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政协网
今年9月是第29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主题为“知彼知己早防早智——携手向未来”。近日,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ADC)联合主办的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科普专场进行线上直播,聚焦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就阿尔茨海默病(AD)的10个早期症状、12个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诊断后的医学与社会支持等话题进行探讨。
当日,医院第二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副主任解恒革教授,医院记忆中心主任王华丽教授,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孙永安教授等神经精神领域权威专家做客直播间。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亿人,占18.70%。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群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为3.9%,患者超过10,,人(按照全国60岁以上人口基数2.6亿人计算)。阿尔茨海默病因脑损伤不可逆、可能导致全面失能等原因,已然成为困扰人类脑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成为积极应对我国老龄化的重要课题。
解恒革介绍,阿尔茨海默病有10个典型的早期症状,包括:记忆力减退、语言能力衰退、失去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力、思维判断能力下降、情绪和行为发生改变、退出社交活动、做不好熟悉的工作、把握做事进度有困难、丢三落四找不回东西、出现异常行为等。其中,早期患者的远期记忆力仍能保留,不能因为远期记忆好,而耽误早期就诊。
“对待阿尔茨海默病要知彼知己。”解恒革谈到,“知彼”首先要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疾病征兆,同时要了解哪些因素会促成或加重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发展。“知己”则是要对照检查自身是否存在早期患病的不典型症状,以及了解认知功能状态。
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的主题是“早诊早智”,今年主题为“早防早智”,从“诊”到“防”虽一字之差,但“防”体现了上医治未病之道,体现了业界对于阿尔茨海默病预防关口前移的共识,即在疾病未发生时积极通过远离危险因素来做到预防,实现阿尔茨海默病的早防和早诊,才能实现“早智”,“智”是“治”之所向。
孙永安教授认为,“诊”和“防”不一样。“早诊早智是医院就诊,但阿尔茨海默病具有慢性病程,真正患病前15年至20年,有害物质已缓慢损害大脑神经元。”孙永安教授表示,“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确切病因,科学界尚未有定论,但有12个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缺乏教育、高血压、肥胖症、抑郁症、缺乏运动、听力障碍、吸烟、糖尿病、缺乏社交、过量饮酒、头部受伤、空气污染等。如果一生做好这12大因素的控制可以减少40%的痴呆发病的风险,甚至可以延缓病情的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控制,治疗目标在于帮助患者改善认知功能、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照护者负担。目前,在临床上,普遍认为认知症状是痴呆的重要临床标志,但精神行为症状(BPSD)往往影响疾病的发展。记忆减退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表现之一,但是伴随的精神行为症状(BPSD)更需要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