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一部《都挺好》撕开了每个幸福之家的一切阴暗,都说幸福的家是相似的,不幸的各有各的不幸。
但于大部分东方家庭来说,面对外界的样子,都是一个幸福的模板刻出来的。
就连如此现实化的剧,最后的结局居然还是为外界妥协了。
粉饰的不仅是在东方社会看来的总归是一家人的美好愿景,和道德约束,更重要的是,从骨子里传统家观念,所带来的所谓体面与都挺好。
现实吗?曾经,在看过原著小说后,再看剧,是意难平的,就连最后那一幕,似被抽去一切回忆后,徒留一具不知今夕是何年躯壳的苏大强,终于紧握着了女儿的手的催泪画面,在真实的现实看来,都显得无比讽刺。
阿兹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其实应该称作脑退化症,比较形象,因为这是一种会在不知不觉中偷走人的记忆,以及人正常状态的绝症。
你知道吗?
全球每3秒钟就可能有1例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产生。
每一个人,不分所谓贫、富、贵、贱,都有可能被缠上,一旦患病,终身纠缠,病人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死去,而更可怕的是,他本人并不知晓......
无论多么或伟大,或叱咤风云,或普通,或卑微的人,都是如此,英国第一位女首相撒切尔如此,美国总统里根如此,苏大强如此,还有你我的父母、长辈都可能如此。
以此病症为题材的电影很多,有撒切尔的《铁娘子》的英雄末路的悲壮,有《依然爱丽丝》的无奈、绝望的病耻感。
以西方社会的角度去投射,去演绎,去剖开一个真实而现实,从患病的那一刻,其实人已慢慢死亡的,冰冷的记录,好以让人们去正视,去理智地面对病魔的侵蚀。
但这部《漫长的告别》不一样,是枝裕和用他最擅长的日式温馨,用最美丽,最温暖的一幕幕镜头,去演绎了一个最美好,也是最残酷的,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一个体面老师的漫长的告别。
是标签,也是社会认同感
被分阶层的职业,还要持续多久?
故事围绕着一名退休的中学老校长东升平,长达七年患阿兹海默症的最后家庭人生展开。
一如导演是枝裕和一贯温吞,而充满细小矛盾的对抗处理手法。
主角东升平,一位迟暮之年的退休老人,本该享受着家庭安乐,儿孙绕膝的幸福人生尾声,但似突如其来患上的阿兹海默症,彻底打破了外界看来十分幸福美满的家庭。
什么样的家庭,是东方社会看起来最美好的家庭模板?
本片给了一个日式的家庭设计——一家之长有着最体面的职业老师,(校长是从老师升上去的。)妻子是贤惠持家,完美的贤内助,儿子有出息,女儿乖巧。
这看似充满东方传统意味,对幸福家庭最好展现的家,却是一个带着反讽意味的现实思考——职业该分阶层?该分体面?
和《步履不停》里的一家之主,退休医生的父亲一样,本片的一家之主,退休老师父亲,他们都带着上个世纪,整个东方社会对于职业和阶层对等的传统价值观的理解。
且直到今日,这种把各种职业作为区分阶级的做法,依然没有消失,反而越演越烈,不管是从前,还是现在,诸如老师、医生、律师、公务员等等职业,都被看做高人一等的,较高阶层的体面。
和谐一层?而其他,诸如商人、白领、工人等等职业,虽然随着社会的变迁,开始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但万变不离其宗,在老一辈人的眼中看来,都是不体面的,都是下层的。
尤其东方社会更为严重,在这个一辈子体面地以老师作为职业,兢兢业业奉献大半身的东升平看来,当老师才是最好的。
所以折射到家中时,二女儿芙美只敢偷偷摸摸地,干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开餐馆做饭,就是不敢告诉父亲真相。
即使影片以温暖作为全片的基本基调,但任然挡不住这种职业价值观所反映的残忍,是的,即使在现代社会,不管是新闻媒体,还是学校教育,亦或娱乐渠道的宣传等等,都像是在传递一个人人平等,不分职业的价值观。
但实际上,潜在社会阶层的存在,就把所有职业的高、低、贵、贱全部划分地清清楚楚:
谁不想当医生、律师和老师?谁想当服务员、清洁工和门卫?
你以为,医闹的危险,舆论的压力,以及熊孩子的烦恼,就能为这些职业蒙上一层劝退的纱;
你以为,为你服务时多说句谢谢,多走两步把垃圾放入垃圾箱,进出点头微笑打招呼,就能给这些职业带来满足感。
不,即使不是歧视,但所谓的阶层优越感,社会认同感,还是把这些职业区分得明明白白,嘴上会宣传都一样,实际上在选择职业时,却挤破头地想去,这就是现实。
本片的温暖,是桃李满天下的优越感,永远伴随着东升平的一生,即使病了,也如此。
夫妻到底是什么?——走下去才知道。
我们到底该用什么标准去评判夫妻的好、坏?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人们,走过最艰难的战时,好不容易熬到现在,总是有着这样、那样对传统的倔强。
尤其是生活在这个充满矛盾环境和历史的日本人。
他们从出生开始就被狠狠地撕裂,所谓对天皇尽忠的民族精神,与本性排斥战争的厌恶交织,不管是认同还是反对,他们到最后还是会被不由分说地裹挟着前进。
战败的活该带来的是又一次失去自己,从前他们中化,后来他们西化,直到现在,还是披着日化的东、西方文化交织的撕扯。
所以,一方面东升平一生都在,以西方社会的标准,去永不停歇,尽职尽责地工作,谋求社会的认同和自我的满足;
而另一方面却依旧按照传统东方式的观念去要求男主外,女主内的夫妻相处模式。
所以在我们看来,与其看影片中老夫老妻的相濡以沫,互相扶持到老的温馨,不如透过此,看到一种被异化的家庭责任感,传统社会道德观投射出来的模范夫妻的最好表现。
一生奉献给家庭的妻子,连做手术都不忘丈夫的妻子,七年卧榻服侍依然甘之若素的妻子,都是应该的,都是爱的表现。
可是现实呢?真是如此?
妻子从来不会抱怨,夫妻从来不会吵架,丈夫不会还不满足等等,其实本片是试图用温馨去包裹那些深藏在家中,难以启齿,不愿意为外界知道的真实模样。
而被观众诟病虚假的背后,是想试图去粉饰,去呈现人在患此病后最好的幻想人生,虽然太过美好,但也不失为是一种最好的精神鼓励和安慰。
有时候人就是这么奇怪的动物,人生虽然没有办法像叹息一样,唉~~~一下就过去,虽然现实非常残酷,但只要有一点,哪怕是虚假的慰藉,比如一部描绘美好患病旅程的影片,就可能被注入无比强大的力量,凭此念想,或许心里好受一些,就好。
正如影片中的一段对话:
夫妻到底是什么?我们一起走下去,就知道了......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你不是鱼,怎么能以自己的标准去认为水好不好喝,池塘待着舒不舒服,甚至身边的鱼好不好,你们相处地幸不幸福呢?
即使,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眼中看来,影片中的妻子,是那么地傻,居然任劳任怨地为了一个人,一个家,把自己完全丢掉,奉献一生。
父爱如山,父爱如水?
什么样的父亲是我最需要的?
什么样的我是父亲最想要的?
许是全片的基调太过温馨,许是如此幸福的生活太过美好,许是患病的七年生活太过平顺,导演是枝裕和用力的刻意背后,呈现出来的现实更为残酷。
特意设计父亲的高光时刻——三把雨伞配上童话式的旋转木马。
本应为观众呈现出一种父亲对妻子、儿女,如山般,即使患病遗忘,还本能地送雨伞的父爱如山,但正是太过美好,太过梦幻,太过理想化,反而被读到,感受到一种所谓父爱如水的错位凄凉。
是呀,在每个儿、女的心中,都希望父亲是山,可靠,稳重,永远可以去依赖,好像这世上,没有什么事可以难倒父亲,所以或许每个小孩在暴雨倾盆时,都会渴望父亲会送一把伞,保护着自己回家。
会在受伤、失落时,默默拍拍背,给自己一点安慰,哪怕什么话都不说。
可是,失望的是,从前、小时候,最需要父亲时,等不到那抹身影,偏偏长大了,能自己解决下雨天没伞的窘迫困境时,父亲带着纯真的回忆,带着当年没有做到的山的木讷,出现了,为已经不需要送伞的你,送伞过来。
这种感觉很复杂,正如影片中的最美好处理的场景一般,父亲带着从前没能送伞的遗憾,重新以这样的方式弥补一遍,儿、女开心的接受,相互微笑,这样最好的结局。
可是,越是美好,越是悲凉,因为父亲已经记不得了,连父爱的矜持都放下了,而或许深埋在那个童年儿、女心中,那件失望的芥蒂,是否就该无所谓的遗忘?或者被弥补了?
在东方社会,始终存在的关于父母子女的价值观,一直都是永远是你的父亲(母亲),都是一家人,不要计较太多,这点小事,还记这么久等等,所谓永远一家人的亲情维系。
所以,父母永远是爱你的。——即使做法有所欠缺(忽略);所以,我是你爸(妈)!——即使做错了,也是为你好;所以,你是我女儿(儿子)。——即使施加了很多伤害。
那么,归根结底,其实大家都很想去知道:
什么样的父亲,是我最需要的?
什么样的我,是父亲最想要的?
这部《漫长的告别》给了一个美好的答案,是遗忘那些不好性格、回忆的父亲,那个单纯是丈夫,是儿、女身份的父亲,就是我最需要,也是最想要一辈子陪伴的父亲;
而于父亲而言,那个记忆中小小的我,就是父亲曾经没有做到如山爱护,如水表达爱的最想要的我。
现在就是最好的状态,这七年,我们互相陪伴,我们都很好......
写在最后:
其实当初首次观看时,可能是大众情绪的感染,身边都是暗暗的啜泣声,所以看到的是一幅美好的告别画卷。
但是这次二刷,许是无人打扰,夜深人静之后的自己,变得敏感而感情充沛,于是反而更加理性地去解构这部《漫长的告别》。
在梦幻般的日式温情下,却是真实而残酷的关于真相的反面,越是演绎的美好,越是现实的残酷。
是的,到了最后,不但失去自理,更可怕的是,连自己也被遗忘了,肉体存在,灵魂已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