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老年痴呆症 > 患病影响

观察17万人,他们凭什么选择天津澎湃在

白癜风的治疗药物 http://www.bdfyy999.com/
                            

原创:天津广播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这句电影《天下无贼》中的台词,至今依然经典。

和中国许多城市一样,转型发展中的天津,求贤若渴。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期间,天津发布“海河英才”行动计划,降低门槛,放宽条件,引进学历型、资格型、技能型、创业型、急需型等五大类人才。

至今,超过17万“海河英才”落户天津。

他们是谁?来自哪里?又是什么吸引他们来到天津?

天津

不是“北漂”的备胎

“我是卢泽平,我来自中源协和国家干细胞工程产品产业化基地。

干细胞技术是世界医学领域的大命题也是大难题,我们要跋涉的路还很长。

但长路之上总有梦想,梦想不达,奋斗不止!”

年7月8日晚举行的天津市第十四届运动会开幕式上,中源协和生物细胞存储服务(天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卢泽平作为“海河英才”杰出代表,在“津门风采”篇章登台。这位气质儒雅、文质彬彬的干细胞博士,曾被媒体称为“海河英才”第一人,他代表“新天津人”,在舞台上,为梦想发声。

“中源协和”,对于这个公司,天津人并不陌生。从年4月收纳存储了中国第一例干细胞样本,到如今在全国18个省市建立细胞资源库,细胞存储量突破40多万例存量,更是为临床提供了上千份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挽救了众多患者生命。在一排排冷冻箱内储存起来的,是千家万户对于健康的渴望,“每一份脐血,都是爱的传承”,而“生命银行”也因此而得名。

“国内现在大大小小做干细胞的公司很多,特别是在南方,公司的薪酬待遇都相当可观,但我觉得,毕竟超过十年的干细胞企业,而且还是A股上市的干细胞和基因双核的企业,就只有协和一家。”就这样,“中源协和”承载着家家户户对于生命的希望,也承载起了卢泽平的梦想。他选择来到天津,实现自己的干细胞梦想。

卢泽平,兰州大学与英国爱丁堡大学联合培养外科学与干细胞再生医学方向医学博士、理学博士,曾先后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北京市解放军医院任职。多年来潜心干细胞项目的研发攻关。一颗医者仁心始终跳动在他的胸腔内,年,卢泽平正式加入“中源协和”,主要的任务,就是加速技术的转化和产业化,尽快应用于临床。

“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如影随形……”卢泽平曾在朋友圈留下这样的文字,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对女儿的思念。

卢泽平的女儿今年刚刚两岁多,他加盟“中源协和”时,女儿还不到半岁。可为了梦想,他还是选择了离家,只身打拼。来到天津后,卢泽平一心扑在了挚爱的干细胞事业上,也因此缺席了女儿在成长中的很多个重要瞬间。“从小一直带在身边的,可是现在万般无奈情非得已,缺少了爸爸陪伴的闺女眼中满是落寞,让人心碎……有多想快快的再次揽你入怀”。在卢泽平朋友圈的字里行间,在一组组女儿可爱稚嫩的照片背后,是一位父亲在倾诉着对家人的思念,以及没法在身边陪伴孩子成长的忧伤和惆怅。

在天津的两年多,卢泽平和家人始终分居两地,除了事业忙工作累,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户口。

两年多了,卢泽平的户口始终留在青海没法迁入天津。“天津市当时落户门槛的标准,一个是博士有35岁年龄限制,再有一个要有集体户口。”卢泽平说,自己平时在工作上花的心思比较多,落户手续就一拖再拖,可这始终是他的一块心病。不仅如此,户口问题也给他的生活工作添了不少麻烦。“给孩子办准生证、办疫苗接种证,甚至身份证丢失、为了这些事我没少飞,也没少请假。确实在工作之余,心里想一想挺空落落的……”

年5月,按照新发布的“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卢泽平可以按照“学历型人才”的条件落户了。由于一直在外地出差,他只好先委托公司代为申请、排号、准备材料。年5月29号下午,高新区人社局到公司调研用工和人才需求,了解到卢泽平的情况后,专人专策,当天加班加点帮他办理手续。15分钟,这位干细胞博士终于拿到了“准迁证”。随后,卢泽平的妻子、女儿也在高新区的帮助下,落户到了高新区的集体户口上。

现在,卢泽平全家租住在了华苑的一个单元,终于团聚。眼看女儿就要上幼儿园了,什么时候能真正在天津拥有属于自己的家,也是卢泽平全家最大的心愿。

“从去年5月29日落户到天津,从无到有,已经签订合作协医院已经达到了11家。在全国,临床干医院共有家,37个国家干细胞备案项目。我们和其中的3家拿到了国家级的备案项目,我是作为企业方的主持人。”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卢泽平的眼睛里闪着光。

卢泽平拿到的其中一个国家备案的重大疾病项目,就是针对肝硬化。他说,肝移植配型成功的可能性极低,绝大多数根本等不到配型,而患者也根本没有经济实力去做肝移植。“我们希望提供现实可行的一个路径,就是通过干细胞去修复自己的肝脏,重新让他功能恢复。”

天津,中国干细胞行业的摇篮和发源地,中源协和是中国干细胞领域的初创者、领航者,卢泽平希望,自己可以尽快促进干细胞技术的转化和产业化。“肝脏疾病。中国的话,乙肝感染的人数万,接近一个亿了,丙肝的话也在万左右,这是一个庞大的人群,所以我们在这个项目上不遗余力的投入。”

除了申请到各类重大项目,朝着自己治病救人的理想越来越近。卢泽平这一年来还有一个值得骄傲的进展,就是他的团队在国内率先实现了第三代干细胞的制备工艺。简单来说,就是他们实现了在培养过程中不牵扯到动物源的成分,没有人源的成分,也没有成分不明确的成分。“这个体制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铺垫一个基石,能够为临床提供安全的世界顶级的产品。”卢泽平打了个比方,这就好像使用国外的青霉素不用进行皮试一样,有了第三代干细胞的制备工艺,今后我们在临床应用干细胞药品的时候,就不需要添加其他抗过敏的成分了。下一步,卢泽平正带着团队进一步探索,怎么样通过工艺的提升来降成本,让价格更加亲民。

卢泽平坚定地认为,除了巨大的产业发展前景,干细胞带来的医学革命,意味着救死扶伤,甚至能带来起死回生的可能性。

“我觉得将来干细胞一定会是基本的一种医疗手段。这可以称为第三次医疗技术革命,去真正修复比如糖尿病、肝硬化、颅脑损伤以及像老年痴呆啊、帕金森、阿尔兹海默症等神经损伤等疾病,真正能起到作用。”卢泽平说,这个是梦想,但也是可能,围着这个可能他还将在天津,继续拼下去。

落户天津

是为了“天大”的事

在《天津“海河英才”行动计划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名单中,公示了24位人才的姓名、单位等信息,共包括顶尖人创新类2名,领军人才创新类22名,来自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以及几家科技企业。

天津大学应用数学中心教授蒋仁进,今年35岁,就是这份名单当中“领军人才创新类”的其中一员。

根据“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引育顶尖、领军、高端、青年等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政策,对顶尖人才可以采取“一人一策”方式给予支持,给予最高万元科研经费资助和最高万元奖励资助;对领军人才给予最高万元奖励资助。

蒋仁进,2年到9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年毕业于芬兰Jyvaskyla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年到年获得欧盟居里夫人奖学金。年回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

北京户口如此紧俏、稀缺,可蒋仁进却毫不犹豫地选择来到天津,落户天津。“我觉得户口不应该成为人才流动的阻碍,更应该看重发展的潜力。毕竟是自己在生活,在体验,个人发展更重要。”蒋仁进一语道出心声,对于自己来到天津的选择,他的爱人也同样大力支持。

“我们上大学那会儿,生活成本并不高。但是从09年、10年之后房价长得特别快,不适合咱们普通科研工作者。你看北师大周边房价动不动都10万。”蒋仁进笑称自己就是一名北京的工薪族,虽然已经是教授,但依然要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

不过,最终让蒋仁进将目光投向天津的,并不是被“生活所迫”,而是被陈永川院士在天津大学组建的“应用数学中心”吸引。这也是继北京、上海之外,全国的第三个国际数学中心。

年底,蒋仁进通过朋友介绍,慕名来到天津大学,经过面试后,正式任职应用数学中心教授。

时值盛夏,天津大学内绿荫浓浓,蝉鸣阵阵,蒋仁进的办公室就在绿影掩映下的第六教学楼中。虽然租住的公寓就在天大四季村,但蒋仁进更喜欢在办公室埋头钻研。他经常工作到深夜十一点之后,再回去休息,一大早再回到办公室。对他来说,办公室更像是自己的“家”,而那个公寓,只是个睡觉的地方。

外人看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研究,对于蒋仁进而言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华为的任正非一直在强调数学的重要性。”蒋仁进的研究方向主要偏基础研究的数学分析,而这也正是数学学科在各类前沿领域应用的基础。“5G上来说,这种通信原理实际上都是数学家在弄的,包括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人脸识别,都是数学家的功劳。”

目前,天津大学应用数学中心已经和华为、海关等单位围绕着大数据、人脸识别、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开展起了深度合作。蒋仁进说,随着天津人工智能产业的不断发展,数学会有更大的用武之地,也必然会聚集起更多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如今,蒋仁进的多位国内外同行都已将天津大学作为工作的首选,其中一位优秀的学弟即将从西班牙回国,到天津大学应用数学中心担任特聘研究员工作。

蒋仁进的爱人是北京的一名小学老师,两岁多的孩子也要读幼儿园了。周末或者假期,他还要回到北京的家中。蒋仁进算过,从天津大学出发到位于北京北三环的家中,只需要两个小时。这对于曾在国外求学的他来说,根本不是距离。现在,利用“领军人才创新类”给予的万元奖励,蒋仁进已经在中石油桥附近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即将拿到钥匙。他也计划着,把妻子和孩子接到天津,塌下心来,在天津扎根、发展,全身心进行数学研究。

“天津市民都很好相处,生活、消费都很方便,在这生活是非常轻松愉快的一件事情。”享受着在天津的科研生活,蒋仁进还介绍了不少自己的校友、朋友到天津来工作。目前,蒋仁进在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师弟,以及一位从丹麦回国的好友,都已入职天津大学。

“我第一次到天津是2年,我觉得现在天津的发展日新月异。因为它本身占据着地利,现在加上天时、人和,在未来能够吸引更多的创新型的人才。”

安放“灵魂”和“肉身”

天津刚刚好

京津之间,曾经有着多年的北塘渔村,如今已经变了模样。一栋栋砖红色小楼,是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所在地。园区内每天车来车往,不少都是北京牌照,这里,已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创新试验田。

天津飞图同辉科技有限公司新的办公场所就在坐落其中。公司年刚刚从北京中关村来到这里落户,主要从事物联网终端的研发生产和物联网解决方案的定制。

公司总经理梁红生就是一名天津人,十几年前到北京创业,而且不仅是他,其实公司不少中坚力量也都来自于天津。“当年的天津,是手机的产业基地,我也招了不少来自摩托罗拉、三星等公司的员工。后来这些人员又跟我到了北京。”经历了中关村十年的发展,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中关村宣讲政策时,梁红生却决定把总部和研发部门迁回天津,北京只保留办事处的功能。

“来到这边办公场所从几百平增加到了几千平,房租也便宜了很多。”除了节约开支,以及园区给予的减免房租、税收等政策支持,“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是梁红生下定决心的主心骨。“我们科技类企业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这么大的变动,最怕的就是留不住人。正是因为‘海河英才’计划能够解决员工户口,没有引起公司人才流失,实现了平稳过渡。现在公司在天津这边已经逐渐走向正轨。”

东北人徐智慧是公司的项目经理,今年35岁,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工作,妻子也跟他就职于同一家公司。跟随着公司搬迁,他们选择跟公司来到天津。

“基本上留在北京那边的,只是北京人或者是已经嫁到北京、在北京安家的外地人,其他人都跟着公司到天津这边来了。”徐智慧说,其实最开始,对于地处北塘的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这些来自北京的年轻人起初并没有什么具体概念,基本属于“盲选”。“公司要搬到天津之前,跟大家开了通气会。详细介绍了这边的人才政策,园区的基本情况,以及到这边住宿啊、户口啊等等情况。然后让大伙儿自己选择,权衡去留。”

来到了天津,慢慢熟悉了周围的环境,徐智慧也算了一笔经济账。“公司年轻人多,如果在北京那边租房子,离公司稍远一点,上班路上就得一个多小时,如果离公司近一点那就是每月几千块钱的房租。”确实,对于这些公司的年轻人,如果在北京,每月用于房租、水电、生活开销等等扣除之后,其实手边已经所剩无几。“可到了这边就不一样了。大家还保持着北京的工资水平,公司还给安排了宿舍,园区也有公寓,都是免费的。从公寓骑自行车到公司也就十几分钟,宿舍就更近了,走路也就十几分钟。”

徐智慧夫妇在北京积分落户多年,不过如今还没有北京户口。来到天津后,徐智慧把自己的户口从东北老家迁到了天津,夫妻俩在中新生态城租了个单元,并把孩子也带到了天津。他们计划着,继续攒钱,在天津安置一个属于自己的新家。“身边很多同事也在看房子,生态城环境好,里面公园特别多,还有图书馆,新开的海博馆也不远。今后买了房把户口再落进去,学校也很不错。”

今年同样35岁的庞文智,就坐在离徐智慧不远的地方,也同样是因为“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来到了天津。然而不同的是,她是个河北人,是飞图同辉公司搬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之后新招进来的员工。

一年前的庞文智或许从来都没有想到,一个朋友推送过来的信息,就这样改变了她们全家的生活轨迹。

“以前从没想过来天津工作,是朋友把‘海河英才’计划发给我之后,我临时动了这个念头。”庞文智结婚后定居在秦皇岛。“海河英才”计划刚刚发布时,她正一边照顾周岁的孩子一边酝酿着重新找工作。

“我是学电子的,我就想着天津这边电子行业多,发展机会也多,决定自己先过来办个试试。”庞文智想到哪儿就真的做到哪儿。坐上火车,她就直奔天津,因为老乡在滨海新区上班,她也就稀里糊涂来到了这里。

庞文智到现在还记得,当时“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发布刚刚一周,滨海新区行政许可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很多人连夜排号都没有拿到号。多方打听之后,她选择到开发区办理落户手续。“政策规定的是全日制高校毕业的学历型人才,本科一般不超过40周岁即可直接落户。”庞文智完全符合学历型的落户条件,可政策发布之后,在一些具体实施细则上一直在不停“打补丁”,庞文智生怕有什么闪失,没法落户,于是天津河北之间,她一个月内来回跑了四五趟。档案、调档、办户口……终于顺利办结了全部手续。

办理手续期间,庞文智也不闲着,一边找工作,一边看房子。“我是上午买完房子,下午找到的工作,来到公司没多长时间户口也都下来了,俩月时间吧也都落下来了。”拿着印有集体户口地址的新身份证,庞文智也成为了一名“新天津人。丈夫目前因为工作原因暂时还留在秦皇岛,庞文智把两岁多的女儿和婆婆接到了天津。现在,女儿已经在家附近的幼儿园上学了。

“当时就是因为对天津还不熟,工作找在北塘,房子买在了津南。”庞文智现在每天上班至少都要一个多小时车程,而下班如果赶上堵车,时间会更长,这也成了她一系列“快速反应”当中的一个小遗憾。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妨碍她对于天津新家的归属感。“以前我在深圳工作过几年,逢年过节回家,总觉得自己是飘着的。现在在天津,老人孩子都在身边。回到河北,开车也就两个小时,已经觉得这里是一个家了。”

庞文智坦言,虽然刚来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时候,这里真的有点像个“村”,冷冷清清没什么人,可就这短短一年里,已经明显感饭馆、小卖部、咖啡馆都多了起来,生活方便了,自己公司旁边的小楼上,也都陆陆续续挂上其他公司的招牌,人丁更加兴旺了。

被户口吸引来的人才

能真正扎根天津吗?

以产业之需定人才之计,以产业链布局人才链。

公开数据显示,年末,天津全市常住人口比前一年增加59.06万人,到年,该数据下降至15.17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方面,年末,天津增加值为47.95万人,到年下降至7.19万人。甚至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量.87万人,较上年减少5.25万人,降幅0.34%。其中,外来常住人口总量.23万人,减少9.31万人,降幅1.83%。

年末,这一指标终于再次回升,全市常住人口.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3万人。其中,外来人口.01万人,常住人口再次小幅增长。

从“天津制造”到“天津智造”,天津还需要拥有现代科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今年4月,本市启动“海河工匠”建设,作为“海河英才”行动计划的有益补充和升级版,重点围绕产业技能人才培养,开展“滴灌”式精准培训,形成了学徒培训、名师带培、大师引领的梯次式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原来的普惠式培训,高技能人才占比为24%。政策调整后,撬动企业培训资源,每年可培训10万人,预计高技能人才占比将提升到50%以上。

此外,出台《天津市人才公寓认定支持办法(试行)》;在全国率先设立人工智能专业职称,并颁发了国内首张人工智能专业职称证书;改革职称评定办法……人才需要什么,政策的指挥棒就指向哪里。

“引得来,还要留得住”。

聚焦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下一步如何进一步促进产业与人才的深度融合?拓展政策覆盖面、提升服务效能、创新人才机制、优化育才环境……天津还要进一步拓展思路,真正建立起完善的人才政策支撑体系,使更多来津、在津人才享受到家的归属、方便和自在。

在世界智能大会上,嘉宾们曾纷纷提及一句话,未来已来。

“天津发布了海河英才计划,很具体、很有力度,更加坚定了大家推进智能产业发展的信心。”浪潮集团总裁孙丕恕曾提及“海河英才”计划为企业解用人之渴。他更认为,这让大家看到了天津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天津自身工业基础雄厚,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应用工业互联网打造新业态方面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天津,建城余年来,拱卫京畿,工商繁盛,曾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天津,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有国家中心城市、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等诸多光环加持。

天津,正成为各路英才寻梦筑梦追梦的舞台。真正实现人才引育和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同频共振,天津,未来可期。

记者

谷菲

编辑

霍然陈彤

来源

津云电台道工作室

在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ddfht.com/hbyx/167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