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老年痴呆症 > 相关医院

音乐养生杂谈音乐养生治疗疾病你不知道的

远古时期的音乐治疗!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从从伏羲的《立基》到女娲的《充乐》,早在上古时期就运用音乐、舞蹈活动来愉悦身心、促进健康的传说。在《黄帝内经》和《说苑》中记载了一个生活在距今年前原始氏族社会的医师苗父,他“以管〈古乐器〉为席……诸扶而来者,舆〈抬〉而来者,皆平复如故”。苗父用竹管乐器演奏的形式,为席地而坐的患者治病,这应该是我国记载的最古老的音乐治疗。在《吕氏春秋·古乐》中,也有两段是这样表述用音乐和舞蹈来维护健康的:“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土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后段记载反映出距今多年前,尧时的氏族公社末期,洪水为患,曾引起人们产生“筋骨瑟缩”之类的疾病,而人们则通过舞蹈来活动肢体以治疗这类疾病。

在希腊人们相信神话,认为疾病源于人自身的不和谐,所以,藉由音乐所具有的理论与道德力量,可以帮助找回自身的和谐,促进人的健康。希腊神话中的医神爱斯古里斯(Aesculapius)提供音乐的处方可以治疗情绪困难的人。希腊人还将太阳神阿波罗同时视为掌管音乐和健康的神。

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里的巫师们往往身兼乐师、医师和牧师三种身份,人们相信音乐是神灵通过音乐来与人类对话,而巫师是神灵和人类之间的沟通的桥梁,巫师们在巫术中借用音乐活动来为族人们治病。在北美、南美、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原始部落里,巫师们用特定的歌曲来治病,使用节奏强烈的鼓、摇铃以及穿着特定的服饰来舞蹈,帮助族人驱赶身上的恶灵或抑制疼痛(Schneider,)。远古的人类并不了解音乐治疗的概念,他们在参与巫师设定的歌唱、舞蹈、击鼓、摇铃等音乐活动下,被带入恍惚出神状态,也就是病者类似恍惚状态中,藉由催眠、暗示、鼓励等手段增进病愈的信心和能量,人们在不知为何而为之的情况下,来达到音乐治疗的效果。但随着时代的进展,宗教观念也由驱鬼赶魔转为向神祈祷,请求赎罪而得以病愈。因此,后来的宗教祭祀活动中运用音乐已经不只是单纯为了取悦于神,同时音乐活动也起到了抚慰病患、缓和情绪、化解悲伤的音乐治疗功效。

从欧阳修宫声数引以治幽忧之疾的案例中可以看到,选用合适的曲目和治疗形式,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保健作用,正如欧阳修在《书梅圣俞稿后》中说:“凡乐,达天地之和,而与人气相接,故其疾徐奋动以感于心,欢欣恻伦可以察于声”。他在《国学试策三道》中亦说:“盖七情不能自节,待乐而节之;至性不能自和,待乐而和之”。北宋司马光提出“不爽于和”“不失其中”的养生之道,认为“乐极和”“礼极顺”“夫乐之用不过于和,礼之用不过于顺”“中和者,本也;容声者,末也”。周敦颐对音乐养生也提出了“淡和”思想,他说:“故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综观以上,诸多古人均认为,“和乐”平心,“音乐者,流通血脉,动荡精神,以和正心”的养生作用只有在优美动听的“和乐”中才能达到。“体育仅运动肢节尚得却病之效,弹琴则并精神而陶冶之,此其所以寿欤?”这或许也是个中道理之一。

与“和乐”相对,古人相信,不良乐律会导致人体罹患疾病,苟子明确反对“姚冶以险”的“邪音”,《论衡·纪妖篇》载师旷鼓琴的故事就表达了这一观念:“师旷不得已而鼓之,一奏之,有云从西北起;再奏之,风至,大雨随之,裂帷幕,破俎豆,堕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室。……平公之身遂癃病”,可见“邪音”确能致病。伶周鸩,也认为许多疾病是由于听了不和的音乐造成的,指出“若听乐而震,观美而眩,患莫甚焉”。

现代看来,选用优美精致的音乐确能获得养生效果,一般说来,曲调平滑流畅、柔和温婉、节奏舒缓适中、和声简单和谐、音色典雅古朴、音量轻柔尽现的乐曲,满足了人的内心泰然的需要而达到养生目的。而类似古代“淫声”的迪士高之类非但对养生无益,对一些心脏病、高血压病患者是极为不宜的。故“和乐”平心,淫声致病,音乐治疗并非有益无害,关键在于乐曲的选择,这也是我们在音乐养生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准则。

孔子曾说“移风易俗,莫过于乐”,提倡以尽善尽美的音乐,通过礼、乐,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他认为音乐有利于创造美好、和谐的社会环境,而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基础。通过提高个人的素养和修养来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祥和澄澈,这种小而大之的社会效应正是音乐这样一个小艺术带来的大作用。

音乐的养生(治疗)作用可用“入心深,化人速”来形容,从现代中医的养生角度看,具体可归纳为:

导养神气,宣和情志。

无论从五行还是七情理论来看,音乐对情绪的调整作用都是直接而强烈的。从现代医学角度看,音乐对情绪活动的作用,与内分泌、植物神经系统、丘脑下部、边缘系统有着密切关系,正是通过生理、心理的作用,音乐对不良情绪能够节制、疏泄、移情。音乐是情感的语言,它使心灵的负担减轻,缓和情感的自然烈性,清除其中的粗野和放荡不羁,促使人们在优美的旋律中向安和的态度转化,达到节制作用。好的音乐还可以通过情绪的疏导把积聚、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宣达发泄出来以恢复心理平衡。音乐的感染力还能让人们寄托情怀,怡养心神,超脱烦恼。

改善行为,开发智力。

音乐能使人全身心投入,它是一个训练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的过程。疾病状态下,音乐可使患者增加生活乐趣,增强自信心和生活能力。音乐实践还能通过刺激大脑边缘系统增强记忆力,改善智力。

强化气质,提升价值。音乐是一种怡情悦性的艺术,它能够提高想象和联想,在欣赏、创造的过程中,艺术的熏陶必然使你独具灵性,气质得到强化,而流连于高雅中,人生价值也必然得到提升。

《黄帝内经》说:“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在现代的中医养生中,采用各种综合方法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音乐疗法在中国发展未盛,却不可否认它是奇葩一朵。中医理论与音乐养生(疗法)有着渊远的根源,但历史上音乐被作为儒家教化工具而淡化了医学效用,发掘研究和发展这一传统疗法,有助于构建中医身心治疗学。因此,如何将音乐疗法与传统的中医理论有机结合,大力发展和完善音乐电针疗法、音乐气功疗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疗法是一块广阔空间。继承精华,开拓创新,作为中医工作者,责无旁贷。“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能以一治其身者,免于灾,终其寿,全其天。”用《大乐》中的这段话作为结语,未必对音乐养生做出全面总结,至少能说明这篇文章的主旨,音乐养生的中医源流久远,和、中、淡、适的中医音乐养生之道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音乐治疗在西方国家中的定义!

在世界现代音乐治疗学的发展进程中,美国作为当今音乐治疗学最发达的国家,关于音乐治疗专业的定义,在年出版的《音乐治疗手册》(NationalAssociationforMusicTherpay)中作了以下描述:

音乐治疗是使用音乐来达到治疗性的目标:修复、维持及改善生理、心理的健康。这是系统地应用音乐,随着音乐治疗师在治疗性的环境下,将可引导出期待的行为改变。这些改变使人们接受治疗,促进他们对自身及其自我的世界有更多的了解。因此,能在社会上有更好的适应。在计划及实施某些特定的音乐活动时,身为一个治疗性的专业治疗师团队,要分析个人的问题及规划一般性的治疗目标,定期的评估决定了治疗历程的效益。

在上述对音乐治疗专业的定义中,明确了音乐治疗的目标,提出了音乐治疗师在团队中要对自身问题进行分析,以及定期对音乐治疗活动进行评估的重要性。从年起,音乐治疗学在美国持续发展为一门系统的学科,其使用领域也不断扩展,因此,根据年美国音乐治疗协会(AmericanMusicTherapyAssociation),出版的音乐治疗手册,对音乐治疗专业所涉及的服务领域有了更广泛的定义:

音乐治疗是一种建立在与健康结合的专业,使用音乐与音乐活动来治疗生理、心理、认知与社会需求失常的个人。这一专业在年开始,利用音乐和音乐性的活动在第二次世界医院与病人一起应用。

今天超过五千个音乐治疗师,受雇于全美的各钟场所,像医院、诊所、日常照护机构、学校、社区心理健康中心、药物滥用中心、养护之家、收容所、复健中心、矫治机构及私人执业场所。最近五十年关于音乐治疗的研究,在许多领域证实了音乐治疗的功效,就像促进活动、所有身体的康复、引发人们对治疗的动机、对案主及家人提供情绪上的支持、提供表达所有感受的宣泄,以及提供心理治疗的历程。(AMTAMembershipBrochure,)。

在欧洲音乐治疗比较发达的英国,英国音乐治疗协会(BritishAssociationforMusicTherapy)创始人朱丽叶·爱宾(JulietteAlvin)女士,根据音乐作用于人的生理、情绪和精神方面所产生的反应,在她的《音乐治疗》一书中对音乐治疗有这样的叙述:

音乐治疗即“音乐对具有身体性、精神性、情绪性失调的成人和儿童进行治疗、恢复、教育和训练的一种计划性、意识性的适应。”

澳大利亚音乐治疗协会对音乐治疗的定义!

音乐治疗是对那些因社会交流、情绪上、身体上或智力上缺乏应有的能力,需要特殊帮助的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有计划、有控制的实施音乐活动,来达到治疗的目标。

加拿大音乐治疗协会(CAMT)则通过音乐治疗师运用音乐活动所达到的目地对)AMT0anMusicTherapyAssociation)音乐治疗做了以下定义:

音乐治疗是通过音乐治疗师熟练使用音乐和音乐元素,来达到促进、维护和恢复心理、生理、情感和精神健康的目的。

尽管以上观点从不同或相同角度阐述了音乐治疗的定义,但作为音乐治疗专业定义应该是广义的,能够涵盖全世界各种不同模式与方法的音乐治疗实践,因此,世界音乐治疗联盟(TheWorldFederationofMusicTherpay,WFMT)对音乐治疗专业作出了以下定义:

音乐治疗是指具有资格的音乐治疗师使用音乐和音乐元素(声音、节奏、旋律与和弦),通过一个有计划的过程推动和促进交流、联系、学习、迁移、表达、组织及其他相关的治疗目标,从而满足来访者或团体在躯体、情绪、心理、社会和认知方面的需要。音乐治疗的目的是发展个体潜能或恢复原功能,从而使他达到更好的自我整合与人际关系整合,并经由预防、康复、治疗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1)

音乐治疗的适应人群: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斯托克顿太平洋大学音乐治疗系主任,苏赞B.汉斯尔教授(现任的世界音乐治疗联合会主席)所著的《音乐治疗师手册》中所述音乐治疗的应用方面包括:精神发育迟滞的音乐治疗,行为障碍的音乐治疗,学习障碍的音乐治疗,躯体障碍的音乐治疗,药物依赖病人的音乐治疗,精神障碍的音乐治疗,对老年人的音乐治疗等。

根据美国音乐治疗协会年对多名美国国家注册的音乐治疗师工作领域的统计显示,结合SchmidtPeters,年所著《音乐治疗介绍》中对音乐治疗的适应人群的综述,目前音乐治疗主要应用在爱滋病、虐待与性虐待救助、监狱、脑部损伤、听力障碍、语言障碍、学习障碍、智力缺陷、分娩、早产儿、外科手术、精神病、神经损伤、脊椎损伤、老年痴呆、脑中风后遗症、儿童心理治疗、临终关怀、青少年犯罪、戒毒/酒、哮喘、舞台表演紧张、家庭治疗、正常人心理治疗、视力损伤、外形损伤、沟通障碍或损伤、自闭症、情感障碍(儿童,青少年,成人)严重的多种残疾的人群,医院治疗者、接受身体康复项目者、老年人以及要达到身心健康的普通人群等等。

音乐疗法历史悠久既舒神静性又颐养身心!

在汉字中,“医”古作“毉”。在远古时代,巫师们对病人手舞足蹈一番,同时口中念念有词,甚至哼唱着各种音调,病人病情便趋向于好转,甚至痊愈。另外,原始人类还利用音乐结合舞蹈来强身健体。

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同时《黄帝内经》也提出了“五音疗疾”的理论,并对人的体质按照音调所属归类为“阴阳二十五人”。

我国古代也有音乐治疗的临床记载实例。《儒门事亲》记载“忽笛鼓应之,以治人之忧而心痛者”、宋代孙道滋以“宫声数引”使欧阳修的“幽忧之疾”得到痊愈。元代名医朱震亨则明确指出:“乐者,亦为药也”。

目前,我国也成立音乐治疗学会,建立音乐治疗学科,培养音乐治疗师。很多的精神病院、医院都先后开展了音乐治疗。国际上,音乐疗法更是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和心理治疗中。

音乐治病的具体措施和效果,需要按照每个人具体健康状态而定。

《黄帝内经》指出,完全按照养生之道生活的人,只制作一些很简单的食疗品如养生汤、醪酒等,以备不时之需;只能大致按照养生之道生活的人,健康状况稍差,时而会有些小疾病,就需要服食这些食疗品来保护健康;对完全不守养生之道的人,就必须内用峻猛的药物,外用针灸、砭石等方法施治。

所以健康情况不同,治疗措施和强度也随之不同,音乐疗法也是一样。

01、改善抑郁心情!

抑郁症患者多情绪低落、无精打采、容易悲伤,失去了快乐的能力,整日郁郁寡欢。而抑郁症音乐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放松心情,唤起美好的回忆,从而使患者能够以更加明朗的心情参与社会活动。

02、抑郁症音乐治疗的选择标准因人而异!

每个人的爱好、情感、性格、处境不同,因此对音乐的喜好、选择也不同。在进行对抑郁症音乐疗法之前,首先要选择符合自己性情的音乐,并注意“平衡性”。

就像食物时蔬菜、鱼肉、水果、豆制品等营养成分要合理搭配一样,在选择自己喜欢的乐曲的同时注意保持平衡性,即音乐的“阴与阳”“静与动”“强与弱”等。

为解除情绪压力,除了选听古典乐曲、交响乐曲、流行歌曲以外,选听爵士音乐、摇滚乐、合唱、男女对唱等都有一定的效果。不同职业的人,在情绪不同的时候,选择的音乐都应有所区别。

在临床中,音乐治疗抑郁症有两种方式。

1.单一的音乐疗法

单纯的音乐疗法是单纯通过听音乐或参与音乐活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它与一般欣赏娱乐音乐有原则区别。它是音乐治疗师根据患者所患疾病的不同,而开出的不同的音乐处方,就像药方一样,让患者接触不同的音乐,使人体机能得以不同的变化。

2.音乐电疗法

简单说,就是将音乐疗法与其他电疗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疗法。常用的有音乐电流的电极疗法、电针疗法以及音乐磁场疗法等等。

它是结合传统的电疗、针刺疗法、磁疗等方式发展起来的,各取其优点,使疗效更加显著。

02、治疗失眠症的好药物!

世界上有近40%的人遭受着不同程度的失眠症困扰,大多数症状和压力、焦虑有关。专家挑选了10名患失眠症至少两年的患者,给其戴上可以测定脑波的轻便仪器。

将大脑输的出曲线输入电脑,形成一种和脑波的频率和波形一致的音频轨迹,这就是“脑音乐”。

专家说,这种音乐听起来支离破碎,有时候仅仅是一些和谐的节拍,有时候完全没有调。每个人创造出的“脑音乐”是各不相同的。

参加试验的人都录制下自己的“脑音乐”带回家。只在临睡前感到有睡眠障碍时才听,然后再到诊所进一步测试。随后的统计表明,“脑音乐”有很强的催眠作用,而且听自己的“脑音乐”入睡要比听其他人的更容易。

“脑音乐”比其他的脑波频率低,它可以引导人进入一种轻松的深度睡眠。

利用该原理,研究者目前正在试验创造出一种可以帮助儿童避免尿床的音乐,甚至精神疾病也可以借助类似的技术。凯乌莫夫表示,他们的目标是把这项技术从实验室推广到诊所。

不久的将来,患有严重睡眠紊乱的人们将有望进入专门的睡眠诊所,只需花上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制成一张含有自己的“脑音乐”的CD盘,然后就可以在音乐的帮助下尽快入睡了,而且这种治疗方式没有任何的副作用。

03、治疗心律失常!

音乐的曲调、节奏、旋律、响度不同,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兴奋、镇静、止痛和降压等作用。因此,作为治疗性的乐曲,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择。音乐治疗机理之一就是音乐可以改变人类的情绪和行为。

音乐所引起的情绪随乐调、节奏、旋律、节奏、布局、谐声及音色等因素而异。每个乐调都可表现一种特殊情绪,不同曲调、节奏、旋律、谐声引起的生理效应是不同的。

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快速和愉快的乐曲可以使肌肉增加力量;音调和谐,节奏徐缓的乐曲可以使呼吸平稳;音乐优美的歌曲或悦耳动听的器乐曲可以调节植物神经,使大脑得到休息,帮助人们解除疲劳。

因此,音乐治疗的配方选曲极为重要。音乐处方亦应根据不同疾病及患者的民族、地区、文化程度、爱好情趣、欣赏水平、性格因素等来确定,且不宜长时间单用一曲,以免久听生厌,而应选择情调、节奏、旋律等方面和谐、协调的多支乐曲。

心律失常患者大致可分为快速型心律失常及缓慢型心律失常。对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应选用情调悠扬、节奏徐缓、旋律清逸高雅、风格隽永的古典乐曲及群众喜闻乐见的轻音乐为好。

对于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则应选用情调欢悦、节奏明快、旋律流畅、音色优美的乐曲或歌曲。

04、轻松的音乐有益于糖尿病患者!

轻松悠扬的乐曲可以使人心境趋于平静,消除烦恼,这样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克服胰岛素抵抗,增加受体的敏感性。

因为胰岛素的抵抗因子有五羟色氨、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等,都是在应激状态或情绪紧张的情况下产生的,轻松愉快的心境是摆脱这些不良心态最好的办法。

欢快的音乐令人精神焕发,可以调动机体各部位的活力,使之处于最佳状态,改善全身代谢,降低血糖。

需要指出的是,音乐虽说有助于糖尿病患者降低血糖,但音乐疗法在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糖尿病患者音乐的选择应根据个人的情况有所不同,神情忧郁者应选欢快舒畅的;情绪低迷者应经常听一些振奋激昂的;心烦急躁者,应选择轻松悠扬的乐曲。

欣赏音乐,陶冶情趣,可以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对心理治疗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音乐疗法四大注意事项:

宾炜博士指出:“患者到门诊看病,我会看情况开具音乐处方。关于音乐疗法,个人认为应作为背景音乐的角色,专心听反而效果不一定好。谈及音乐疗法,需注意几个问题,即效果好、副作用小、不影响自己的生活或同时做的事、经济能否承受。”

效果好

医院治疗,可让病人在家里执行。收音机、播放器、音响设备或电脑均可成为外放的设置,建议使用专业音乐耳机听;

副作用小

作为一般养生而言,纯音乐是音乐疗法的首选,风格可以各有不同,但以平和舒缓,不过于高亢和幽怨为佳,这样的音乐副作用少,养生效果好。

如想根据自身的体质来进行音乐养生,或有明确的针对某种疾病或症状治疗目的,最好是在有音乐疗法经验的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否则在运用不当的情况下,其副作用也会很明显。

经济条件

如果个人经济条件允许,可为自己的卧室、书房或客厅做一套适合于音乐治疗和音乐养生的音响声效方案,使音乐疗法的效果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同时也提高了生活的品质。

如暂时只希望简单接受音乐疗法者,可选择用一些具有外放功能的播放机,或电脑音箱等,给自己营造一个听音乐的环境。

不影响生活

根据医生的建议采纳音乐疗法,在日常生活时也可作为背景音乐播放,能听见即可,并非声音越大越好。

音乐养生治疗疾病你不知道的奥妙!

音乐是一种旋律,一种语言,一种心境。经常听一些舒缓平和、优雅空灵的古乐,可以放松紧张心情、缓解身体的不正常状态。这是时下许多人的爱好与习惯。但采用音乐养生或治疗某种疾病,很多人并不太了解其中的奥妙。

  音乐具有精神效应、联想效应和心身效应,是调节精神心理状态的最佳手段之一。音乐的节奏、力度、旋律、和声,可以不同程度地影响人的精神心理活动。特别是与人的生理节奏合拍,令五脏中和清安、气爽神清的乐曲,可对身心起到很好的养生保健作用。

  阴阳之音调整机体平衡!

  音乐与人的心理、生理有着密切的联系。《黄帝内经》记载:“肝属木,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心属火,在音为徵,在志为喜;脾属土,在音为宫,在志为思;肺属金,在音为商,在志为忧;肾属水,在音为羽,在志为恐。”角、徵、宫、商、羽五音称为“天五行”。

  根据阴阳五行理论,古人把五音(宫、商、角、徵、羽)与人的五脏(脾、肺、肝、心、肾)和五志(思、忧、怒、喜、恐)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即五音配五脏,五脏配五行,五行配五志。按此理论产生的音乐疗法为“五音疗法”。

  中医认为,自然界有阴阳,人体有阴阳,音乐有也阴阳。如高音为阳,低音为阴;大调为阳,小调为阴;强为阳,弱为阴;刚为阳,柔为阴;金革之声为阳,丝竹之声为阴。古人将古琴、古筝、竹笛、竹箫等乐器与五音对应,即“琴羽、筝商、箫角、笛徵宫”,五个调式分别代表五行,对应五脏;每个调式分为阳韵和阴韵两个部分,阳韵用于补益脏虚,阴韵用于清泻脏实,以调整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据文献记载,宋代名家欧阳修通过学琴,治好了抑郁症和手指运动功能障碍。

  临床研究发现,通过特定的音乐频率、节奏产生的声波,能与人体组织细胞发生共振,放松人类的神经系统,促进人体新陈代谢,调整由于疾病、压力而产生的机能失调。因为这种医学原理,音乐治疗被广泛运用于失眠、头痛、心悸、焦虑、忧郁等疾病。

  中和之美 调和情志平衡!

  在最近新播电视剧《金婚风雨情》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女主人公舒曼为了想要一个健康孩子,在与丈夫同房前特意放上一曲《舒伯特小夜曲》。说明音乐对人的意念和情感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中医学早已从整体理论中认识到,人的各种情志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当某种情绪过甚而致发病时,可以用另一种“相胜”的情志来“转移”、“制约”或“平衡”它,从而使过度的情绪得以调和与平复。

  中国音乐强调“中和之美”,强调和谐、自然,不追求强烈。它能平衡人们的身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另外,中国音乐表达朦胧、超越的艺术意境,与人类精神心理世界紧密相联,而其中音乐与情绪的相关性比较容易把握,可以成为与现代医学和现代音乐治疗学之间沟通的重要衔接点之一。如针对亚健康,可以开发不同的慢性疲劳调理音乐、失眠调理音乐、健康背景音乐等,加上音乐治疗的多元化、规范化等系统调理模式,诱导不同类型患者进入音乐意境,使他们从肤浅的感官欣赏升华到理智的高层次欣赏,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和效果。

  天籁之声 调解个体差异!

  音乐养生,中医也讲究顺应自然和辨证论治,不同季节、不同时段、不同人群、不同体质,选择的音乐也各有不同。

  春季,五音为角调,对应五脏是肝。时逢春风和暖、阳光明媚之际,患有眩晕耳鸣、肢体麻木、情志抑郁之人,听一曲积极向上的阳韵音乐,如《喜洋洋》、《步步高》、等,可补益肝肾、散寒解郁;春季也有雨冷风急、春寒料峭之时,患有头昏脑涨、烦躁易怒、失眠多梦之人,可听悲情伤感的阴韵音乐,如《嘎达梅林》、《二泉映月》等有倾泻肝火、平肝潜阳的功效。

  临床研究发现,肝阳上亢类型高血压病人容易发怒,给予有商调式或悲伤色彩较浓的音乐聆听,有制约愤怒和稳定血压的良好作用,比较其他类型音乐差异显著。

  中国古典音乐演奏出每一个调式,均选用一种乐器主奏,如冬季为羽调,对应是肾,主要乐器为琴。虽形态至简,但气韵至深,婉转、沉静、悠扬的音波可直入五脏,振动其气机,疏导其瘀滞,伐其有余而补其不足。余瑾说,多听音乐、鉴赏音乐,不仅是一种生活调剂,还是一味良药。如果在清静整洁的环境中,聚精会神于音乐旋律之中,可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而强身健体。

  听音乐调畅情志!

  自古以来,人们就认识到音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同的音乐可以影响不同脏腑的功能,可以调节人的情感,激发不同情绪,从而消除精神上的压力,起到调整脏腑的作用,有利于恢复健康。

  当心情不安、思绪紊乱时,听民族乐曲《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雨打芭蕉》等,可起到安定情绪、调理思绪的作用;当精神忧郁时可听乐曲《小开门》、《喜相逢》、《夜深沉》、《光明行》等,能减轻或缓解忧郁、振奋精神;当烦躁易怒时,可听琴曲《流水》、古筝曲《风入松》、二胡曲《汉宫秋月》等,能使心绪平静安和。

~分享是一种美德~

-END-

喜欢本文的亲们,请在页尾点赞!

网摘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dfht.com/xgyy/117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