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公布。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面临严峻挑战。
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
“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自年12月启动以来,经过长达近9年的科学研究,对多名6到16岁少年儿童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资料分析,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整体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其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占6.4%、焦虑障碍占4.7%,对立违抗障碍占3.6%、重性抑郁障碍占2.0%,这些都是儿童青少年中流行率最高的精神障碍。
首都医科医院教授儿童精神医学首席专家郑毅表示,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问题、网络成瘾问题等影响着家庭和社会。父母的厚望、学习的压力、升学的竞争以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给儿童青少年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紧张、刺激和心理压力,人们忽视了儿童青少年早期心理健康教育。
12岁少年每晚胃疼、肚子疼,确诊为抑郁
那么,儿童青少年早期心理健康教育有多重要?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年仅12岁的孩子却被诊断为抑郁,究其原因是由于不适应寄宿生活。
住北京的刘女士有一个12岁的孩子,今年把孩子送去了河北最好的中学读书,孩子一到晚上就会胃疼肚子疼,不适应学校的寄宿生活,没有精神也不愿意和同学说话,连吃饭也受到了影响,最后被确诊为轻度抑郁。经过检查后发现,刘女士的孩子是典型的“心理疼痛”。人在心理压力过大的情况下,会出现非器质性身体疼痛:比如头颈部钝痛、胸闷气短、不典型面痛、慢性腰背酸痛等等。专家提示,出现非器质性的身体疼痛不可小视,应及时就医,缓解心理障碍,才能恢复健康肌体。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世卫把游戏成瘾认定为精神疾病,研究表明长期沉迷网游会改变大脑结构
除了上述提到的抑郁等精神障碍疾病,“网络成瘾”这种新精神疾病,作为依赖症的一种,更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加剧,心理行为异常和精神障碍患者逐渐增多。除了抑郁等精神障碍疾病,游戏成瘾也是精神疾病的一种。年9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把沉迷于网络游戏或电视游戏、妨碍日常生活的游戏成瘾认定为新的精神疾病,作为依赖症的一种,列入了最新版的国际疾病分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新版国际疾病分类,把对数字和视频游戏的成瘾描述为一种持续或反复、频繁的游戏行为模式。
判断“游戏成瘾”有三个主要标准:
第一个,他的玩游戏行为是失控的行为,对游戏行为的开始、结束、持续时间都没有办法控制;
第二个,已经知道玩游戏的行为,会对学业、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健康造成损害,但是还是没有办法停止玩游戏;
第三个,游戏成为生活中的优先行为,所有其它的兴趣爱好,包括日常活动都要让位于游戏。
世卫组织表示,确诊游戏成瘾疾病,往往需要相关症状至少持续12个月。如果症状严重,观察期也可缩短。
而游戏成瘾又被称为游戏障碍。有科学研究表明,长期沉迷网络游戏改变大脑结构。研究报告显示,长期沉迷网游的孩子,其大脑结构竟然跟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大脑结构相像,阿尔茨海默也就是大家俗称的老年痴呆。
对于儿童青少年早期心理健康教育,郑毅表示,如果我们核心知识的知晓率到了80%的话,那大部分孩子可以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我们这次流行病学调查一个最大的成绩应该是能够唤起社会公众的认识,对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有一个高度的重视。
来源:央视新闻、央视网快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