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唐山市路北区红星里社区的78岁的褚秀玉,身材不高,也很消瘦,但却是个热心肠的人,谁家有困难她都会主动去帮忙,因此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帮一把”。
褚秀玉44岁时,丈夫不幸患上了退行性肌肉萎缩症,她日夜守护了4年,最终也没能挽回丈夫的生命。丈夫去世后,她一个人苦苦支撑着这个家,抚养着两个女儿。到了55岁,褚秀玉退休了,女儿们也都长大了,她刚轻松点儿时,北京的弟弟又把92岁的老妈送来了。褚秀玉家兄弟姐妹4人,一姐一弟一妹,她排行老二。母亲原本在北京西直门附近有一套临街的住房,改造后和弟弟一起生活。褚秀玉父亲去世之后,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几乎不认识人,只会不停地要吃的,而且大小便失禁。弟弟经营着一个商店,没时间总在老太太身边伺候。看到老太太不开心,褚秀玉的姐妹轮流赡养了一段时间。有一天,弟弟给褚秀玉打电话说“老妈要去唐山”,接着电话里传来了老妈带着哭腔的声音:“我要上唐山,我要上唐山跟你一起过!”褚秀玉心疼老妈,让弟弟赶紧把老妈送过来。
褚秀玉的住房很小,不足50平方米,一大一小两个阳面,她和老妈住大屋,女儿、女婿住小屋。从到褚秀玉家,老太太所有吃喝拉撒都由她一个人伺候,每天吃过晚饭后,还会领着老妈在小区里遛弯儿。这一伺候就是10年,直到老太太岁无疾而终。
如果说褚秀玉对自己的老妈孝顺是应该的,那么帮同事、帮朋友又是为了什么呢?
年,褚秀玉得知同事的丈夫患脑中风卧床的消息后,主动去帮忙洗衣、买菜、做饭……在病人最后的两年时间里,她几乎天天都去帮着做家务、护理病人,竭尽了全力。在她的感召下,又有两位退休教师参与了进来。病人去世后,褚秀玉又东奔西跑帮着买寿衣、定花圈、联系亲属……
这位同事因多年照顾丈夫积劳成疾,做了心脏冠状动脉支架手术,术后胸部还常感不适,经检查患的是精神性恐惧症。她特别害怕孤独,尤其是夜间一直担心会突然发病而身边没人救治,于是越忧虑越害怕,一到晚上心里总是忐忑不安睡不着觉。褚秀玉为了缓解她的恐惧症,每天晚上不管多晚多累都去同事家陪她,就算是天气再不好也从不会“缺席”。有一次,刚下过雨,她打着手电,一不小心被砖头绊倒,手电和眼镜摔出老远,她爬起来四处摸寻,好大一会儿才找到。
年,褚秀玉得知住在同小区的同事的丈夫肺癌晚期住院,医院看望。同事正为看护病人倒不开班而发愁,她一朝面儿,同事就像盼到了救星。原来,同事的儿子在外地工作,不能总请假看护父亲,儿子走了就剩下她和丈夫的妹妹看护,实在忙不开。褚秀玉当时就表态说:“我来顶一班!”同事知道褚秀玉患有糖尿病,天天得打胰岛素,就不好意思地问:“你的身体顶得住吗?”褚秀玉不打喯儿地回答道:“我没问题!咱们这么大岁数的人,家里有病人是大事,又都缺人手,谁有能力帮忙就应该伸伸手。”排好班之后,褚秀玉医院“上岗”,感动得同事两口子直掉泪。
年,褚秀玉听说另一位同事右腿患动脉硬化闭塞症,在下支架后仍然疼得睡不着觉,要到北京去做大腿血管搭桥手术,医院挂号时很费劲儿,于是就给在北京的二女儿打了个电话,让她给提前挂上号,并嘱咐女儿说:“你医院,家里人手又少,你想办法帮帮忙。”在联系妥当后,褚秀玉不顾同事的婉拒,也乘大巴车赶去北京帮着看护。手术当天,褚秀玉在视频边守到深夜12点,直至手术做完,又忙着和同事的儿子在旁看护。一连7天,接屎、端尿、擦身、喂饭,褚秀玉无微不至地照料着同事。同事的儿子怕她受不了,就叫她盯白班,可家属休息室来来往往人多嘈杂,褚秀玉哪里能睡得着。同事看到她吃饭前背过身打胰岛素时,就忍不住流着眼泪激动地说:“你跟我非亲非故,只是同事关系,才比我小1岁,自己又患有多年的糖尿病,可在我生病的时候这样照顾我,真不知该怎样感谢你,真是友情胜亲情啊!”
年,这位同事的右腿动脉血管又堵塞了,做了导管疏通和补下支架等手术后也不见好转,再到后来,病情再次恶化,最终还是截了肢。在此期间,褚秀玉经常陪同往返于北京唐山两地,不分昼夜,毫无怨言地护理着她。
褚秀玉不仅帮助有困难的同事,对有难处的陌生人也一样热心尽力帮忙。
年,褚秀玉在小区门口看到一位老太太正在恳求物业人员帮她卖房。在言谈话语中她了解到,这位老太太已经81岁了,地震中丈夫和儿子女儿都不幸震亡,由于年龄大了,身体多病,想卖了房子回山东老家养老。褚秀玉觉得这样一个孤老太太实在太难了,于是主动热情地帮忙出主意,告诉她都需要办啥手续。看到老人走路困难,褚秀玉就亲自到有关部门帮她跑办,开证明信,办医保、劳保关系,终于弄好了一切手续,帮老人顺利卖了房。老人高高兴兴地带着钱回了老家,住进老年公寓安享晚年去了。
褚秀玉在别人有困难时主动帮一把的善行义举虽然说不上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却展现了人间真情、社会大爱。她说:“看到别人有难时能帮而不去帮,自己的心里就会感到无比愧疚,搭把手帮一下获得的踏实、快乐远远多于付出。”
转发是鼓励请您多支持!
老年周刊隶属唐山晚报,致力于打造全方位服务老年群体的公众平台。(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