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老年痴呆症 > 疾病常识

人世间周志刚去世时的5大细节,周蓉太令人

周志刚去世,一场催泪大戏的背后藏着世态炎凉。其中的5个细节,真正凸显出人性的好恶。

郑娟说“爸要烟”

周家一共三个孩子,可是谁都没用郑娟付出得多。之前李素华昏迷的时候,每天都是郑娟在为其按摩,为此手都变形了。

说郑娟是周家的大恩人都不过分,自从郑娟嫁过来后,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郑娟在忙活。周秉昆虽说在父母身边,但是他要忙着工作。照顾老人孩子的事情就自然落到郑娟的身上,每天做着家务事,身份又放得卑微,郑娟可以说是最懂周秉昆父母的人了。

周志刚病倒后,从医院醒来说要抽烟,支支吾吾说不清楚。当郑娟说出那句“爸要抽烟时”,周秉昆还指责郑娟别瞎说。

当周志刚艰难地点了点头,周秉昆才意识到爸就是要烟。仅仅这一个小细节,就可以看出郑娟为周家做的付出有多大。她才是最懂父母的人,最懂这个周家的人,而又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那个人。

在周母独自为周志刚守灵去世后,周家的儿女痛哭流涕,而郑娟是唯一上去抱住周母的人。由此可见,郑娟是真的把周秉昆的父母当成了自己的父母。

当初周秉昆要娶郑娟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反对,现在看来周家有郑娟这个儿媳妇才是最大的幸运。

周母老年痴呆后,谁都能忘,唯独忘不了郑娟,这就是郑娟每日付出的结果。

周志刚生病时身边谁在?

一直以来周秉昆都被视为最不争气的儿子,周志刚在火车站说出的那些话,曾深深地伤了周秉昆的心。

可能从电视剧中看不出来,在原著中周家哥哥姐姐对弟弟的态度就是瞧不起。可是正是这个最没有出息的儿子,总是陪伴在父母身边。

母亲昏迷时有他,父亲住院时有他,周秉昆这一生无愧于父母,无愧于妻子,无愧于朋友。虽然周秉昆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是你不能不说他是一个好人。

原著中写道,在周志刚去世后,街上传来闲言碎语。有出息的子女不一定就能让父母受益,周家大儿子多有出息,女儿也算是出人头地,可是那又怎样?

儿女好不好,最终要看父母沾光没沾光。谁家的儿子如果能像周秉昆那样,才算没白生白养。

周志刚生病时儿女的反应

男儿膝下有黄金,但是医生一句“准备后事吧”,让周秉昆当即跪下。面对这种情况,他没什么本事,只能跪下来求医生救救父亲,无奈而又让人心痛。

人世间原著中写道:亲情——草根阶层赖以抵挡生活和命运打击的最后盾牌。这句话一点不假,国庆在父亲死亡后的痛苦,周秉昆在父亲生病时的下跪,虽然他们不富裕,但是他们却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重情。

周秉义在得知父亲生病后,回来第一时间指责周秉昆没有第一时间给他打电话。更是说再不济给你嫂子打一个电话,可是当时的那个情形,周秉昆哪有时间顾着这些。

周秉义深知心愧,心想自己的妻子就是医生能够帮上一点忙也好。

周蓉回来进门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这不是好好的吗,吓死我了”,父亲的状况她看不出来嘛,哪里好了。

然后就对弟弟说:你咋整的呀,爸有事我跟你没完。其实这就有点不讲理了,又不是周秉昆让父亲得病的,而且一个没在父母身边的反而责怪在守在父母身边的弟弟。

周秉昆无奈啊,父亲生病没人关心,自己反而吃了两个指责。周志刚对周秉义说:我这还没死了,要不然你得冤枉死秉昆啊。

面对周蓉的指责,周志刚又说:蓉啊,我是你们三个人的爸爸,又不是周秉昆一个人的爸爸。不能因为你弟弟一直守在父母身边,就有什么事情就责怪他。

周志刚的倔强

周志刚到死都没有见自己的亲家一面,还说周秉昆没有让冬梅把她妈的车叫来做对了。周志刚如此要面子的人,自然不会接受亲家的帮助,更何况两家之前还有矛盾。按照习俗,本该女方来周家探望的,但是郝家的态度让周志刚在街坊之间丢了脸面。

周志刚最后说了一句话:小鸡不尿尿,各有各的道,算是摆明了自己的态度。在原著中,金月姬托周秉义给周志刚带了几句话。

可是周秉义喊岳母为妈让周志刚不高兴了,直接问:你说的哪个妈啊?

周志刚又说:你在郝家喊岳母为妈就像冬梅喊我爸一样,但是回到周家你就是周家的儿子。妈就是妈,岳母就是岳母,你亲妈现在还躺在床上呢。

这就是周志刚的倔强,既然亲家瞧不起自己,那么自己也没必要上赶着找不开心。

李素华不糊涂

李素华自从醒来后,精神一直不太好,总是忘事。虽说老太太经常糊涂,但在大是大非上从来不糊涂。

她知道周志刚闲不住,所以故意让他离自己远点。她看见郑娟哭了,就知道小两口吵架了,第一时间替儿子道歉。

医院回来后,其实李素华并不傻,她知道丈夫大限将去。在丈夫和儿女们聊完天后,自己偷偷地流了眼泪。

其实是她不想让子女费心,难得糊涂。周志刚死后,儿女们在冬天的夜里为父亲守灵。李素华不忍心儿女受苦,自己把儿女劝到屋里,独自陪丈夫走完最后一程。

李素华知道自己的记忆力会越来越下降,到时候肯定会麻烦子女,所幸陪丈夫一起去了。

《人世间》是一部用最传统和最朴实的方法创作的长篇小说,充满着诚意和使命感。作家以自己近70年的人生积累、生活阅历和智慧判断完成了“写一部反映城市平民子弟生活的富有年代感的作品”的心愿。感觉作者要在古稀之年给作为作家和知识分子的自己交一份答卷,也给身处的这样一个崭新的时代交一份答卷。

作家说他从小生活在城市,更了解城市底层百姓的生活,他用他杰出的创作才能为我们虚构了一个真实的“人世间”:A城共乐区光字片土屋底层民众半个世纪的世间生活。小说以底层百姓周秉昆们为核心并辐射到城市的各个阶层,多角度多层面深度书写了他们的生存状态与生活历程。

作家说,《人世间》用文字为他所了解认识的家乡人画了一组群像。他们中有中高级干部,大学教授,有公安干警,有文化馆长、报社编辑,有商人,有导演,有市井小民,也有更多的在岗和下岗职工……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他们命运跌宕起伏,每个人身上都既有清晰的时代烙印,又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说:《人世间》有力地刻画了时代变迁,尤其是时代变迁中的人物,他们一再向我们发问:人可以是什么样?人应该是什么样?那些人,那些精神形象,是立得住的。梁晓声认为,文学艺术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更是让人们的心灵向善与美进化,创作《人世间》就是想将近五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直观地告诉人们。

只有从那个年代梳理过来,才能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他想让年轻人知道以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一代代中国人是怎样生活的,我们如何走到今天,以此对他们的人生有所帮助。这就是一个作家的使命感,他以近70岁的高龄,耗时三年,手书一百多万字,用文字为百姓画像,为时代立传!

文学艺术,当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代同步伐,以“明德”引领精神风尚。以“明德”为支撑的精品,方可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人世间》树立了当代文学作品创作的典范。

以现实主义的坚实,《人世间》最终写出了城市底层平民五十余年的生活史,委实可钦可叹。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人世间》自创了一个传统:一个以鸿篇巨制的形式书写城市底层平民的传统。这样的厚重之作,之前少见,未来也不会多见。梁晓声无疑以自己固执的热情硬生生开创出了一条道路。对他来说,是聊慰己怀,对当代文学来说,则是卓然成体,自当号引更多来者。总的来讲电视剧已经拍得挺好,但是对比原著还是有许多删减,原著中对于许多的细节描写得更加透彻,对《人世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购买原著看看,利用休闲时间拜读梁晓声老师的文笔,提升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dfht.com/jbzs/156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