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袅袅升起炊烟,乡愁是与生俱来的乡音不改,乡愁是悠悠岁月里割不断的羁绊。在青州市谭坊镇东郑母村,今年75岁的冀恒春老人,尽管身体不便,却坚持用六年时间,编写了万字的《郑母村志》,记录青州乡愁。
00:45No-Number-01
郑母村位于青州城东,自古名人辈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村北有香山,山色如黛、蓊蔚葱茏;山阴藏汉墓,青山绿树相映,苍松翠柏点缀;村左山下,状元书院遗址尚存,至今流传着明朝青州府状元赵秉忠的故事。
近日,笔者在冀恒春家中,见到了这本《郑母村志》。柳叶绿的封面上,四个黄色的大字“郑母村志”格外显眼,翻开扉页,书中内容涵盖了郑母村历史、历史名人、村容村貌、农业种植以及文娱发展等多个方面。全书约万字,历时六年编成,本书的主编就是已经75岁的冀恒春。
(冀恒春)
冀恒春告诉笔者,他之所以编写《郑母村志》,是受到周边村庄村志的影响。冀恒春说:“年6月份,永塘村高传广赠送给我一本村志,那边村志写得非常好,我受此启发,想写一写《郑母村志》。郑母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写出来也是给后人留一个纪念。”
(冀恒春在家中)
然而,冀恒春考虑到自己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心里打起了退堂鼓,直到年,写村志的想法在冀恒春的心中再次萌芽。
“年的时候,我考虑到我的电脑内存有不少资料,历史人物、名胜古迹、八大寺庙、五大祠堂、八大景观、两状元、五进士、九举人等等,如果不写的话,很多东西就要湮没在历史尘埃里了。”
就这样,冀恒春又重新拾起了编写村志的决心,并找来了西郑母村冀世强、中郑母村赵其敏、东郑母村孙世山三个人,组成了一个村志编写小组。
(《郑母村志》编写小组)
No-Number-02在这个村志编写小组里,以冀恒春为主编,其余三人一起分工合作。他们经常走街串巷,听到谈论村内大小事情,总要弄个清清楚楚,再用文字记录在册。
白天外出采访,晚上回到家后至少要工作两三个小时,“虽然我年纪大了,但好在没忘了拼音,每天晚上用拼音打字,一晚上大概能打个字。”冀恒春如是说。
(冀恒春写作中)
同在村志编写小组的冀世强,在这六年中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对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志愿军的采访。冀世强说:“有一位90多岁的志愿军老兵,我们去到他家中为他拍照,并从那他的讲述里了解了一些详细资料,为他整理了一份简历。等我们走的时候,老人家非常激动拉着我们的手,感谢还有人记得他们。”
在编写村志的过程中,冀恒春的子女也曾劝他放弃,但他都坚持了下来。冀恒春笑着说:“老年人动动脑子是好事,省得患上老年痴呆!”
(冀恒春老人)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过多个日日夜夜,《郑母村志》初稿完成了。冀恒春说:“只靠我们编写小组这几个人不够,我们又找其他老师帮着审查、修改,哪个地方还有错别字,哪个地方句子不通顺,前前后后一共改了八遍。”
(村志成书)
不久前,这本百万字的《郑母村志》定稿并成功出版。周边村庄的乡亲们,对冀恒春这种笔耕不辍的精神深感敬佩,东郑母村冀先生说:“冀老师75岁高龄,用六年时间完成村志编写,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后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