子,一个消防员,一个工人,一个念书。在湖边买了一套房,休息时去住,丈夫爱钓鱼。问:孩子们住在家里吗?答:不。工作了自己照顾自己。读完书没工作时住哪?答:住家里。问:二年三年没找到工作住家里?答:不会。他们会自己照顾自己。问:没工作了能回家住吗?答:不能。除非生病了。这是我的家。他说这是我的家,令我记忆深刻却又浮想联翩:父母的家不就是孩子们的家吗?

我们的生命都只剩最后一程,也许三十年二十年,也许三年二年。

天可怜见,白驹过隙,弹指一挥,说没就没了。

但是,你的命是你的吗?

你的命是在为自己活吗?

熊开达




转载请注明:http://www.ddfht.com/hbyx/12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