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日本统计的数据,到年,老年痴呆症发病率将达到20%,也就是每5个老人里,就有一个老年痴呆症患者。
这个数据非常令人震惊,虽然这个数据是针对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的日本的。但是在中国,情况也不容乐观。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会老去,我们都有很大的机会,接触到老年痴呆症患者,他可能是我们的亲朋好友,甚至可能是自己。
所以,了解老年痴呆症,知道如何面对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人生课题之一。
《流放的老国王》是阿尔诺.盖格尔写的一本非虚构类小说,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他与患了老年痴呆症的父亲一起生活的感人故事。
阿尔诺·盖格尔是奥地利的作家,他年起成为自由作家,出版了多部热销的小说。曾获多项文学奖项:获奥地利联邦政府文化艺术部新人奖学金,获巴特霍姆堡荷尔德林奖促进奖,年因《我们过得不错》一书获得首届德国图书奖。
父亲生病后,作者经常陪伴在他身边,记录和父亲生活的日子。他说患病了的父亲,就像一个被流放的老国王,找不到回家的路。而且,老年痴呆症目前并没有治愈的方法,是一个绝望的病,父亲再也不可能变回从前的样子了。
老年痴呆症给他父亲重新塑造了一个世界。去往这个世界的路是一条单行道,父亲会一直一直往这个世界走远。
出乎意料的是,疾病没有让家庭瓦解,作者和父亲的关系反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亲密,他们之间的相处也既温暖又发人深省。
照顾老年痴呆症患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这本书读起来特别温暖,感人,言语中还夹杂着幽默和希望,让你时不时抿嘴一笑。
如果我们想要更多地了解父亲,想要改善父子关系,想要知道如何面对不可避免的时间流逝,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
1.生病初期:如果我们多花一点时间了解父亲,我们错过的东西就没有那么多了人的一生,总会有一些大大小小的遗憾。其中,最让人遗憾的事情之一,恐怕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了。
似乎每个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又常常矛盾地觉得来日方长,所以总想等到合适的时机,再去孝顺父母。比如想等到赚到了更多的钱,或者等到混出一点样子。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想法,看完作者和他父亲的故事之后,或许你会有点改变。
作者的父亲生于年,大概是年左右出现老年痴呆的症状,那时候他父亲69岁。父亲年龄大了,退休在家,常常一个人发呆,表现出一副对外界毫无兴趣的样子。
除此之外,父亲还经常做出一些奇奇怪怪而且惹人生气的事情。
比如家里装修,他没有力气把处理水池的水泥盖子举起,盖回池口,就把水泥盖子砸碎了。而且这已经不是父亲第一次这样搞破坏了,作者觉得父亲在故意刁难他,于是互相大声指责对方,最后不欢而散。
还有一次,当时作者出版了第一部小说,瑞士电台的编导到作者家里来访,按照电台的要求,作者需要选取书中的一章来录音,所以事先和家里打招呼,到时候不要发出声响。然而,作者录音的时候,一直传来父亲敲敲打打的声音。
还有一次,父亲在作者哥哥的婚宴上,狼吞虎咽地吃东西。吃了几道菜之后又吃了十几块蛋糕。回家之后父亲肚子痛得要死,在家躺了两天。他以为自己要死了,但是没有人同情他。大家觉得他罪有应得。
父亲做出一桩又一桩让人无法理解的可怕的事情,但是那时候我们都不知道,也没有想过父亲会患病,只是觉得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孤僻又古怪。
大家都不喜欢他,想要远离他。父亲是个沉默寡言的人,面对我们的误解,也未曾解释过一句。大家越来越难接受父亲的所作所为,后来大家都纷纷搬了出去。父亲身边的人越来越少,直到剩下他自己。
年开始,父亲的行为越来越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比如早晨穿衣,有时穿一半,有时穿反,有时穿四件;中午把冷冻的比萨饼连同包装一起塞进烤箱;他还把袜子放进冰箱。
这些行为无论如何也不能用“个性”来解释了,这些行为根本就是病态了。这时候我们才知道原来父亲生病了,他得了老年痴呆症。
这时,想起过去几年所有人对父亲的误解、冷落和厌烦,作者觉得悔恨不已。
作者说:“如果我们更聪明一点,更注意一点,更关心一点的话,我们不仅可以让父亲,也可以让自己少受许多罪,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更好地照顾他,也可以趁他脑筋清楚时,问他一些以前我们不知道的事情。”
这一段像极了大多数人的父子关系,父亲和孩子之间,常常隔着一座不理解的大山。很多情况下,父亲总是扮演着一个严格、刻板的形象,大多数人的父子关系是尴尬而疏远的。
《奇葩说》有一期提到父子关系的话题。主持人马东说:男生长大之后最尴尬的事情之一,是和父亲聊天。就连公认的高情商的蔡康永,也说他和父亲聊天时觉得很尴尬,打电话无法超过一分钟。
可能是大家父子关系都差不多,所以我们会觉得,这就是正常的父子关系啊,所以我们很少去想,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努力改善这样的关系。
直到有一天,发现父母老了,在我们毫无防备的时候,突然他就病了,甚至走了,才后悔没有早一点了解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那个人。
本书的作者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幸好他还可以尽力去弥补,还可以陪伴和照顾生病的父亲。
看完这本书,我也真诚地希望,每个人都能多和父亲聊聊天,走近他的世界,看看他走过的路,少留下遗憾。
2.生病中期:不要强迫他人接受你的世界在和生病的父亲相处的过程中,作者发现了和父亲相处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强迫他接受你的世界,尽管按照现实逻辑,你的世界是对的。
父亲的病在缓慢地发展着,他有时候状态还不错,有时候很糟糕。
整体来说,父亲老年痴呆症中期的情况大概是这样:人好像刚从睡梦中惊醒过来,不知身处何方,各式各样的事物,比如地点、时间、人物混乱在不同的时空里,人找不到方向。
这个时期的父亲,辨认地方的能力越来越差,有时夜里穿着睡衣在邻近游走,有时候整夜地找孩子,直到疲惫不堪地睡着。
他甚至不知道电视上出现的画面是另一种现实。圣诞节的时候他拿圣诞点心,喂给电视机里的播音员吃。播音员没有反应,他又拿饼干举到播音员的嘴边。播音员还是没有搭理,这种持续没有礼貌的表现惹得父亲有点生气。
接着,父亲开始不知道自己饿了渴了,不知道怎么吃饭。有一次他看着盘子里的面包,说:我要怎么办?作者告诉他:你只要咬一口,结果父亲说:如果我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就好了。
作者还发现,当父亲做出一些不合逻辑的言行时,如果别人去纠正他,他会非常困惑,进而陷入更严重的混乱当中。但是当我们顺着他的意思去回应他时,他就会感到满意和平静。
比如当他突然莫名其妙跟你说“谢谢”的时候,如果你问他为什么要谢谢你,他也想不明白原因,然后会因为不明白原因而痛苦。但是如果你顺着他的话说“不客气,我很乐意这么做”,那他就会开心。
父亲已经进入了老年痴呆症的世界里,在那个世界里,现实生活中的真相和逻辑都不管用。所以去和父亲对话时,我们只要用他那个世界的逻辑就可以了。
自从父亲生病之后,作者一家人又重新团结到了一起,就连离家出走的母亲,也回来了。兄弟姐妹重新坐在同一条船上,各司其职照顾父亲。作者说,父亲的病情阻止了家庭的瓦解。
《都挺好》这部电视剧里也有类似的情节:苏明玉的爸爸苏大强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大年三十那天,苏明玉一家人虽然分居三地,二哥在非洲,大哥在美国,但是一家人视频拜年,非常热闹。这是他们家第一次这么和谐。
苏明玉不禁感慨道:我爸健康的时候,我们整天吵架,他病了,我们反倒团结起来了。
作者说疾病让家庭关系更加亲近。但是我觉得,关系改善的背后,最根本的原因并不是疾病,疾病只是一个促进因素,促进大家去理解别人的不容易,从而用更包容,更关爱的心和对方相处,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所以,当我们的父母无法理解我们的行为时,不要不耐烦地对他们说“你不懂”,或许你可以坐下来和他们聊一聊,带他们去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和他们说说他们世界以外的事情,这可以是一个绝佳的沟通机会。
就像作者一样,尽可能地陪在父亲身边,和他聊天,带他散步,理解他、关爱他。关心和陪伴,才是促使亲子关系和谐幸福的关键。
3.生病后期:重新理解死亡的意义不可避免地,父亲的病情持续恶化,最后家人决定送他去养老院,接受24小时的专业的照顾。
父亲年住进了疗养院,因为他需要24小时的陪护和照顾,而家人无法做到这一点。
父亲后期的症状总的来说是这样的:对很多基本的事情失去了理解的能力,也没有自理能力。
有一次,作者和父亲喝咖啡。父亲喝一口咖啡,把杯子放在底盘边上,看着这两样东西,问作者:“它们是亲戚吗?”
作者回答说:“是的,它们属于一个整体。”
父亲接着说:“我也是这么想来着的,因为它们的颜色一样。”
尽管父亲老糊涂了,什么也做不了,看起来好像不能再把什么教给孩子时,至少还有一点是他能教的,那就是病痛和生老病死。
“说不定什么时候那日子就到了”,这是父母感觉到衰老之后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每次听到父母这么感慨时,我都会在心里咯噔一下。
死亡是年老的人才需要思考的问题吗?并不是。毕淑敏在《写下你的墓志铭》这本书里写道: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思索死亡,和他老了才思索死亡,甚至直到死到临头都不曾思索过死亡,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父母的衰老,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时间流逝、生命可贵。每个人的最终归宿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死亡。我们越早明白这个道理,就越能善待自己的一生。
生命有限,别辜负,要让每天都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